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辽、宋、夏、金、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505594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7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代、辽、宋、夏、金、元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五代、辽、宋、夏、金、元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五代、辽、宋、夏、金、元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五代、辽、宋、夏、金、元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五代、辽、宋、夏、金、元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代、辽、宋、夏、金、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代、辽、宋、夏、金、元(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 封建经济 的继续发展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有突出成就, 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复习思路l本单元头绪凌乱,难以形成整体印象,按线索复习 比较好。l主要线索: 1、政治: A.政局: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重要制度 B. 政治经济改革 2、经济:封建经济发达和向边疆地区扩展,经济重 心南移完成 3、民族关系:战与和 4、科技文化繁荣。辽宋夏金元政权政权权民族存在时间时间创

2、创建者都城辽辽契丹916-1125年阿保机上京北宋 汉汉960-1127年赵赵匡胤东东京西夏党项项族1038-1227年元昊兴庆兴庆南宋汉汉1127-1276赵赵构临临安金女真族1115-1234 阿骨打会宁中都 元蒙古族1206 1271铁铁木真 忽必烈(燕京) 大都辽辽(916-(916- 11251125年年) ) 都上京都上京北宋北宋(960-(960- 11271127年年) ) 都都 东京东京 夏(1038- 1227年)都 兴庆金金(1115-(1115- 12341234年年) )都都 会宁、中会宁、中 都都 南宋 都临安 (1127- 1276年)元(1271-1368) 都

3、:大都 趋势:各民族政权 由并立、对峙逐步 走向统一。 原因:经济重心实 现南移,南北差距 逐渐缩小;中央集 权不断强化;民族 融合进一步加强; 少数民族逐步完成 封建化。专题: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我国历史上结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西晋、隋朝、元朝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从时间上看:1600-700从朝代来看:秦汉隋唐元明清从分裂时期看:国家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空间上看:统一的空间不断扩大从地位和作用看:统一王朝实施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 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 本原因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文 化传统)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 力一批杰出人物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认识:v(1)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历史发 展的支流,即使在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 素。因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分裂国家 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注定要失败的。v(2)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其间尽管有 低潮、曲折甚至暂时的倒退,但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 运动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从表面上看,历史 的发展是

5、在分合的循环往复中进行的,实质上中国古 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国家统一的不断加强、巩固和 发展)。各政权主要制度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评价(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科举制的发展:表现及作用思考:与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比较突出解决地方割据问题 北宋:中期的改革(背景、内容、结果、教训)思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辽: 政治制度(蕃汉分治);文化 西夏:政治制度;文化 金: 猛安谋克制 元: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地方行省制)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司 法权于中央。(1)集中军权A A 解除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兵权。解除

6、石守信等禁军将领兵权。B B 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统兵)、枢密使(调兵)。C C 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D D 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2)集中行政权 A 中央 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行政权)枢密院 分割军权(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财权)B 地方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重文轻武)设通判监督知州,二者互相牵制三岁一易(3)集中财权和司法权A 各路设转运使。B 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须报中央批准。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

7、相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目的: 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 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巩固政权 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 ,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 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 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 积弱”的祸根过度削弱地方权,导致国力衰微,注意联 系当前我国:扩大企业自主权、给西部地 区和东北地区更大的优惠政策的正确性和 重要性科举制的发展(1)隋朝兴兴起科举举制: 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试方式选选官隋炀炀帝设进设进 士科,科 举举制正式形成 (2)唐朝完善科举举制: 唐太宗增加考试试科目武则则天增加取士的人

8、数,创创武 举举和殿试试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科举举地位 (3)北宋发发展科举举制 对对科举举制本身进进行调调整和变变革:严严格考试试程序、严严密 考试试方法、减少考试试科目 扩扩大录录取名额额 (4)王安石改革科举举制: 废废除明经诸经诸 科,进进士科废废除考诗赋诗赋 旧制,专专考经义经义 和 时务时务 策。设设明法科,专专考律令和断案北宋初期改革科举,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 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为各阶层读书 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 一步扩大,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出现官员冗 滥局面。 王安石改革科举,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改革名称名称内容内容作用作用理理 财财

