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发展政策思考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48504715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6.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政策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政策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政策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政策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政策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政策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用航空发展政策思考(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民用飞机发展 若干政策思考李成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3-12主要内容 以军用为主的航空工业格局 中国民用飞机发展简况 什么是民机发展的国家战略? 中国民机发展政策的思考 后记一、以军为主的航空工业格局1928年前,中国购买外国飞机3000多 架,抗战八年进口的飞机达2351架。 据统计,1949年以前的40年间,中国 生产各种飞机约600700架,大部分 系组装或仿制。自己设计制造飞机探 索活动,形成了一批飞机工厂,造就 了一批人才。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1、没有支持航空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业; 2、航空教育和航空研究薄弱制约了航空 工业的发展; 3、政府重视不够,没有为航空工

2、业的发 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动力; 4、战乱不断,影响到民族工业包括航空 工业的发展。新中国航空科研生产体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空军成立在解放战争进行中,便开始接收工作, 到1949年10月,共接收各类航空人员2312人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0人;飞机113架,发 动机1278台,其他航空器材物资40918吨,机 场40个,工厂12个。沈阳5个小厂开始修理飞 机。1950年2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向中央报告 1950年3月重工业部设立航空、汽车工业筹备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1年4月17日中央军委政务院发出关于航空 工业建设的

3、决定。 1951年4月18日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 1951年10月中苏达成援建航空工业协议。1951年开始大规模兴建改建六个重点厂:沈阳飞机厂(112厂) 修理歼击机沈阳发动机厂(410厂) 相应发动机哈尔滨飞机厂(122厂) 修理轰炸机哈尔滨发动机厂(120厂) 相应发动机南昌飞机厂(320厂) 修理教练机株洲发动机厂(331厂) 相应发动机与此同时开始兴建航空辅机厂。到1952年,全行业共有:航空工厂13个基本建设设计院1个学校12所职工共计3万人。到1953年,共修理飞机 829架,发动机 3989台1953年中苏签订援助建设141个重点项目,以后增加到156项,其中航空工业13项。

4、 首先建设的有:南昌飞机厂和株洲发动机厂:雅克18,安-2沈阳飞机厂和沈阳发动机厂:米格17,歼教1哈尔滨飞机厂和发动机厂:米4,伊尔28 二五期间建设的有:西飞和西发、成飞和成发,1963年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 三五期间主要建设三线基地:贵州011,汉中012两套体系其他陆续建成的主机厂有:上海飞机制造厂,1950年昌河飞机制造厂,1965年景德镇宏图飞机制造厂,1970年荆门石家庄飞机制造厂,1970年 常州飞机制造厂,1980年 中国航空工业的特点 依靠苏联,以国外型号为主; 面向空军,以军用飞机为主; 重视生产,以修理与仿制为主; 需求多变,航空工业疲于应付; 设计落后,自行研制之路走不

5、通; 基础薄弱,航空工业发展受到制约。二、民用飞机发展概况 运5:1957年由320厂仿制成功,苏制安-2,1947年产品。320厂生产700余架,1970年转到石家庄生产215架。双翼,活塞发动机,农林机。起 飞重量5500千克。 运6:1965年计划仿制,由320厂承担原型机伊尔-14(1952年)小型客机,载客24人。采用活塞发动机。改进后可载32人,大致相当于DC-3。后停止。运5 运7:1966年决定研制,由172厂承担原型机为苏制安-24(1958),涡桨1970年12月首次试飞1982年设计定型,1984年改装1986年投入中国航线。最大载60人。几种改型生产交付100余架。Y7

6、-100运7Y7-200 运8军用运输1969年由172厂试制,1974年首飞后转入汉中。1980年批准设计定型。最大起飞重量61吨以苏安-12为原准机(1956年)有多种改型,曾出口多个国家。 运9大型军用运输1969年提出研制任务,大型运输机,四喷气发动机可运输两个加强连,350人最大起飞重量228吨,航程8000千米1971年中断研制Y8运-9模型 运101970年研制,上海飞机制造厂以波音707为原准机1980年9月26日试飞成功到1984年共飞行107个起落,155小时飞到拉萨、哈尔滨、昆明、广州、新疆各种原因下马,与使用MD-82也有关系运10 运11:为生产建设兵团服务122厂1

7、974年研制,活塞动力1975年首次试飞,1977年设计定型生产27架,最大起飞重量3500千克主要用于农林服务 运12:自行设计运11的涡桨改进型,哈飞自行研制1982年7月首次试飞先后获得英、美试航证客机型可载17人,出口100余架。Y-11Y-12出口Y-12 新舟60西公司继继Y-7之后研制生产产的双发涡桨发涡桨 客机。 1988年批准立项项,1993年12月26日首飞飞上天 ,于1998年5月取得中国适航证证。1999年,开 始在长长安航空公司投入运营营。52座。 ARJ21涡扇支线客机2000年批准立项,2002年启动80座,可扩展到100座,美国GE发动机2008年11月28日首

8、飞,已有200架订单新舟60新 舟 60ARJ21(2000年立项)中巴ERJ-145(2003) 民航使用的干线飞机无一中国造,50年? 支线客机没有形成气候,支撑不了干线飞机 合作研制干线飞机的努力没有达成预期目的 民用飞机研制能力受到外部与自己的怀疑 几次制定民机发展规划无一坚持到底 民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 民用发展的几大关键问题剪不断理还乱 没有形成民机长远发展的国家总体战略三、什么是民机发展的国家战略战略: 泛指国家对全局性问题的谋划,在一定历史 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通过策略手段逐步 实现。科技发展战略: 指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优化而制定的有关政 策体系,其实质是规划如何在世

