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兰——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505508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月兰——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二月兰——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二月兰——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二月兰——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二月兰——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月兰——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月兰——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料 链接朗读思考 练习艺术 赏析内容 述评背景 简介作者 简介教学 重点教学 目的季羡林季羡林退出教学目的返回通过本文的教学使 学生了解作者丰富 复杂的人生阅历与 散文创作的关系。 教学重点二月兰 的象征意义 返回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字希逋,山东清平(今并入临 清市)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东方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41年获德国哥廷 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语 言。1946年回国后,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北京大学 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亚非学会会 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著有中印文化关系史 论文集、

2、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 题、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季羡林佛教学术论 文集、糖史等。译有罗摩衍那、沙恭达罗 、五卷书等。返回背景简介本文创作于1993年6月11日。季羡林的人生经 历丰富复杂。“文革”中,他“被打得一佛出世,二 佛升天”。在很长的时间里,他被分配挖大粪、看 门房、守电话、发信件,变成“不可接触者”。如此 丰富的阅历和坎坷的人生经验,奠定了他散文创作 厚重的底色。正如他在解释写自传的原因时所说的 :“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 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 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今天年轻的知识分 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大都不能体会

3、”。他 的散文创作,也是基于同样的“经验共享”的目的。 返回内容述评本文反复多次地描写了“二月兰”意象,作者的赞颂之情 溢于言表。那么“二月兰”究竟象征着什么呢?这是解读本文 题旨与作者立意的关键所在。一条重要的线索是,二月兰与他记忆中的往事有关,与 他生活周围的人有关。表面上是说二月兰,实际上是指人, 即曾经与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共度患难的老祖、婉如、 小保姆杨莹,甚至还有小猫虎子和咪咪。只有她们才能在他 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 了亲情,更歌颂了女性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具体地说,二月兰象征着平凡的女性大众平常的生活态 度与人生哲学。寓示着女性具有险恶环境下原始

4、本能的顽强 生命力量。最后,二月兰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 ,即善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它们同样是历史悠久的文 化积淀的产物。作者周围的女性,在“文革”中并不视他为异 类,殚思竭虑给他弄好吃的,希望给他增添生趣。作者之所 以能在绝境中活下来,全赖她们身上的这种美好品质。 返回艺术赏析运用反复这一表现手法渲染气氛、突出意象、强 化情感,是本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以花喻人的拟人手法在本篇也有独到的运用。作 者用二月兰比拟女性,则因花的陌生化和具象感 ,反能唤起新鲜、奇异的审美感觉。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也是本文的特点。语言简洁,且富有韵律;其感情真挚,具有强烈 的感染力。返回思考与练习一、

5、 作者对亲人的怀念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和人生意义?二、 分析文中对二月兰描写的作用。三、 指出最能体现文章艺术风格的地方 。文章通过对居住地燕园内盛开的二月兰的描 写,联系自己人生的遭遇,真切地抒写了对亲人的 怀念并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行文中透露出对人格 的高蹈、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本文多次反复地描写了“二月兰”的意象,对其的 赞颂之情溢于言表。首先,作者借二月兰的意象歌颂 亲情,更歌颂了女性身上特有的美好品质。其次,二 月兰象征着众多女性平常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最 后,二月兰还象征着一种女性情感与气质特征,即善 良、关爱他人与自我牺牲。 运用反复这一表现手法渲染气氛、突出意象、

6、强化情感,是本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返回资料链接相关评论作者介绍作者逸事教学参考相关图片返回相关评论返回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季羡林 是极具特色的一位人物。令恪在“季羡林教 授著作(19321987)系年前言”这样介绍 他:“作为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翻译家、 史学家、教育家、作家先生涉足领域 之广是国内外学者中罕见的,他精通英语 、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还能阅 读俄文、法文专业书,他还是世界上少数 几个通晓吐火罗文的学者之一,他是印度 史、佛教史的权威。” 作者介绍季羡林的人生经历丰富复杂。他出生在一个 极端贫困村庄里的贫农之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来,眼前没有红,是一片灰黄”,“贫

7、困、单调、 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他于1934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 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同年就读于著名的德国哥 廷根大学。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时逢第二次世 界大战,回国无望,遂继续深造,二战结束后才 几经周折回到祖国,在北大任教授。 返回作者逸事1930年,这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 举子”,联合进京赶考。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他说:“我一辈子考 试的次数成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 失败过。”这当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 生,非北大、清华不上,这多少有点狂

8、妄。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 气有多高。他回忆当年:在山东来的举子中,只有三人榜上有名。我侥幸是 其中之一。季羡林考试结果是:“连中双元” 。北大、清华都录取了。他大 喜过望,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自然也成为举子们羡慕的对象。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 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 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 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 。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 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

9、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 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 ,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 有今日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呢?( http:/ 返回教学参考季羡林八十述怀:“我从前对穷通寿夭也 是颇有一些想法的。以后,我成了陶渊 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 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 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决不 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 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 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季羡林自传:“如此丰富复杂的经 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的。而且从某 种意义上来看,这些经历也是十分可宝贵 的。经验和教训,从中都可以吸取,对人 对已都会有点好处的。我自己如果秘而不 宣,确有自私自利之嫌。因此,我决心听 从别人的建议,改变以前的想法,把自己 一生的经历实事求是地写出来。”教学参考返回相关图片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