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案例-易安网安全从业安全生产安全法律法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495686 上传时间:2018-07-1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3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案例-易安网安全从业安全生产安全法律法规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事故案例-易安网安全从业安全生产安全法律法规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事故案例-易安网安全从业安全生产安全法律法规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事故案例-易安网安全从业安全生产安全法律法规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事故案例-易安网安全从业安全生产安全法律法规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故案例-易安网安全从业安全生产安全法律法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案例-易安网安全从业安全生产安全法律法规(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张伏佳张伏佳河北正实城建开发有限公司安全部河北正实城建开发有限公司安全部第一章 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知识危险辨识的基本内容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重大危险源辨识应急救援预案1.1 1.1 危险辨识基本内容危险辨识基本内容风险风险: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结合。可: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结合。可能性是指发生概率的大小,严重性是指发生的后果。风能性是指发生概率的大小,严重性是指发生的后果。风险的大小用风险率(险的大小用风险率(R R)表示表示1 1. .1 1. .1 1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后果严重度后果严重度发生频率发生频率极显著极显著

2、轻微轻微不显著不显著预预 防防 措措 施施保护措施保护措施显著显著风险风险( (R) = R) = 可能性可能性( (F) AND F) AND 严重度严重度( (C)C)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 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 过临界量的单元。过临界量的单元。 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在生在生 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状态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我

3、国劳动部我国劳动部19951995年发布的年发布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 定定中,把中,把重大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定义为:可能导致重大定义为:可能导致重大 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1.1.2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按照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原因,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 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 六类。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触电 淹溺 灼

4、烫 火灾 参照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危险因素分为20 类2)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高处坠落 坍塌 冒顶片帮 透水 放炮 火药爆炸 瓦斯爆炸 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v 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 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 为七类: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3)3)职业性危害因素分类职业性危害因素分类1.1.3 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 厂址 厂区平面布局 建(构)筑物 生产工艺过程 生产设备、装置 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 业部位 工时

5、制度、女职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 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 施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国家标准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制定依据: 1)参考国外同类标准,2)结合我国工业生产的特点和火灾、爆炸、毒物泄漏重大事 故的发生规律3)1997年由原劳动部组织实施的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中 对重大危险源辨识进行试点的情况1.1.4 1.1.4 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辨识4 重大危险源辨识 4.1 辨识依据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4.2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 险源两种。 4.2.

6、1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 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90危险货物品名表) 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a)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1:序 号物 质 名 称临界量(t)生产场 所贮存区 1雷汞0.112硝化甘油0.113重氮二硝基苯酚0.114二甘醇二硝酸酯0.115脒基亚硝胺基脒基四氮烯0.116叠氮化钡0.117 叠氮化铅 0.1 1 表表1 1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序 号类别物 质 名 称临界量(t) 生产场 所贮存区 1闪点 28 的液 体己烷2202戊烷2203石脑油2204环戊烷2205甲醇2206乙醇2207

7、乙醚2208甲酸甲酯220b)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2:表2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序 号物 质 名 称临界量(t)生产场所贮存区 1氯酸钾2202氯酸钠2203过氧化钾2204过氧化钠2205过氧化乙酸叔丁酯(浓度70%)1106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浓度80%)1107过氧化马来酸叔丁酯(浓度80%)110c) 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3:表3 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 号物 质 名 称临界量(t) 生产场 所贮存区 1氨401002氯10253碳酰氯0.300.754一氧化碳255二氧化硫401006三氧化硫30757硫化氢25d) 有毒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4:表4 有毒物质名称

8、及临界量 4.2.2 贮存区重大危险源贮存区重大危险源的确定方法与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基本相同, 只是因为工艺条件较为稳定,临界量数值较大,具体数值见表1表4。 4.3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表3及表4规定的临 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根据处理物质 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4.3.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 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4.3.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 面公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式中: 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

9、在量(t)。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 (t)。 储罐区(储罐) 库区(库) 生产场所 压力管道 锅炉 压力容器 煤矿(井工开采)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尾矿库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监管协调字安监管协调字200456200456号号 事故案例事故案例1 1(1 1)危害类型)危害类型1 1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有害物质能量或有害物质能能 量量 锅炉、爆炸危险品产生的冲击波、温度、压力; 高处作业的势能; 带电导体上的电能; 行使车辆或运动部件的动能; 噪声的声

