[2017年整理]镀铜接地产品的相关标准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590553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镀铜接地产品的相关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镀铜接地产品的相关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镀铜接地产品的相关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镀铜接地产品的相关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7年整理]镀铜接地产品的相关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镀铜接地产品的相关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镀铜接地产品的相关标准(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铜镀钢接地的相关标准角钢接地极与铜镀钢接地极比较 以铜的导电率为100%, 镀铜钢接地棒的导电率为20%, 而镀锌钢的导电率只有8.6。镀铜钢接地棒是镀锌钢导 电率的2.3倍。加上铜的磁导率是钢的1/636,在雷电高频 电流情况下,镀铜钢接地棒的冲击接地电阻要比镀锌钢要 好得多。 铜的熔点为1083C,短路时最高允许温度为450C;镀铜 钢材熔点为1084C,短时允许温度为450C;而钢的熔点 为1510C,短路时最高允许温度为400C。因此,接地体 截面相同时,铜材热稳定性较好。同等热稳定性能时,镀 锌钢接地体所需的截面积为铜材的3倍,是镀铜钢接地棒 的2倍。 接地体的腐蚀主要有化学腐蚀和电

2、化学腐蚀两种形式,在 多数情况下,这两种腐蚀同时存在。铜在土壤中的腐蚀速 度大约是钢材的1/101/50,而且电气性能稳定。 IEEEstd80-2000 IEEEstd80-2000交流变电站接地安全导则,中对于接地体的选择 在11章Selection of conductor and connection (导体与连接的选择)( 第40页)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11.1基本要求:接地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包括水平导体、联接、垂 直接地极、引上线、其使用寿命都应当大于建筑物或者的设备的最大 预期使用寿命进行设计,每一个要素都应当满足下列的条件: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减小导体周围的电位差; 在故障峰

3、值电流持续的时间内,不会被熔化,保持完整; 机械性能稳定可靠 当发生腐蚀和自然破坏时,仍然能够保持性能稳定.IEEEstd80-2000 11.2导体材料的选择和相关的腐蚀问题 11.2.1 纯铜材:接地系统中最常用的导体,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 耐腐蚀能力。 11.2.2 铜镀钢:铜镀钢常作为接地系统中的垂直接地极,有时也 用作水平网格的导体,尤其是当地存在严重的盗窃情况时。因为 土壤对于铜材的腐蚀有限,所以使用纯铜或者铜镀钢作为接地导 体时,只要选择了合适的导体尺寸,并且导体是完好未被破坏的 ,就可以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保证接地网络的完整性。 11.2.3 铝:极少作为接地导体使用 11.2.4

4、纯钢材:纯钢材可以用作水平接地网和垂直接地网,这时 必须要对钢材在地下的腐蚀有一个非常充分的估计。在钢接地系 统中最典型的应用是,使用镀锌钢和耐腐蚀的钢材,配合阴极保 护法。IEEEstd80-2000 11.3.1.2截面积计算方程式其中:A 导体截面积 kcmilI 故障电流 KAtc 故障电流持续时间 sKf 不同材料的常数,如表所示1kcmil=1.974 mm2材料名称导电导电 率(% )导导体融化温度 Kf纯铜10010837.00 铜镀钢绞线40108410.45 铜镀钢绞线30108412.06 铜镀钢 接地 棒20108414.64 1020钢10.8151015.95 镀锌

5、钢8.641928.96 UL467 接地与连接设备 在UL467 接地与连接设备标准中,对于接地材料的机械与物理性 能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第11页) 9.2 接地棒 9.2.1 镀铜钢或铜金属的实体接地棒,直径应大于1/2英寸(12.7mm) 或,如果不是圆形,周长应大于1.6 英寸 (40.6 mm)并且最小厚度要大于 3/8英寸(9.5mm)。 9.2.2 9.2.1提到的铜层,在任一点的厚度应大于0.010 英寸 (0.25 mm),并应符合9.2.3的铜层黏附要求和9.2.4.的弯曲要求。 9.2.3 在9.2.2中的关于外套黏附要求,一长为18英寸(457-mm)的接地 棒,一端

6、斜切45度,夹在两块钢夹板之间或虎钳子之间,间隙设置少于 接地棒直径的0.04英寸(1.02mm),以致剪出足够的金属将棒和铜层联 结的部分暴露出来。通过钢板或钳子剥下外套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明 显的外套和钢芯分离迹象是不可接受的。 9.2.4 . 在9.2.2中的关于接地棒弯曲的要求,在室温下, 将一长度的接地 棒坚固地固定在夹子或钳子中,在离棒自由端40倍直径距离处施加正常 的压力使其弯曲,外套应没有破裂的迹象。力的大小和施加的方向应永 久和棒成30度角。GB50169-2006 3.2 接地装置的选择(第5、6页) 3.2.5 不得采用铝导体作为接地体或接地线,当采用扁铜带、铜绞线、铜