9、界范围内的 竞争中争取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动地位 。 确立战略目标是制定科学发展战略的关键 环节,它一般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可行性 、最优性等特征。对于民用飞机发展战略来说 应当制定一个总体发展目标; 应当有一个长远稳定的规划; 应当制定一整套长期发展策略; 应当有一系列相关的支持政策; 应当围绕目标理顺一切外部关系; 应当承认风险、预测风险并承担风险。四、民机工业发展战略? 十二年规划:第37项: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首先掌握喷气飞机和火箭的设计和制造方法使 在最短期间能独立设计民用的喷气飞机和国防所需的 喷气飞机和火箭。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自力更生,迎头赶上中国民机工业

10、发展战略? 1978-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纲要:(78)发射天文、气象、通信、导航、电视 直播、资源考察、测地、电离层探测等卫星 ,建立相应的地面系统,研究一星多能技术 ,发展遥感技术。积极开展空间科学基础理 论以及发射空间实验室和宇宙探测器的研究 。(79)研究卫星测地和航测、制图数字化自动 化技术。 国家中长期发展纲领:1986-2000发展国产干线飞机的设计制造与批量生产技术, 加强飞行安全技术研究;大力推广、应用电子计 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尽快提高交通运输运营管理 现代化的水平。 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大 计划纲要民航,重点突破干线飞机和直升机的设计制造技 术,到

11、本世纪末,基本具备设计制造150200座 干线飞机和轻型直升机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和完 善飞行安全保障技术和运行管理技术。 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 纲要:加强国防科技的预先研究,贯彻军民结合的 方针,促进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 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研究开发大中型运输飞机系统技术 加速提升我国航空关键技术水平,为国 民经济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平台。 政治原因:四人帮的产物? 用户原因:民航态度不积极; 先天原因:论证不够、能力不足; 业内原因:三机部只是业务指导; 经济环境:经济调整; 技术原因:耗油、超重、成本、安全、维修; 经费原因:国家计委不愿投资

12、; 国际原因:国外用合作引诱意欲挤跨。运10为什么半途而废?根本原因是没有国 家总体战略作支撑 一个开发平台的丧失; 队伍、技术、设备、经验的中断; 给未来发展造成的台阶加大; 民用航空技术的自信进入低谷; 独立自主的愿望几乎化为泡影; 对未来发展方向和道路更加迷惘。运10下马带来的损失1993年中航公的三步走战略“腾飞计划”: 1995年国际合作生产MD-90; 1998年国际合作研制100座飞机; 2010年自行研制150座级干线飞机。三步走战略的结果是: MD-90因用户与订货问题只生产2架; 100座飞机合同签订两年后外方中止。三步走战略为什么夭折? 没有政府强有力的后盾作支撑; 没有

13、理顺航空工业的内部关系; 没有协调好航空工业外部关系; 没有制定一整套的可行的策略; 始终在做着“市场换技术”的梦; 过份依赖所谓的国际合作; 该计划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 航空工业没有真正走上自力更生之路; 航天工业被迫走上自力更生之路; 核工业被迫走上自力更生之路; 从长远看,独立自主才是中国战略技术 发展的必由之路; 航空工业为什么没有走上独立自主之路 ?简单对比 外援的可能一直没有中断; 过份看重装备的更新,不注重技术积累; 航空武装器备的品种繁多,应付不遐; 方方面面的干扰更多,指挥多头; 技术难度更大,对基础工业依赖更强; 没有形成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 业内人士指出:合作之路不

14、可能也不应该是中 国民机发展的途径。 周恩来1962年在东北讲话:自力更生逐步实现。我 们是个大国,整个国民经济都要自力更生,有战略 意义。 陈毅1963年军工会议:不要光看美国怎么样,苏联 怎么样,不要贬低自己。 叶剑英1963年定型会上讲话:凡是新的东西,人家 从不轻易给我们,总想拿我们一手。因此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必须一开始就自己摸索着自行设计。 聂荣臻1965年讲话:看远一步,发展新的,搞涡轮 ,搞密封,决心走自己的路。不上马上行,长期议 论,长期定不下来,不要怕试飞时间长,没关系, 不然永远趟不出自己的路来。要把运输机的设计班 子搞起来。领导讲话摘录 1969年7月林彪提出:“大搞直

15、升机,大搞运输机” 李先念:我们要有雄心壮志,一定要把自己的大型运 输机搞出来。 1979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三机部应军民并举 ,既要努力搞军用飞机,也要搞民用飞机。自己生产 民航机,可以少用外汇去买国外飞机为什么自己 不加紧制造?” 他后来还多次指出,“今后国内航线要 统统使用围产飞机。” 1979年邹家华就与空客合作事宜指出:合作生产并不 那么容易,对方并不热心与我们合作,而是积极推销 他的飞机。 1980年薄一波在三机部讲话:要生产民用飞 机,把民用航空事业搞上去。现在要定一条 原则: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等等,要 逼着他们用国产的产品,进口委员会要把住 这个口子,国家要保护民族工业。当然反过 来,如果你们长期不进步,也就保护不了啦 。 1981年10月邓小平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 国内航线的飞机,要考虑国内自己制造。” 1981年12月胡耀邦对运10批示:他们干得很 好,当然应当鼓励。 1981年张爱萍对运10:正大同志,请研究这一 方案:运10原来是如何上马的?造价如何?现 在的用户怎么定?民航因价格高不要,如何补 贴? 1982年耿飚在民用飞机会议上讲话:中央确定 国内航线应采用国产飞机。这一条作为方针、 国策定下来。国内飞机适用国内航线的,用国 产飞机。是保障国内工业的发展,先保障存在 ,再发展起来。 1982年指出:“关于国内航线使用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