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知识手册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8505503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养生知识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养生知识手册(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一、中医养生口决一贯知足,二目远眺,三餐有节,四季不懒,五谷皆食,六欲不张,七分忍让,八方交往,酒薄烟断,十分坦荡。 二、中医名家养生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 141 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 36 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 10 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 ,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

2、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 3 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 36 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 12 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 12 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 “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

3、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 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 50 下,做够 100 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腹常揉 搓手 36 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 36 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 20

4、30 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3膝常扭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 20 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 ,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 36 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 100 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三、四季话养生春: “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就是阳气萌动推陈出新的意思。此时万物向荣,天地间逐渐有了生气,我们应该比冬天的时候晚点睡,早点起,以适应春天阳气的升发

5、;早上起床后被发缓行,广步于庭院,使身心入春天的气息。中医认为:肝属木,春气内应于肝,肝主情志,情喜条达而恶抑郁,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情绪开朗。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如果不注意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导致肝气郁结,则容易致病。春天气机升发,植物都长出了嫩芽,此时人也一样,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内经说: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当归、枸杞、柴胡、麦芽等中药组成的方剂。另一方面,由于春天气温渐热,肝气升发,肝开窍天目又主藏血,所以春天我们还易患一此一与肝气有关的疾病,如:俗称“红眼病”的急性

6、卡他性结膜炎等,由于血热所致的湿疹、牛皮癣在这个时候也常常发作加重。老人们经常会在春天时提醒我们“春捂秋冻”这句谚语,这是因为在冬天的时候,气血都在体内运行,毛孔处于闭合状态,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阳气升发,气血渐行于外,毛孔渐开,在欲开未开之时,由于“乍暖还寒” ,气温变化大,这个时候只有捂着点,才能有利于毛孔的自然开放,从而保持肝气气血的舒畅,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说的通俗点就是,我们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当春天来临时,气温虽有所提高,但乎冷乎热,加上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侵

7、袭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另外,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另外,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还是比较凉爽了。因此,如果春季不“捂” ,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室外的温度。因此别过早地脱棉衣,宜多“捂”些时候,这对春季养生保健有利。夏:“夏三月,此谓蕃秀” 。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这时我们最好晚睡早起,以应天地旺盛之阳气,但也不要太晚,11 点半以前就应该睡了,早上 67 点起来。中午可休息一下。中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夏天我们的气血都走到了体表,毛孔开张,因而汗出较多,以利

8、暑热的排出,若所爱在外。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4不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我认为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 2628 度为好, 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中。炎热的天气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夏天气血都运行于外,内里相对不足,阳气亢于外,人比较容易烦躁,易怒,工作学习精力不集中。稍微有点小事就容易和别人发生一些口角。这时我们要争取做到“吃好,睡好,汗少”以使阳气不过亢而致耗。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情结的平稳,不要使情志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 如果暑热过盛,汗出过多,容易损伤心气,导

9、致胸闷,心慌等心气不足症状。可服用生脉饮,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黄芪补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以补气清暑。夏天一定要多喝水,要主动喝水,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做到这点,因为这可是性命尤关的大事,研究表明,老年人体内的水分本来就比年轻人要少,在夏季就更容易身体“脱水” ,脱水会使血液粘稠,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火上烧油” ,发生中风的概率自然要增高。 预防措施:不渴也要常饮水,家属要时常留意老年人的状况,一般来说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频频打哈欠等现象都是中风前兆,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暑天要防热,更要防

10、“冷” ,您别纳闷,我们要防的是这些冰凉的冰棍、汽水,一些孩子在大量运动后喜欢喝冰汽水,图一时痛快,您瞧,不一会就出现咳嗽、气喘胃痛和腹部疼,大便溏泻的症状,长期有这样的习惯会导致慢性咳嗽和胃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有病不利于小孩以后的身体发育。所以运动后要先喝一些常温的白开水或淡盐水,尽量少吃或不吃冷饮。夏天经常见到有人得“空调病“或”冷饮病“,由于吹空调而引发的疾病症状主要有三种。腹痛胃痛:很多人晚上睡觉喜欢开着空调,空调的凉气再加上凉席,真可谓凉快!可是早晨起床胃部和腹部开始疼痛,伴有大便溏泻的症状,这是因为昨天晚上着了凉。这个时候喝一些姜汤,能驱散脾胃中的寒气,效果非常好

