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医学课件 传染病学 2伤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95934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8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制医学课件 传染病学 2伤寒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七年制医学课件 传染病学 2伤寒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七年制医学课件 传染病学 2伤寒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七年制医学课件 传染病学 2伤寒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七年制医学课件 传染病学 2伤寒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制医学课件 传染病学 2伤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制医学课件 传染病学 2伤寒(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寒Typhoid Fever袁 喆 副教授临床学院感染科一、概述(Introduction)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 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在我国目前仍是常见与多发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 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少数并 发肠出血、肠穿孔。 基本的病理变化: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坏死。 二、病原学(Etiology) 1880年由德国细菌学家Karl Joseph Eberth从伤 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 杆菌, 1884年德国细菌学家 Georg T. A. Gaffky年进一 步证实是伤寒的致病菌。 伤

2、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组。 1、形态学(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D群,革兰氏阴性的短杆菌 。长2-3微米,宽0.6微米,菌体周围有鞭毛,无夹膜,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容易生长,在含 有胆汁的培养基上更容易生长。伤寒杆菌电镜照片 2、抗原构造(antigenic characteristics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部分含体表毒力“Vi”抗原有抗吞噬、抗溶 菌作用。其抗体检测有助于检出慢性带菌者。 检测其抗体有辅诊意义 3、生存能力 (Survival ability)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 在水中可存活1-3周,在粪便中可

3、存活1-2月; 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 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 小时死亡,60C水10min或煮沸可灭菌。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病菌随粪便、也可经尿液排出体外, 患者自潜伏期末就可以排菌; 在病程3-4周时传染性最强; 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称之为慢性带菌者,是 伤寒散发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typhoid marry”。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fecal-oral); 散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 暴发流行食物、水源受污染。3、易感人群 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 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季节:夏秋季,

4、卫生条件差的温带地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四、发病机理(Pathogenesis)伤寒沙门菌胃(大部分被胃酸灭活)小肠上 段(呈碱性,含胆汁和营养物,有利于细菌生长 繁殖)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巨噬细胞(粘膜下 层)内繁殖(经淋巴管)小肠壁集合、孤立 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内繁殖(经门静脉、胸 导管入血)初期菌血症(无症状,抵抗力强者 可不发病)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单核-吞噬 系统细胞内及胆囊内次期菌血症出现症状 五、病理改变 (Pathological changes) 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 应 基本病理变化:小肠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以回 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病变最显著

5、。小肠淋巴结病变的时程: 第一周:髓样肿胀期 第二周:形成溃疡(一般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 出血、穿孔 第四周:溃疡愈合。六、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sfestations ) 初期:缓慢起病,体温阶梯上升,可有全身不适,酸 痛 ,乏力,5-7天体温达到39-40度。 极期:2、3病周出现了典型伤寒临床表现。此期表现为六大主征:持续高热、相对缓脉、伤寒面容、 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 缓解期:第4病周,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在饮食和治疗用药上应警惕。 恢复期:第5病周起。一般1个月完全恢复。1、持续高热:稽留热,40左右,少数呈弛张热。体温曲线变化特点:阶梯状上升高

6、热稽留缓 慢下降2、相对缓脉(relative bradycardia):副交感神经紧张引起;一般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520次/分。体温40,脉搏仅90100次/分。在体温单上表 现为体温、脉搏曲线相对分离。3、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最常见的伤寒面容: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其他表现可有重听、耳鸣,重者可谵妄、震颤、 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 。4、玫瑰疹(rose spot)该皮疹可见于约30%的病人。伤寒出疹一般在610病日,胸、腹、背部分批出 现24mm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一般少于10 个,35天自退,不留疤痕或色素沉着。5、肝脾肿大(hepatosplenomegaly)50%左右的病人可有

7、肝脾肿大。通常小于肋下1 2cm,质软,轻度触痛。脾大更常见。6、血像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外周血WBC多数 5109/L。嗜酸细胞减少或缺失(eosinopenia)。目前伤寒的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上 述表现都可能不典型,但即使是不典型病人,其 血像的这一特征性改变仍是十分常见的。 伤寒的再燃和复发 :再燃:部分患者进入恢复期前,体温波动下降 而未达正常水平,又重新上升。同菌血症尚未 完全控制有关。 复发:有些患者在退热13周后临床症状再现 。多见于抗菌药物用量不足或停药过早者。原 因是病灶内的细菌尚未完全消灭,当身体抵抗 力降低时,伤寒杆菌再度繁殖,并再次侵入血 流

8、,多见于抗生素疗程过短的患者。 七、并发症(complication)1.肠出血: 肠壁的溃疡侵蚀血管导致多少不等的出血, 出血少可见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大则可出现黑便或紫红 色血便,表现为体温骤降低后回升,血压下降,脉搏细速 ,多发生于2-3周。2.肠穿孔: 肠壁的溃疡侵蚀浆膜层,则导致肠穿孔,穿 孔部位多在回肠末端。病人突然出现右下腹部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及休 克症状,不久又出现高热、腹胀、腹膜刺激症,肝浊音界 消失,X线检测可见腹腔内游离气体,白细胞总数升高。往往由饮食不当,滥用泻药、排便用力,高压灌肠,钡餐 检查或肠胀气等,多发生于第2、3病周。3、中毒性肝炎:预后良好,个别可发