7、棒、铜镀钢、铜镀钢绞线、钢镀铜、铅包铜等材料作为作为接地装置时 ,其连接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3.4 接地体(线)的连接(第12、13页) 3.4.1 有色金属接地线不能采用焊接时,可采用螺栓连接、压接、放 热焊接(热剂焊)方式连接 3.4.3 接地体(线)为铜与铜或铜与钢的连接工艺采用放热焊接(热剂焊 )时,其熔接接头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 被连接的导体必须完全包在接头里 2 要保证连接部分的金属完全熔化,连接牢固 3 放热焊接(热剂焊)接头的表面应平滑 4 放热焊接(热剂焊)接头应无贯穿性的气孔YD5098-2005 3.2 接地体(第7页) 3.2.2 垂直接地体,宜采用长度不小于2.5

8、m(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埋设地网 的土质及地理情况决定垂直接地体的长度)的热镀锌钢材、铜材、铜镀 钢或其它新型的接地体,垂直接地体间距为垂直接地体长度的12倍,具 体数量可以根据地网大小、地理环境情况来确定,地网四角的连接处应 埋设垂直接地体。台湾地区防雷接地工程16061 2 产品(第16061章 -2页) 2.1.1 接地棒及接地测试棒需为铜镀钢棒,长3米 2.1.4 (5)接地极A接地极选用长3m的铜镀钢棒或厚度在1.5mm以上的铜板C如使用两支以上的接地棒时,其之间的连接导线,除注明外,应为 30mm2以上的铜导线,并使用放热焊接方法接续江苏省电力公司 变电所铜制接地网应用导则 5 电器装

9、置接地的一般规定(第5页) 5.6 垂直接地极可以使用铜的或镀铜钢接地极。使用镀铜钢的垂直接地极 时,外层铜膜的厚度应不小于0.25mm。垂直接地极长度一般不超过3m 。接地电阻较大时,在高电位升的隔离措施或深钻垂直接地极之间选择 措施时,应根据实地的地质情况选择垂直接地极的长度并与相关的隔离 措施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第7页) 5.7.1放热焊接法 采用放热焊接时,应选择好各种水平接地体之间和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 地极之间的连接方式及相应的焊料。对接焊缝的上部应有24mm的加强 高度;不应有毛刺、凹凸不平之处。其焊接接头的平均最小抗拉强度不 得低于原材料的抗拉强度,焊缝的直流电阻应不大于同截面

10、、同长度的 原金属的电阻值。 (第7页) 6.5 对于大多数可能埋在附近的其他金属而言,铜是阴极,所以铜质接地 网的耐腐蚀性较好。由于在短路电流的计算和故障持续时间的选取上都 考虑了比较严重的情况,铜质接地网截面的选择时不再考虑留腐蚀的余 量。铜质接地网一般不进行开挖检查。(第10页)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 12 防止接地网和过电压事故(第28页) 12.1.1.2 对于220kV及以上重要变电站,当站址土壤和地下水条件会引起 钢质材料严重腐蚀时,宜采用铜质材料的接地网。 500kV变电站、全户内变电站、220kV枢纽变电站、220kV和110kV 城市 变电站和紧凑型变电站应采

11、用铜质接地网;土壤腐蚀严重地区的110kV变 电站宜采用铜质接地网。(第28页) 12.1.2.3 定期(时间间隔应不大于5年)通过开挖抽查等手段确定接地网的 腐蚀情况。如发现接地网腐蚀较为严重,应及时进行处理。铜质材料接地 体地网不必定期开挖检查 12.1.2.4 认真执行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L/T 596-1996)及 接地装置工频特性参数的测量导则(DL/T 475-1992)有关接地装置的 试验要求,同时应测试各设备与接地网的连接情况,严禁设备失地运行。 大型接地网每610年进行一次安全性评估,项目包括:变电站对地最大 短路故障电流计算,接地阻抗测试,接触电势测试,跨步电势测试,

12、接地 引下线导通测试,接地装置热稳定校验。 铜质接地网交接试验后可不再进行测试。 (第29页)广东电网公司 2007年反事故措施 二 防止雷害事故(附件 第1页) 1、对于新建的全室内变电站,应采用铜材料的接地网和接地线。对于常规布置的变电站,可结合地质的腐蚀情况选用铜材料。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 防止接地网和过电压事故措施 二 防止接地网事故(第1页) 1.1.2 室内变电站和地下室变电站,应采用铜制材料的接地网;500kV变 电站宜采用铜质接地网;对其他变电站,当站址接地装置埋深范围内的 土壤对钢质材料有腐蚀时(土壤电阻率小于100ohm.m)宜采用铜质材料 的接地网。 1.2.3 铜制材料接地体地网不必定期开挖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