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崛起的客观因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552890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6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亚崛起的客观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东亚崛起的客观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东亚崛起的客观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东亚崛起的客观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东亚崛起的客观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亚崛起的客观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亚崛起的客观因素(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东亚崛起的客观因素孟凡礼东亚崛起的客观因素 一、战后国际政治因素; 二、战后世界经济因素; 三、美国经济援助因素; 四、历史与地理等特殊因素;战后国际政治因素 1、二战后东亚地区新制度的建立; 2、美苏冷战与美国的东亚政策;二战后东亚地区新制度的建立 、战后日本的重新定位; 、新中国的成立; 、东亚各国政治独立的实现;战后日本的重新定位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 走的是“通过海外扩张迈向 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即“ 先强兵后富国”的军事主义 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结局使日本的第一次现代 化最终走向断裂。侵略战 争给日本带来的是一场空 前的灾难。战后日本的重新定位 二战结束后,日本自吉田

2、 茂政府以来的历届政府都 一直奉行“先富国、后强兵 ”和“重经济、轻军备”的吉 田茂路线“经济优先主 义”,始终把在经济上“赶 超欧美”作为日本的基本国 策;美苏冷战与美国的东亚政策 、美苏冷战; 、美国的东亚政策;美苏冷战 由于冷战的格局,东亚地 区成为两大意识形态斗争 的前沿阵地,这种特殊的 国际环境不仅给东亚国家 特别是日本和“四小”提供 了一种“安全空间”,也为 它提供了一个西方国家借 以显示其意识形态优越性 的“发展空间”。 美国的东亚政策 、对日占领政策的调整; 、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对于韩国的扶植; 、台湾地位的提升;打压与改造经济复兴扶植与利用 、关于战争赔偿的调整; 、民主化改革

3、的止步(解散财阀和释放战犯); 、直接干预、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复兴;打压与改造 二战时美国对战后对日政 策设计的基本原则体现了 两种基本思想:其一,是 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重建 世界秩序;其二,是限制 战时的敌人,使其不再成 为世界和平的威胁。在东 亚,这些设想具体化为对 战后的日本实行压制和限 制的意图。关于战争赔偿的调整“初期方针” :要把日本的生产设备分配 给其亚洲近邻国家,把日 本置于同这些近邻国家相 同的生产水平上,以防止 日本再次掠夺各国的资源 。 关于战争赔偿的调整斯特赖克使节团报告:“把日本变成强有力的工业国家,与在这一广阔 的人口众多的地区持续不稳定和经济失调的现状 相比,对

4、远东的和平与繁荣危险性是小的。” “为了实现日本的复兴,应该保留必要的工厂。 只有除此以外的生产设施才应该撤出。” 朝鲜战争爆发以及对于韩国的扶植 “朝鲜半岛已变成一个试验场,大韩民国正在把民主制度 的理想与原则转化为实践,以此抗衡北韩人民被迫接受的 共产主义,新生的共和国的进步将会鼓舞南亚、东南 亚及太平洋岛屿的人民抵制和拒绝包围他们的共产主义宣 传。” 杜鲁门在1949年6月给国会的咨文台湾地位的提升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 使台湾开始走出困境。 1950年对台湾而言是一个 “划时代的年头”,“解决了 台湾的危机和暧昧地位”, “台湾因韩战而提升”。 台湾地位的提升 “中国人民目前的任

5、务是: 解放台湾,完成统一中国 的事业,不让美国帝国主 义侵略势力在我们的领土 上有任何立足点。”1949年中共中央告 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战后世界经济因素 1、战后世界新经济秩序的确立; 2、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 3、世界能源价格的低廉;战后世界新经济秩序的确立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战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夭折;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夭折 1947年12月在哈瓦那召开 为期4个月的“联合国贸易 及就业问题会议”,主要任 务是对当时的国际贸易 组织宪章进行表决,但 由于各国分歧较大,未获 通过,在哈瓦那会议结束 前,各国不得不

6、举行会议 ,根据哈瓦那会议精神修 改、制定了关贸总协定; 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4年7月,美国邀请参 加筹建联合国的44个国家 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 顿森林,商讨战后的世界 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 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协定 ,总称布雷顿森林协 定,确立了布雷顿森林 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立一个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 、协助国际收支逆差成员国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取消外汇管制; 、设立稀缺货币条款; 美国经济援助因素 1、日本; 2、韩国; 3、台湾;韩国 、战后美国对韩国的援

