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520813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季氏将伐颛臾》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季氏将伐颛臾》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季氏将伐颛臾》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季氏将伐颛臾》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 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 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 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北宋初年宰相赵普也曾说过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 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 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第五 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 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是记录时期 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所以它是 体,凡篇 ,为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 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 论语、 孟子编在 一起,称为“”。春秋语录

2、儒四书孔子(前551前479),春 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 ,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 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 年做过“委吏”(司会计) 和“乘山”(管畜牧)等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 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 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 育,整理诗书等古 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颛臾( ) 冉( )有 社稷( ) 彼相( )虎兕( )出于柙( ) 椟( )近于费( ) 相( )夫子zhunyzhunyr r n nshjshjxingxings sxixiddbbxingxing一、温故知新 关注字词文中涉及了几个

3、人物? 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家臣学生季氏冉有、季路孔子二、十问识人物n一问:n课文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n季氏将伐颛臾。n季氏将伐颛臾n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 通,于情不合n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 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 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 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 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 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 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 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 、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 筹划。也

4、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 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 话。二问:n“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 ?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 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n是冉有说的。n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 。三问:n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 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 臾?n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 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n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 的态度的,只宜含蓄的表示,岂能 露骨的表白?四问:n对于攻伐颛臾,孔子列举了哪几条反对的 理由?n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n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n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n孔子反对攻伐颛臾,证明了他什么思想

5、?n以德为政五问:n“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 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 么?n推卸责任(开脱自己)。六问:n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 ,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n引用名言既在其位, 须谋其政。n巧设比喻既为辅助, 难辞其咎。七问:n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 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 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n并非真的“不欲”。n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 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n说明冉有口是心非。八问:n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 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 ,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明确:对内对内“ “不患寡而患不均

6、,不患贫而患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对外。对外“ “远人远人 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关键词:均 和 安 修文德礼治 仁政 教化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制、仁政和 教化。 “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 “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 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从而也是理想社会秩序 得以实现的方式。“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 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 己复礼为之仁”。“仁者爱人”包括反对“不教 而杀”,主张“以礼教民”九问:n孔

7、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 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 个错误?n一错远人不服不能来n二错分崩离析不能守n三错谋动干戈于邦内九问:n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 的政治洞察力?n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之内也。n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古代宫室建筑结构冉有、季路季氏孔子权臣家臣(学生)老师争权 夺利礼治 仁政文谋文谋孔子为什么要一直追问冉有?为什么不 追问子路?明确:武勇武勇主主次次十问:几个重点句子n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n译:品德高尚的人最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 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个借口来搪塞的人 。n夫:代词,那,句中位置。n疾:谓语。不

8、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n 所说实际上是均贫富,讲安定 ,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 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 及政治。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 富的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n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 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盖”,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 首表示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寡” ,与“少”是同义词。“倾”,倾覆。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n 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 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成语陈力就列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萧墙之内祸起萧墙n1、 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nA无乃尔是过

9、与 B是谁之过与 nC且尔言过矣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n2、 选出加点“而”表示关系不同的一项: nA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B位尊而无功 n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D后狼止而前狼 又至 A DC4、 选出加点“是”用法不同的一项: A是谁之过与 B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 C无乃而是过与 D财用于是乎出 5、 选出加点“焉”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A则将焉用彼相矣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焉用亡郑以陪邻 6、 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且在邦域之中 矣 C夫子欲之 D太后盛气而揖之 CCBn7、 选出加点“于”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A虎兕出于柙 B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D青,取之于蓝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