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517852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与寄生虫病(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infectious desease and parasitosis)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一、概述 痢疾杆菌引起肠道的假膜性炎病变部位:乙状结肠、直肠夏秋季好发, 儿童多见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二、病因和传染途径痢疾杆菌 G-(福氏、宋内氏、鲍氏、志贺氏)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传染途径:粪-口途径三、发病机制痢疾杆菌(侵袭力) 经口 胃肠(胃酸 粘附于肠 s-IgA ) 粘膜表面 菌毛粘附侵入 粘膜固有层假膜性炎 (繁殖) 内毒素致中毒症状外毒素致水样腹泻 四、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部位:大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一)

2、急性细菌性痢疾1、急性卡他性炎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水肿、中性 粒细胞浸润2.假膜性炎浅表粘膜坏死,与纤维素、炎症细胞 和红细胞及细菌形成假膜 (psudomembrane)。假膜灰白色,糠皮或片状。 3.溃疡“地图状”, 多较浅表。 五、临床表现: 1.肠道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直肠壁神经末梢及肛门 括约肌受炎症刺激)和排便次数粘液稀便,粘液脓血便,偶排出片状假膜 2.全身中毒症状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血中白细胞增高。(二)慢性细菌性痢疾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福氏菌感染多见新旧病灶并存, 慢性溃疡边缘不规则 粘膜增生可形成息肉;纤维增生,肠壁不规则 增厚, 肠腔狭窄。临床:腹痛、腹泻

3、、便秘慢性带菌者:粪便培养细菌(+)(三)中毒型菌痢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肠道病变( 淋巴滤泡增生)和症状轻微。2-7岁儿童多见发病后很快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毒力较低的福氏或宋内氏菌伤寒 (Typhoid fever)一、概述伤寒杆菌儿童、青壮年较多 病变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 二、病因和传染途径伤寒杆菌G- 内毒素主要致病因素三种Ag: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表面抗原(Vi)肥达氏反应- 测血中Ab (临床诊断)传染源: 伤寒患者、带菌者 传染途径: 粪-口三、发病机制伤寒杆菌小肠M细胞(回肠下段)肠壁和肠系 膜淋巴结 菌血症 全身巨噬细胞(繁殖) 潜伏期 细菌及内

4、毒素入血(败血症) 细菌经胆囊入小肠壁淋巴组织强烈过淋巴组织坏死脱落,细菌粪便培养+,肥大氏反应+ 敏反应 致敏T细胞促巨噬细胞吞杀菌,病变痊 愈四、病理变化 累及全身MPS:肠道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 、肝、脾和骨髓 基本病理变化: 巨噬细胞增生并吞噬病菌、红细胞、淋巴 细胞及坏死细胞碎屑(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typhoid granuloma) 或 伤寒小结( typhoid nodule)1.肠道病变 部位: 回肠下段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 分期:髓样肿胀期淋巴组织略肿胀,隆起于粘膜表面 似脑的沟回坏死期:髓样肿胀处淋巴组织坏死溃疡期溃疡边缘隆起,其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或小而圆(深达粘膜

5、下层)溃疡深者可穿孔 愈合期肉芽组织增生,上皮再生2.其它病变心肌细胞水肿、心肌炎相对缓脉肾小球Cap壁IC及补体沉积蛋白尿膈肌、腹直肌等凝固性坏死肌疼皮肤玫瑰疹胆汁中含细菌五、结局和并发症多4-5周后痊愈并发症: 1、肠出血和肠穿孔2、支气管肺炎 小儿多见并发其他细菌感染3、败血症、肠出血、肠穿孔死亡原因阿米巴病 (amoebiasis) 概述:概述: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寄生于结肠-肠阿米巴病,可通过血流或直接 蔓延-肠外阿米巴病病变部位组织坏死、溃疡和脓肿形成热带、亚热带、农村、男性、儿童多一、肠阿米巴病 阿米巴经口感染,入侵结肠壁引起腹泻、腹痛 阿米巴痢

6、疾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病原体:溶组织阿米巴生活史:滋养体(致病体)包囊(感染体)传染源: 患者 携带者经 口 碱性、缺氧环境 包囊 小肠下段 小滋养体(1020 )回盲部增殖下行到结肠不侵入肠壁 大滋养体包囊排出体外 (2040)(结肠粘膜内)(二)发病机理机械损伤和吞噬作用 伪足运动接触溶解作用 溶酶体酶肠毒素作用-腹泻细菌作用、易感性、免疫抑制和逃避 (三)病理变化部位:盲肠、升结肠, 乙状结肠和直肠组织溶解液化 口小底大烧瓶状溃疡( flask shaped ulcer) 1.急性期 肉眼:灰黄色针帽样斑点状隆起,顶部小溃疡口小底大、边缘潜行的烧瓶状溃疡 严重病例可形成巨大溃疡甚至肠穿