7、助; 、“美援”对于韩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战后美国对韩国的援助 国为了谋求东北亚优势, 甘愿背起帮助韩国战后重 建的包袱。据韩国银行统 计,从1953年至1960年美 国共给韩国经济援助17 45亿美元,另外还有联合 国朝鲜重建局的援助12 亿美元。“美援”对于韩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改变了韩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基本上实现了财政收支 平衡,从而为恢复和重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美国的无偿经济援助为启动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韩国 经济提供了动力;台湾 、“美援”的演变; 、“美援”的性质与作用;“美援”的演变 、以安定经济为主要任务的“赠与性援助”阶段(1951 1956); 、“赠与和贷款援助”

8、并行阶段(19571960); 、“贷款性援助”阶段(19611965);“赠与性援助”阶段 当时,台湾社会经济状况 可谓“人口激增,生产凋敝 ,物资匮乏、物价飞涨”, 因此,初期。美援的任务 以安定台湾经济为主要“目 的”。当时由于台湾当局尚 不具备偿还能力,美援” 基本上属于赠与性质。“赠与和贷款援助”并行阶段 贷款部分在这一阶段虽有 显著增加,但这些贷款的 偿还期长、利息低,并没 有给台湾当局造成财政负 担。这时“开发贷款基金” 登场的意图,一方面是为 台湾经济从进口替代,转 向“出口扩张”作适应性的 准备,另一方面也为美国 私人资本进入台湾铺平道 路。 “贷款性援助”阶段 贷款已为这一

9、阶段美国对 台“经济援助”的主流,贷 款条件,利率也逐渐按国 际金融市场的条件进行。“美援”的作用 、美援有利于弥补财政赤字、平衡外汇收支和抑制通货 膨胀,因而对台湾经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美援有利于岛内资本的快速形成,对台湾经济的恢复 起了重要作用; 、美援有利于岛内投资环境的快速形成; 、“美援”同时也给台湾经济带来不良后果,这主要表现 在美国对台湾经济的控制上;历史与地理等特殊因素 1、战前的物质基础; 2、有利的地理位置;战前的物质基础 、日本 ; 、朝鲜; 、台湾;日本 、工业生产;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自明治维新之后就逐渐形 成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 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早 已实

10、现义务教育,普及了 中等教育,并培养和造就 了一大批科技工程人才和 熟练工人,这些情况是周 围的亚洲各国所无法比拟 的。朝鲜 朝鲜在日治时期,日本通 过武力扩张和经济掠夺, 迅速地将其纳入殖民依附 体系之中,把现代化事物 强加给朝鲜,这种强制性 的现代化在客观上为朝鲜 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化和市 场经济的基础。台湾 日本对台湾的基本政策是“ 农业台湾、工业日本”。但 日本出于经济掠夺和军事 侵略扩张的需要,在30年 代以后的数十年里,加速 了台湾岛的工业发展。 台湾 “日本占据台湾50年,其遗留之经济基础,对以后台湾经 济发展的贡献不容许夸大,但亦不应予以抹杀。日本 人在台湾50年遗留下若干宝贵之

11、因素,对50年代时期 台湾之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 “以工业来说,我们先是在 日本人遗留的基础上,检修日本人的工业,而未新起炉灶 。” 有利的地理位置 、日本;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韩国; 、东南亚各国;日本 日本是亚洲大陆东缘太平 洋西北部的一个岛国,西 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 、日本海,而与中国、朝 鲜、俄罗斯相望,全国主 要城市和大部分工业都集 中于太平洋沿岸各大良港 ,这为海上运输创造了极 为有利的条件。新加坡 居于东南亚地区的中心, 是东南亚各重要城市、港 口的海上交通十字路口, 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 枢纽和航运要道,另外, 它不仅占有重要的战略地 位,而且是天然优良港口 ,有“港口之国”的美称。 台湾 台湾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 中心,是我国与太平洋地 区各国的交通枢纽,是我 国与西太平洋交通锁链上 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台湾 向东,越过太平洋可与南 北美洲及太平洋各国联系 ,从台湾向南,可以到达 东南亚和大洋洲、印度洋 诸国,因而具有独特的经 济价值和军事战略地位, 历来是列强必争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