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501108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过渡时期 (1949-1956年)探索时期 (1956-1966年)文革时期 (1966-1976年)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一五 计划(1953-1957年)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1956年) “左”倾错误:两个运动(1958年)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经济好转:(19621966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国民经济的劫难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表现:1、帝国主义掠夺。2、国民政府搜刮。3、战争破坏。

2、(2)恢复和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原因:2、“一五”计划(1953-1957)(1)任务之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结果:超额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意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历史: 现实:外部:重工业基础差 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苏联经验(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基本途径和方式: 意义: 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与未来的社会性质不符满足不了工业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 北京)(1)内容:(2

3、)评价: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指导思想:1958年总路线 (2)内容 (3)后果:三年经济困难3、国民经济的调整 内容: 农村纠“左”、八字方针结果: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总体损失原因: 局部回升原因: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 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1971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系统纠正文革 “左”倾错误)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 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 成功: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全面整顿 失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革 大搞阶级斗

4、争, 忽视经济建设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 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认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 大化,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认 清 国 情 , 实 事 求 是2、决策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左”倾实事求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3、意义:伟大转折新的起点1、背景:思想:“凡是”真理经济:停滞(十一届三中全会)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1978 安徽、四川)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 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1、原因:2、初步改革:改革:集体生产分

5、户经营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管理方式: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平均主义按劳分配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意义:农业发展,农村变革; 促进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所 有 制:分配体制:措 施:意 义:2)城市积极性,竞争机制,增强活力, 经济发展,效益提高高度集中自主经营公有制多种 平均主义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3、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 积极性生产力经济发展前提内容目的实质目标坚持坚持 社会社会 主义主义 制度制度解放 发展 生产 力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建立社会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制度

6、的自 我完善和我完善和 发展发展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 目的是什么?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十四大(1992)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十五大(1997)三、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以时间为线索) 1992年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 21世纪初基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历史意义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综合国力得到提高。(国际地位)3、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7、,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生活水平)1、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创造了世 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国民经济)小 结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转折决策 目标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 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 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国际方面:1、政治上,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 、中日关

8、系的正常化。2、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 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 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服务。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国际和 国内背景国内方面:.十年“文革” 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 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 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 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二、对外开放的步骤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 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 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

9、 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 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什么叫经济特区? “特”在哪里?“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 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1、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2、靠近沿海,交通便利。3、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4、资源丰富。国家给予海南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 经济所有制形式。(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 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对外开放迈入

10、新阶段: 海南全省对外开放影响(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 国排头兵。(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 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概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港口城市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沿海经济开放区 概况: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 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 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经济技术开发区 概况: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 出一定区域建立经

11、济技术开发区。特点: 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 产品为主; 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 密集的特点; 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 所,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沿江开放龙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进入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 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 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 同志在上海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 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1、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 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 的新飞跃。2、

12、有利条件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深圳 汕头厦门珠海海南 秦皇岛天津大连 烟台连云港青岛南通 上海 宁波温州福州湛江北海广州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重庆万县宜昌 武汉 九江塔城 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贵阳长沙西宁银川呼和浩特长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 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 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 关系。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

13、 、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 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 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 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 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 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比较其 经济大背景的不同之处。(1)19631965年,农业 总产值年均增长率最高,原 因是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 改变了大跃进给农业带来的 困难局面。19811985年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 幅度提高

14、,原因是国家在农 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 1963-1965年是计划经济 体制。1981-1985年是经 济体制改革。时 间 年均增长率( )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8.1回答有关农业经济的问题: (1)我国小农经济产生于什么时候?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 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是什么?(2)”四季平安”连年有余”反映我国农民祈福的心理 。你是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农民的这种心理?(3)1952年底我国土地改革结束后,我国消灭了封建土地 所有制.此后不久,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又进行了一次根本 性变革.这次变革指的是什么?(4)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农业经济出现了严重 困难,主要原因有哪些?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结 果如何?(5)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 革.这次变革指的是什么?结果如何?(6)1921-1925年苏联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恢复 和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此后苏联长期存在严重 的粮食问题,你认为主要原因又是什么?(7)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农业出现了怎样的问 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7)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