9、生肝性脑病和全 身出血。4、中毒性心肌炎:心肌酶谱异常,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S-T段下降或平坦、T波改变。5、支气管炎:咳嗽、咳痰,X线有肺炎表现。6、溶血性尿毒综合症:以急性溶血、贫血、血红蛋 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临床表现,血中有破碎的红细胞 。预后很差。八、诊 断(Diagnosis)(一)临床诊断:以下情况可考虑伤寒:1.持续发热5天以上、体温阶梯上升呈稽留热、相对缓脉 、伤寒面容(表情淡漠)、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 少。2.持续发热5天以上,白细胞减少并有嗜酸细胞减少甚至 消失的病人,要注意流行病学资料,季节、地区、卫生条件、病史、接 触史等情况有助于诊断。(二)实验诊断1.细

10、菌培养 血培养:第一周,阳性率达80%以上,以后逐渐降低,如 已经开始应用抗生素,则采用骨髓培养,采用含胆盐的培养 基培养。骨髓培养:单核巨噬细胞摄取细菌较多,出现早,持续 时间长,不论病程早晚阳性率都较高,因此疑诊病人都应该 进行骨髓培养。粪培养:第3病周阳性率最高,60-70%,新鲜粪便。尿培养:后期较高。2.伤寒血清凝集反应(Widal test)18世纪末法国内科医生Fernand Wida提出了一种血清凝 集反应试验诊断伤寒(agglutination reaction ), 具有辅助诊断意义。原理:使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 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H) ,利用

11、凝集法测定患 者血清中抗体的凝集效价。诊断价值: 单份血清抗体效价O1:80,H、A、B、C1:160。 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增4倍,有诊断价值。 由于O抗原抗体检测在伤寒副伤寒中有交叉反应,因此依靠鞭毛抗原抗体可进行鉴别。肥达反应在第一周末出现阳性反应,抗体效价逐渐递升, 第4周阳性率可达70-90%,10-20%的假阳性。接种过伤寒 疫苗可以出现假阳性,应用抗生素后可出现假阴性。肥达 反应阴性不能排除伤寒。菌体抗原凝集试验鞭毛抗原凝集试验九、鉴别诊断: 由于目前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很难见到典 型的伤寒临床表现的病人。我们知道伤寒最常见的 症状是发热,因此主要要同具有发热症状的疾病相 鉴别

12、。最容易发生混淆的有以下几个疾病: 病毒感染: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感染,发热、 白细胞减少,但起病急,中毒症状轻,上呼吸道症 状,无脾肿大,病程多在1周以内。 败血症:急性起病,不规则高热,全身中毒症状 重,皮肤常见出血点,可有迁徙性化脓病灶,血常 规白细胞增加,血培养阳性可确诊。 粟粒性肺结核:有结核病史,不规则发热,速 脉,呼吸急促,有缺氧现象,盗汗,X线检查胸部 有粟粒型病变。 恶性疟:流行病学、起病急不规则高热,寒战 、大汗,病久有脾脏肿大质硬,贫血,血、骨髓 涂片可查见疟原虫。 恶性组织细胞病: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贫血, 消瘦,淋巴结、脾脏肿大,骨髓检查可见恶性组 织细胞,淋巴结活检有

13、助于确诊。 十、治 疗(Treatment)1、一般治疗及护理 胃肠道隔离,卧床休息; 发热期应该进流食或半流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B,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高热者采用物理降温,不宜药物降温,容易引起大汗 及虚脱,严重者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便秘者禁用泻药; 第二病周为肠壁淋巴结坏死期,应警惕发生肠出血及 肠穿孔。注意观察体温、血压、脉搏、腹部体症变化及 大便外观。 2、抗菌治疗(1)氟喹诺酮类药物,目前是首选。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 0.2g/次,po /iv,bid, 14天。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 0.5g/次,po /iv, bid, 14天。 氧氟沙星o

14、floxacin, 0.2g/次,po /iv,bidtid, 14天。氟派酸 norfloxacin,0.3g/次,po /iv,tidqid, 14天。根据传统的分类方法,喹诺酮类药物按其研究的先 后、化学结构、抗菌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大致分为分为三代。 第三代喹诺酮:1980年以后开发的品种,此类药物 以结构中含氟原子为特征,称为氟喹诺酮类( fluoroquinolones),增加了抗菌谱,大大提高了 抗菌活性,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提高,吸收后在体 内组织体液中广泛分布。主要品种有诺氟沙星(氟 哌酸,Norfloxacin)、培氟沙星(Pefloxacin)、 依诺沙星(Enox

15、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左氧氟沙星 (levofloxacin)等。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阻断细菌的拓扑异 构酶II (DNA旋转酶)功能,阻止细菌DNA复制而 产生快速杀菌作用。 抗菌活性: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门菌属、志贺 菌属、等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假单孢菌属 、不动杆菌属也有一定抗菌作用,流感嗜血杆菌 对此类药物较敏感。对革兰阳性球菌也有抗菌作 用。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分枝 杆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对沙眼衣原体、肺炎支原 体、溶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有一定作用。 (2)头孢菌素 头孢噻肟、头孢哌酮

16、、头孢他啶等疗效好,尤其 是耐药伤寒,1.0-2.0,iv,bidtid,14天,头 孢三嗪,2.0,1/日,bid。此类抗菌素价格昂贵 ,不作首选。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按其开发年代的先后 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一、二、三、四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从抗菌性能来说,对第一代头孢 菌素敏感的细菌主要有化脓性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 、包括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包括产酶菌株),流 感嗜血杆菌等。常用品种有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 羟氨苄等。其中除头孢唑林只能注射外,其他的均 可口服,也称口服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 代相近或较低,而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较为优异。临床常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品种有头孢克罗、 头孢呋辛、头孢丙烯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