11、。而对一些平常脾胃虚寒的人,可以喝点姜枣汤(即姜和大枣熬的汤) ,有暖胃养胃的作用。因为生姜温胃止恶,大枣侧重是补益,二者搭配服用可以和胃降逆止呕,对治疗由寒凉引起的胃病非常有效。四肢酸痛:空调房里呆久了,四肢关节和腰部最容易受风寒的侵袭,导致酸痛,这个时候,可以煮一些浓浓的热姜汤,用毛巾浸水热敷患处。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先内服一些姜汤,同时外用热姜汤洗手或者泡脚,这样能达到散风趋寒、舒筋活血的作用,最大程度上的缓解疼痛。伤风感冒:外面酷暑难耐,室内凉风习习,长时间吹空调加之室内外温差过大,很容易引起风寒感冒。主要体现在恶寒、头疼、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喝上一碗姜汤,你会发现感冒

12、症状好了许多。如果想预防“空调病” ,可以在上班之前带一些生姜丝,用生姜丝泡水喝,这样就不用担心“空调病”的侵袭了。要想防治冷饮病,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不吃或少吃冷饮,在得了冷饮病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生姜来解问题。“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这是中医学家和民间长期以来的实践总结。现代5医学研究表明姜中含有多种芳香性的挥发油;还有姜辣素、树脂、淀粉和纤维等。所以,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夏令气候炎热,唾液、胃液的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人的食欲,如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会增进食欲;中医说“寒则泣而不

13、流,温则消而去之”, 过用空调、过服寒凉之品,寒则凝滞,不利于气机的流畅,易生疾病同。生姜温通表里,温中发表,可使表里通畅,暑热易透发。重养神:天热情结易烦躁,首先应保持平静乐观、神清气和的心态、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很有道理。 ,西瓜能消利尿、生津、止渴,有利消暑热为首选,绿豆能解毒、利湿、消暑可常吃。也可吃点苦瓜,秋:“秋三月,此谓容平” 。 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宜早睡早起 ,收敛阳气,以使意志安宁清净,收神气敛,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秋天主燥内应于肺,肺主清肃,此时,天气逐渐转冷,树

14、叶开始凋落,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这时候人类的五脏里面最重要的脏器就是肺,肺气与秋气相通,肺气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宣发与肃降主皮毛,它就可以使得你的气血顺利的从外面向里面走,这个过程跟肺气直接相关而一定要少穿一点,因为秋天的时候是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的时候,毛孔是从张开向闭合走的时候,这时候你穿的太多了,它不利于毛孔从开放向闭合状态运行,所以这时候要少穿一点。另一方面凉爽刺激,有助于提高的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这就是“春捂秋冻”的秋冻。但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冷热。适宜冷到极点才加棉衣,应逐渐加厚,不应一次就加很

15、多,加到刚好不冷就行了。老年人抵抗力差,容易受凉,当秋季冷风吹来,应适当加一些衣服,抵御寒凉的侵袭。尤其是晚上睡眠时关闭窗户,以防邪风侵入体内。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树木因此枯黄落叶,保持津液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老年人津液不足,容易出现肺燥伤津、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表现,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等。百合,麦冬,黄精,玉竹到秋天的时候我劝大家吃点秋梨膏,秋梨膏它有什么作用呢,大家都知道梨可生津止渴,梨得秋气最重,入肺经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它可以有助于你气血从外面

16、向里面走。 ,所以我建议大家秋天的时候,要用一点秋梨膏。冬:“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树木已成枯枝,许多动物也已入穴冬眠,不见阳光。人地此时也顺应天地闭藏之势,气血内收,运行于内,这时我们不要过分的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待日出而活动。在精神上,使神志深藏天内,安静自若,像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再一个,中医说恐伤肾,恐则气下,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吓地屁滚尿流” ,就是因为恐则气下的原故,所以在冬天的时候,我们不要有恐惧感,这样6损伤肾气不利于肾气的闭藏。冬季有人会犯和夏天一样的错误,暖气开的太热,时时汗出,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到了冬天的时候人和植物一样都要藏,冬天植物的营养物质都跑到了根部(这就是为什么根茎类的中药材都要在冬季采挖的原因)冬季的时候人的气血也要收藏于肾,如果这时候环境太热,气血上浮外泄,精血在冬天里不能很好的储藏,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对老年人来说本来就弱骨疏肉薄,汗出气血更易外泄,更易感触外邪。所以我认为冬天室内温度保持在18 度左右就可以了。冬季内应于肾,肾主藏精,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