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8505624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中医艾灸养生与保健论中医艾灸养生与保健【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实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 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节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 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本文结合课堂所学与资料查询,对中医在艾 灸养生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并得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养生方法。【关键词】中医养生;艾灸;健康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 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 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宋代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 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灸能益气

2、温阳,而人 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 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可见针灸既是一种自古历代相传的古老医术,又是一 种可以经常使用的调节人体阴阳的保健手段。一、艾灸疗法的起源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 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 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 18 载西戎的卜法:“以艾 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 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

3、七年之病,求三年 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 源也当在西周之前。二、艾灸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 暂瘥,则瘴疬瘟疟之气不能着人。”他经常自灸,加上其他保健措施,结果活 了一百零一岁。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 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这是说三十岁以上 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 由此可见,艾灸确为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 袭。 保健灸法在我国已有

4、悠久的历史。灵枢经脉说:“灸则强食生肉”。 说明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生长的作用。“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灸法 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等理论为指导,利用某种易燃材 料或药物,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熏,借其温热性效能,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 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对于使用针、药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或用于保健方面, 往往奏效乃至神效。明代李延医学入门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三、保健灸法的常用穴位(1)足三里灸: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补脾益肾、调和气血的功 效。多灸此穴,以预防中风,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用于预防中风,在

5、平时 可单灸足三里,有中风先兆时可配合绝骨穴。古人多采用化脓灸,有“若要安, 三里莫要干”的谚语。灸此穴有预防老花眼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艾灸足三 里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 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力。 (2)神阙穴:神阙又名脐中,属任脉,为保健要穴,灸此穴,具有温补元 阳、健运脾胃、益气延年之功效。其方法有隔姜灸、隔盐灸,每次 35 壮,每 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3)气海穴:气海又名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常灸此穴有培补元 气、益肾固精的作用。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妇禁用。 (4)关

6、元穴:关元也称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具有温肾固经、补 气回阳、通纳冲任之功效。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妇禁用。 (5)身柱灸:清心宁神,降逆止呕之效。多采用温和灸法,用烟卷大小的 艾条,每次 510min,隔日 1 次,每月不超过 10 次。 (6)风门灸: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宣肺解表,祛风通络之功效,主 治一切风证,多用于预防感冒,采用隔姜灸法,在感冒流行期间,每日灸 1 次, 每次 510min,连灸 10 天。 四、艾灸分类常用方法(1)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 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 “单用生

7、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 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 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 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2)隔盐灸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 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世的医籍备急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如 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 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

8、”。现代,在施灸的方法 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 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3)隔蒜灸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 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 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 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 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 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 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

9、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 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如今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如何用最自然安全的方法保持身体健 康已经被更多人关注。艾灸,作为一种自古就有的养生方法,也正在成为许多 人日常保健的手段。不要为眼前的方便而随便放弃更健康的生活,这应该作为 身为年轻人的我们需要牢记在心并在生活中践行的原则。本学期通过对中医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我更加清楚中医所遵循的理论体 系,及他内部蕴含的哲学原理。让我体会到了,中国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我 们的祖先运用他们的聪明智慧,为中华民族留意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 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遗产,虽然我们不是中医专业的学生, 但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使用中医的技法,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