10、能; 辐射能 危害物质危害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有害粉尘; 窒息性气体;1.2.1 事故原因危险、危害因素1.2 危险、危害因素控制的基本知识故故 障障发生故障、 误操作时信号装 置、保险、信号 缺乏或缺陷 设备在强度 、刚性、稳定性 、人机关系上的 缺陷人员失误人员失误 操作失误 造成安全装置失灵; 使用不安全设备; 手替代工具操作; 物体存放不当;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攀登不安全装置 在起吊物下作业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 管理缺陷管理缺陷计划、组织、协调、 检查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作业环境缺陷作业环境缺陷温度、湿度、照明、 通风等引起故障或人员 失误(2 2)危害类型)危害类型2 2 失

11、失 控控1.2.2 事故预防对策危 险途 径接受者技 术安安 全全管 理教 育1.2.3 事故预防措施的选择3E措施直接安全技术间接安全技术指示性安全技术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查/评价/审核应急预案与响应消除预防熔断器、漏电保护装置减弱局部排风隔离人员或危害连锁警告消除危险消除危险降低危险降低危险1.2.4 事故预防措施的选择优先顺序个体防护个体防护事故案例事故案例2 21.3 .1 1.3 .1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1.3 1.3 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安全规划风险评价安全监测、监控安全研究灾害保险安全信息系统土地勘探国家政策应急计划应急通告与报警系统应急医

12、疗系统应急救援中心应急培训、演练应急资源互助协议特殊保护计划启动应急通告报警系统启动应急救援中心提供应急医疗援助报告有关政府机构对公众进行应急事务说明疏散和避难搜寻和营救清理废墟损失评估消毒、去污保险赔付贷款和核批失业评估应急预案的复查灾后重建 成立编制小组成立编制小组 资料收集资料收集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应急能力的评估应急能力的评估 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编制 预案的评审与发布预案的评审与发布1.3.2 1.3.2 编制事故应急预案的步骤编制事故应急预案的步骤P137P137演练准备阶段演练准备阶段演练实施阶段演练实施阶段演练总结阶段演练总结阶段1.3.31.3.3应急演练P1

13、46事故案例事故案例3 3 第二章 安全生产事故调查事故分类事故调查的组织者和组成部门事故调查组职责事故调查程序1.1 1.1 按伤害程度分类(国务院按伤害程度分类(国务院493493号令)号令)特别重大特别重大是指造成是指造成3030人以上死亡,或者人以上死亡,或者100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 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造成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10人以上人以上3030人以下死亡,或者人以下死亡,或者5050人以上人以上100100人以人以下重伤,或者下重伤,或者5000500

14、0万元以上万元以上1 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较大事故,是指造成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 3人以上人以上1010人以下死亡,或者人以下死亡,或者1010人以上人以上5050人以下人以下重伤,或者重伤,或者10001000万元以上万元以上5000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造成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 3人以下死亡,或者人以下死亡,或者1010人以下重伤,或者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1000万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1、事故分类1.2 1.2 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火灾事故火灾

15、事故P182P182(1 1)特大火灾)特大火灾死亡死亡1010人及以上人及以上重伤重伤2020人以上人以上死亡、重伤死亡、重伤2020人以上人以上受灾难受灾难5050户以上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直接财产损失100100万元以上万元以上1.2 1.2 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按事故严重程度分类火灾事故火灾事故(2 2)重大火灾)重大火灾死亡死亡3 3人及以上人及以上重伤重伤1010人以上人以上死亡、重伤死亡、重伤1010人以上人以上受灾难受灾难3030户以上户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直接财产损失3030万元以上万元以上(3 3)一般火灾)一般火灾参照参照 火灾统计管理规定火灾统计管理规定(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公安部、劳动部、国家统计局9797)2 事故调查的组织者和组成部门P191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 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事故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组织调查。较大事故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组织调查。一般事故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调查。注: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 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 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有关人民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