9、财财 措措 施施青苗法青苗法青黄不接青黄不接时时时时,政府,政府贷贷贷贷款或款或 物物给农给农给农给农 民民农农农农民免受高利民免受高利贷盘贷盘贷盘贷盘 剥剥 ,增加政府收入,增加政府收入募募役法役法征收役征收役钱钱钱钱雇人服役,官僚雇人服役,官僚 地主也出地主也出钱钱钱钱保保证农证农证农证农 民生民生产时间产时间产时间产时间农农农农田水田水 利法利法鼓励鼓励垦垦垦垦荒和荒和兴兴兴兴修水利修水利促促进农业进农业进农业进农业 生生产产产产方方田均田均 税法税法核核实实实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土地,按多少、好坏 平均平均赋赋赋赋税税增加政府收入增加政府收入市市易法易法设设设设市易市易务务务务,收滞,

10、收滞销货销货销货销货 ,短,短 缺缺时卖时卖时卖时卖 出出稳稳稳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增加政府收入,增加政府收入表1:名称名称内容内容作用作用军 事保甲法保甲法农农农农村住村住户编为户编为户编为户编为 保,保丁平保,保丁平时时时时 种田、种田、农闲练农闲练农闲练农闲练 兵,兵,战时战时战时战时 作作战战战战加加强强对对对对人民的控制,人民的控制, 增加国家增加国家军军军军事力量,事力量, 减少减少军费军费军费军费 开支开支将兵法将兵法固定禁固定禁军辖军辖军辖军辖 区和区和训练训练训练训练 的将官的将官充充实边实边实边实边 防力量防力量教 育改革科改革科举举举举科科举废举废举废举

11、废 明明经经经经科科设设设设明法科,明法科, 进进进进士科士科专专专专考考经义经义经义经义 和和时务时务时务时务 策策为为为为政府培养政府培养实实实实用人才用人才整整顿顿顿顿太学太学重重编编编编教科教科书书书书,成,成绩优绩优绩优绩优 秀秀 者直接受官者直接受官学校成学校成为变为变为变为变 法造法造舆论舆论舆论舆论 、育人才的地方、育人才的地方表2:北宋中期政治经济改革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背景:政治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2、目的: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封建统治3、结果: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增强,一定程 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 官僚的利益、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失去王

12、权 的支持而最终失败4、教训:改革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用 人要得当,改革措施得以有效贯彻;改革要有相应 的制度保障机制;改革进程应循序渐进,点面结合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背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变变变革革 的的时时时时期期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严严严 重重时时时时期期目的目的都有富国都有富国强强兵的目的兵的目的废废废废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挽救北宋挽救北宋统统统统治危机治危机作用作用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制度,制度,废废废废除奴隶主除奴隶主贵贵贵贵族的族的 特特权权权权,促,促进进进进封建封建经济发

13、经济发经济发经济发 展展 ,加,加强强新新兴兴兴兴地主地主阶级阶级阶级阶级 的中的中 央集央集权权权权一定程度上扭一定程度上扭转转转转了北了北 宋宋积贫积积贫积积贫积积贫积 弱的局面弱的局面原因原因成功原因:成功原因:符合符合历历历历史史发发发发展展 趋势趋势趋势趋势 ;所代表的地主;所代表的地主阶级阶级阶级阶级 在当在当时时时时具有具有进进进进步性。步性。失失败败败败原因:原因:触犯大地触犯大地 主大官僚利益,遭反主大官僚利益,遭反 对对对对;用人不当。;用人不当。专题:古今中外改革规律小结一、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 1、奴隶社会的改革 管仲改革 2、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

14、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 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东欧改 革二、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三、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

15、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辽:蕃汉分治原因: 为了适应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辽政府设 置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 特点: 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实质是民族统治 作用: 承认汉法设南面官的做法,实际是对先进封建文化 的一种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 渡,有利于民族融合。金: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在建立政权之前,还处于奴隶社会 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猛安谋克制从 氏族部落组织到军事组织再发展为地方行 政组织。其性质是兵农合一制度,既是军 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16、。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 。猛安是千夫长,谋克是百夫长。300户为谋 克,10谋克为猛安。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 ,战时出征。这是“兵农合一”的制度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使金的经 济、军事力量大增,为它的进一步扩 张奠定了条件;开发了祖国边疆。元: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中书省为最 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 察机关;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地方建行省制度行省为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机构“行中书省”即为执行中书省命令的机构。后来行省成为 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进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 体制上得以保障,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 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 影响深远,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