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3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48508582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1一一. .诗歌浅赏诗歌浅赏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游览游览(宋)黄庭坚(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 处,浩气展虹霓。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此词大约写于被贬官时期。瑶草:仙草。武陵溪: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金徽:瑶琴。 一 词句注释(1)瑶草:仙草。枝:一作“花” 。 “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 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 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

2、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 浩气展虹蜕。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盖效坡语也。 ”“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 山中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倚:依。一作“欹” 。金徽:金饰的琴徽, 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知章)于长安紫 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 ”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灵芝:菌类植物。 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醉舞”二句:李白下终南山 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 二 诗歌浅译: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

3、有黄鹂。 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 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 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 逐我回家。 三赏析: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 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 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据此看来,此词大约写于词人被贬谪时期。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 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

4、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 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 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 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 ,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 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 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 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祇

5、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 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脱化而来, 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 ,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 拂金徽(弹瑶琴) ”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 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 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

6、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 “仙草”即开头的“瑶草” , “朱唇丹 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 。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 映肉。 ”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 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 。 “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 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 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2017201720182018 高三年级高三年级语文晨读总第(总第(3 3)期)期班级班级 组组 姓名姓名 设计:设

7、计: 课题:课题: 晨读晨读2018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2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 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7、下列对这首宋词上阕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D)(5 分) A、 “瑶草一何碧”运用比兴手法,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样可爱,激起读者兴趣, 把读者引进仙境中去。 B、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承接“春入武陵溪” ,表现了“桃花源”仙境的清丽 澄净,幽静脱俗。 C、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满怀喜悦规划着自己的行程,渴 望有更美的发现。 D、 “祗恐花深里,红路

8、湿人衣”故意正话反说,说仙境里花深露重,怕会打湿衣服, 实际表现了词人对仙境的深深喜爱和依恋。 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本词实际上是化实为虚,运用想象,以虚衬实,以理想仙境之虚衬托现实黑暗、作者内心不满之实。 C C 项,项, “我欲穿花寻路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三句虚写想象、以虚衬实,写词人幻想能找到一个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含 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蓄地表示对现实的不满。D D 项项“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祗恐花深里,红路湿人衣”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

9、湿,沾承接前三句,写词人担心仙境里花深露湿,沾 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所以湿人衣,既写现实的游览,又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所以 D D 错。错。 8、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6 分) 词人想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接 着说李白不在,无人陪他饮酒,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同时曲折地表达出他对 现实的不满。词人说自己到仙境探索是为了得到灵芝仙草,不是为了得到像“朱唇丹脸” 一样的桃花,即使得不到又何必长啸呢?以象征性的语言说明自己不必去为得不到

10、功名利 禄而忧愁叹息。最后两句描写词人醉后摇摇晃晃,下山翩翩起舞,明月伴他归去的形象, 表现他想逃避现实却又不甘心如此的矛盾心理及孤寂心境。 (答对其中三点给满分)二二. .成语积累成语积累 1.作为一名演员,最大的快慰莫 过于自己的表演能与观众的情感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对象不对,知识和道理贯穿并全面透彻的了解 2.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断章取义:含贬义味道,只截取自己需要或合乎自己意思的一两句,而不顾全文愿意 3.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 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九牛一毛:对象不对,很大数

11、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儿,指极轻微, 不值得一提;“机场 净空”没有数量问题 4. 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 ,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 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捕风捉影:色彩不对,贬义词;比喻说话或做事以虚而不以实的迹象为根据 5.他三天两头到厂长办公室磨洋工,希望厂里解决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磨洋工:望文生义,工作时故意拖延时间或工作懒惰 三三. .音形积累音形积累问(ji) 将(p) 木 (n) 沆 一气守(sh) 事(y) 文成篇 累次( ) 篱(fn) 骨 在喉 芽(ni) 缪 (p) 心(su) 融 贯通 答案: 诘问(ji) 裨

12、将” 木讷(n) 沆瀣一气 戍守(sh) 轶事(y) 缀文成篇 累次(1i) 樊篱(fn) 骨鲠在喉 蘖芽(ni) 纰缪 遂心(su) 融会贯通2018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3初高中课内文言文详解初高中课内文言文详解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 【总领全文,开篇点明主旨】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此句叙述作者幼时获取书的途径,表现作者不因家贫而不读书的珍贵品质】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表现作者在寒冬腊月中勤学品质】 。录毕,走( )送之,不敢稍逾约(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

13、遍观群书。既( )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 )名人与游( ) ,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 【该句讲述作者渴慕圣贤学说,为求学不畏艰难,路行百里去向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从脸色、礼节、语言方面进行具体描写,表现作者尊师重道】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表现作者求学之路艰难困苦】 。穷冬( )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

14、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 )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 ) ,主人日( )再食( )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 ,烨然( )若神人;余则缊袍( 2018 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晨读4)敝衣( )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妙用对比,将自己的俭朴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从而凸显自己刻苦求学的形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结句,总结自己的求学经历,照应首句的“嗜学” 】 。内容赏析内容赏析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 ,并非“序言” ,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