7、孔镜下: a、烧瓶状溃疡深达粘膜下层, 无结构、 淡红色液化坏死病灶,周围炎症反应轻 (充血、出血、少量淋单浆细胞浸润)b、坏死组织与正常交界处可找到阿米巴 滋养体(圆形、直径20-40m,核小, 胞质略嗜碱性,浆内见吞噬的红、淋巴 细胞、组织碎片) 临床:腹痛、腹泻、腥臭的暗红色果酱样大便(粘 膜坏死脱落、出血)里急后重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较轻粪便中找到滋养体 转归:多治愈少数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转为慢性or肠外阿米巴病2.慢性期n坏死、溃疡与肉芽增生反复交错发生n粘膜增生息肉纤维增生-肠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n局部上皮、肉芽增生形成局限包块(阿米巴肿,amoeboma)二、肠外阿米巴病

8、: (一)阿米巴肝脓肿滋养体肠壁小V、肠系膜V门V肝(多位于 肝右叶)1.病理变化: 大体:单个脓腔多见,大小不等腔内为果酱样, 腔壁为破絮状物光镜: 液化性坏死+ 阿米巴滋养体 慢性脓肿周边肉芽及纤维组织包绕2.临床长期发热、右上腹痛、肝肿大和压痛 3.转归向邻近脏器穿破膈下脓肿或腹膜炎、肺脓肿和脓胸、胸膜-肺-支气管瘘、心包炎(二)阿米巴肺脓肿少见,多由肝脓肿直接蔓延而来咳出棕褐色脓样痰(三)阿米巴脑脓肿极少见,阿米巴滋养体经血道入脑诊断方法:粪便培养、组织检查、免疫学检查病变组织内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可靠诊断依据血吸虫病 (Schistosomiasis)一、概述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全世界 2

9、亿人感染人类血吸虫: 曼氏、埃及、日本血吸虫.我国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病变特点: 虫卵引起肝、肠肉芽肿形成二、病因及感染途径 病原体:日本血吸虫 感染途径:虫卵 (水)毛蚴 (钉螺)母、子胞蚴尾蚴(水) 皮肤粘膜(童虫 ) 经V到肺血循环到全身肠系膜静脉(童虫成虫,产卵) 随粪便排出三、基本病变及发病机制尾蚴尾蚴性皮炎童虫肺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 成虫 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 贫血、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虫卵 乙状结肠、直肠及肝脏等处虫卵结 节(一)急性虫卵结节 肉眼:灰黄色粟粒至黄豆大结节 镜下:结节中央为1-20 个成熟虫卵卵壳表面嗜酸性棒状物-抗原抗体 复合物 虫卵周围是

10、无结构坏死物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嗜酸性脓肿。其间可见Charot- Leyden结晶(二)慢性虫卵结节由急性虫卵结节中心-坏死、钙化的虫卵周围-类上皮细胞及异物巨细胞,并有 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假结核结节(pseudotubercle)四、主要脏器的病变及后果 (一)肠虫卵沉积在乙状结肠、直肠粘膜和粘膜 下层急性虫卵结节-细颗粒扁平隆起-浅表 溃疡-虫卵排出 卵反复沉积 - 虫卵结节纤维化- 肠 腔狭窄、息肉形成、癌 (二)肝(早期 )急性虫卵结节-(晚期 )慢性 虫卵结节,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沿门静脉分支呈树枝状分布-干线型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肝表面粗大隆起的结节 (3-6cm),无假小叶

11、形成,门脉高压显著(窦前性)。临床表现:腹水、巨脾、食道V曲张(三)其它脏器病变 脾:早期 成虫代谢物刺激单核系统增生,轻度肿大 ; 晚期 门脉高压引起巨脾 肺:虫卵异位病变(经门-腔静脉间的交通支 )引起急性虫卵结节,一般较轻。华支睾吸虫病 (Clonorchiasis Sinensis)一、概述由华支睾吸虫的成虫寄生于肝胆道又称肝吸虫病二、病因及感染途径含毛蚴虫卵- 尾蚴 - 囊蚴 - - 童虫 (淡水螺吞食)(鱼、虾) (十二指肠)-成虫 (胆道寄生)三、病理变化 主要寄生在肝内胆管 大体 : 肝脏增大,胆管壁增厚,管腔扩张(1-2cm),充满胆汁和数目不等 的成虫镜下:胆管扩张,上皮和腺体增生,增生活跃 形成腺瘤样结构,甚至发生胆管细胞癌。 胆管周围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四、并发症 化脓性胆管炎 胆石症 胆汁性肝硬变 肝内胆管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