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98376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三首》粤教版必修3(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8 诗词三首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 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 眼泪。一、导入虞美人李 煜虞美人 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 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朗读、“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 ,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名虽 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 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 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希望 这一切都结束。 三、品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 体指什么?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锦衣玉食、

2、后宫佳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 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 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举杯邀明

3、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 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最后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 有什么表达效果?让你产生了那些想象 ? 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 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 的愁。 设问、比喻。6、列举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其它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古代以水、以丝、以雨、以柳、以山、以风等喻愁,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铸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愁”情飞扬,可见“愁”是可知可感,可触可摸,千姿百态的

4、。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自然永恒不变人事变化无常7、讨论:这六句中,哪些是写自然 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事变化无常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春花秋月 实 小楼 “物是”东风 (自然永恒)明月景往事 虚 故国 “人非”雕栏玉砌 (人生无常)朱颜一江春水 情这首词通篇采用一问一答、自问自答、问起答结的构架,在这个 构架中形成了三组对比。永恒的“春 花秋月”今非昔比的“ 往事”年年到来 的“东风”不堪回首的“ 故国”应犹在的“ 雕栏玉砌”已改的“朱 颜”不变的“ 外物”巨变的“ 人事”物是人 非之痛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 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

5、江山,别时容易见 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四、感上片实景:春花秋月 “何时了 ”眼前景物:登楼远望 “又东风”虚写:回忆故国 “不堪回首”虚写:回忆往事 “知多少” 韶光易逝 悲时光消逝亡国之恨恨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愁下片虚写:雕栏玉砌 “应犹在”朱颜已改 人事非发问:愁思如水 “向东流” 愁 悲 恨五、拓展阅读鉴赏: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般滋味在心头。 课文小结李煜的这首词发自 内心,字字浸血。 既抒发了一位亡国 之君的故国之思又 流露出了词人追惜 年华、感慨人事变 迁、哀叹命运等人 所共鸣的

6、情绪增强 了艺术感染力。书 愤陆 游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 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 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 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作 品有游山西村、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钗头凤 、示儿等 。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 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 生的际遇。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 国文学史上 的诗人。“60 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 ,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存诗最多“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

7、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 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 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 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 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 嘉定二年(1210),85岁 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 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 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创作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 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 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 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 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

8、6年,北定中原、收复 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 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的满腔激愤。 书 愤 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解 题题 书: 愤:书写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 ,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 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 陷的故土。“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 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 的

9、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 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 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 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 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 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 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 呢?“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

10、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愤“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 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 立业之愿。 (回顾)诗人“书”了哪些事?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 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从诗中找)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 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 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 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

11、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小结表现手法 ?A、借古讽讽今(用典) :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 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 在千载以下。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9、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 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 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 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 威

12、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 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表示要像 诸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 在忧愤中表忠义,给诗歌一个亮色的 结尾,表达了忧愤但不绝望的情感。表现手法 ?B、对比手法: 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 A、借古讽讽今(用典) :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 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 在千载以下。 姜 夔慢词介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 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

13、别,长调单指字数,习 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 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 是一首慢词。 朗读指导:曲调舒缓、吐字宜慢、 停顿稍长扬州慢 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 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 名词人,音乐家。少年即有文名 ,但屡试不第,一生从未做官。 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 ,精音乐,以词的成就最高

14、。他 的词,多是咏物、写景、言情之 作,风格清高典雅,讲求音律, 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由于精 通音律,姜夔喜欢新创自度曲( 不根据旧谱自己创制新词调), 共有自度曲17首,本篇扬州慢 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 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 黍离之悲也。在词中有何作用?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时间 淳熙丙申至日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 感慨今昔 千岩老人评价 有黍离之悲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其时词人

15、 才21岁 。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 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 ,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 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 ,“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 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 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 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赏析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宋时在淮扬一带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 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左地区的著名都会,故称 淮左名都。竹西,是扬州的名胜。说明过去扬州 是繁华的,令人向往的。所以作者路过此处,自 然要“解鞍少驻初程”。意思是说,下马解鞍,暂 时在初行的这段路歇歇吧!开头就点出“名都”、“ 佳处”,给下文写扬州今日的破败荒凉起反衬作用 。赏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 用“春风十里扬州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