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的文本及其相互关系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476520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周易》的文本及其相互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一、《周易》的文本及其相互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一、《周易》的文本及其相互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一、《周易》的文本及其相互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一、《周易》的文本及其相互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周易》的文本及其相互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周易》的文本及其相互关系(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周易 的文本及其相互關係(一)經 1.周易書的出現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 易見陳侯者。” 左傳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 周易曰:隨,元亨利貞” 左傳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 筮之。” 左傳宣公六年:“伯廖告人曰:無徳 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 2 .周易本為占筮之書 周禮太卜:“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 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 象;三曰與;四曰謀;五曰果;六曰至; 七曰雨;八曰瘳。以八命者贊三兆、三易 、三夢之占,以觀國家之吉凶,以詔救政 。” 鄭玄易贊易論:“夏曰連山,殷 曰歸藏,周曰周易。連山者,象 山之出雲,

2、連連不絶;歸藏者,莫不歸藏 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 。” 3.周易的含義 A.周 鄭玄、陸德明義理論周易之“周”, 稱之為廣大悉備。鄭玄易贊易論: “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含三義:易簡,一 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陸德明 經典釋文:“周,代名也,周至也, 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 孔穎達則從地點說周易之周,以之為“ 周原”。周易正義序:“鄭玄雖有此釋 ,更無所據之文案世譜等群書, 神農一曰連山,亦曰列山氏。既連山、歸 藏並是代號,則周易稱周,取岐陽 地名,毛詩云周原膴膴是也。” B.易 以日月為易。 說文:“秘書說曰:日月為易,象 陰陽也。” 鄭玄:“易者,日月也。”

3、易緯乾坤鑿度:“易名有四義,本 日月相銜。” 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乾坤設位章:“ 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經典釋文:“易,經名也。虞翻 注參同契云:字從日下月。” C.周易 周禮大卜賈疏:“連山、歸藏 皆不言地號,以義名易,則周非地 號。以周易純以乾為首,乾為天,天 能周匝於四時,故名易為周也。” 換句話說,“周易”謂廣大悉備的易道, 周易則是揭示此道的經典。 4.篇章 周易在先秦就分為上下兩篇。系辭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 晉書束皙傳:“其易經二篇,與 周易上下經同。” 漢孟喜前已稱經。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 :“但子夏傳云雖分上下二篇,未有經字 。”他又說:“案前漢孟喜易本云分上 下二

4、經,是孟喜之前已題經字。” 後漢書荀爽傳:“文王作易,上 經首乾、坤,下經首咸、恒。” 5.內容 上篇明天道,下篇敘人事。 序卦:“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 之間者唯物,故受之以芚。” 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 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 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 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措。夫婦 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韓康伯注序卦:“先儒以乾至離為上 經,天道也;咸至未濟為下經,人事也 。” 6.易經 從西漢開始,人們稱周易為易經 ,同時將注解周易的十翼也列為經文 。此時雖經傳並稱十二篇,但兩者並未合 為一書。漢書藝文志:“易經 十二篇,施、

5、孟、梁丘三家。”顏師古注 :“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 從鄭玄開始,經與傳合為一書。 三國志高貴鄉公傳:“鄭玄合彖 、象於經者,欲使學者尋省易 了也。” 7.經傳連附 至王弼始將彖、象按六十四卦一 一分拆,而配附於相應的卦辭與爻辭後; 又將文言分開,分別置於“乾”、“坤”兩 卦後;其餘則合書而行。周易一書於 是成了現在通行本所見的形式。 但朱熹的周易本義卻力主回到經傳相 分的狀態,已便學人瞭解伏羲、文王、孔 子三易各有所分。(二)傳 周易大傳,先秦已有易傳之名。 戰國策齊宣王見顏斶:“是故易傳 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 者,必以驕奢為行。據慢驕奢,則凶必從 之。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

6、削,無德而望 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鹿者辱,禍必渥。” 西漢時有易大傳之稱。史記太史公 自序:“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湣 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 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 而殊途。”漢書郊祀志:“易大傳 曰:誣神者,殃及三世。” 古人更多稱為“十翼”。此名最早見於易 緯乾坤鑿度:“孔子五十就易 ,作十翼明也。”十翼包括彖上、下兩 篇,象上、下兩篇,系辭上、下 篇,文言、說卦、序卦、雜 卦各一篇。 1.彖 彖的成立早於莊子,其宗旨如王弼 周易略例所言:“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 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2.象 象分解釋卦的大象辭與解釋爻的 小象辭,前者比後者成立時間早,但

7、 最遲不晚于戰國時期。 其宗旨王弼周易略例明象開顯無遺: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 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 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 。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 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 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然則 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 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 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 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 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 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是故觸類可為其

8、象,合義可為其征。” 3.文言 文言成立時間在莊子前,謂文飾“乾” 、“坤”兩卦之言,旨在解說“乾”、“坤”兩卦 之德,其餘可例推。李鼎祚周易集解 引姚信:“乾、坤為門戶,文說乾、坤 ,六十二卦皆仿焉。” 4.繫辭 A.作者 孔子說: 司馬遷:孔子晚而讀易,序彖、 繫、象、說卦、文言。 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 如是,我于易則彬彬矣。”(孔子 世家) 班固: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 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 得而効,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 孔子為之彖、象、繫辭、 文言、序卦十篇。 此後,此說一直是關於易傳作者的主 流觀點。今人金景芳先生承續此說最力, 明確說“易傳應

9、屬於孔子,基本上是孔 子作的。易傳當然不可能都是孔子親 筆作的。但絕大部分留下來的,應當沒有 問題”。(周易講座)李學勤先生亦近 于此說,並認為“十翼”的“子曰也不一定是 後世傳流中才添入的”。(周易溯源第 五章第六節) 非孔子說: 歐陽修云:“易傳孔子之作,亦不出 於一人之手。”(易童子問)。理由 是孔子自著 不會有“子曰”之說。清崔 述說同(朱泗考信錄辨作易傳之 說)。 近代古史辨派與高亨等人信從其說。王博 進而說易傳是“由漢武帝到漢宣帝時 期的博士,編輯加工而成”,其中“今本 繫辭傳是在帛書易說的基礎之上,又 融合了其他一些內容之後形成的”,“ 繫辭傳的主體部分來自田何系統之外, 是田何

10、系統整合西漢初期流傳的各種易說 的結果” 。(易傳通論) B.繫辭的傳本 歷來,繫辭只有一個傳本,但1973年 馬王堆帛書的發現改變了這一歷史。馬王 堆帛書中,易學文獻是很重要的部分,包 括周易經文以及繫辭、易之義 、要、繆和、昭力 (參 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中州古籍出 版社,1992;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 究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五 篇傳文。這樣,繫辭就有了另一本子 帛書本。 據研究:“帛書繫辭上篇,包含今本 上篇的絕大部分,還有今本下篇的大部分 。用周易正義的分章來說,帛書此篇 包括:今本繫辭上第一至第七章,第 九至十二章;今本系辭下第一至三章 ,第四章第一至四節及第七節,

11、第七章 若夫雜物撰德以下,第九章。帛書繫 辭下篇,包含今本下篇一小部分,說 卦開頭部分,另有今本易傳所無的 佚文兩千一百字。仍用周易正義分章 來說,帛書此篇包括:佚文,今本 說卦第一至三章;今本繫辭下 第五至六章,第七章若夫雜物撰 德以前,第八章。今本繫辭下 第四章的第五、六、八、九節,存在 于帛書易傳的另一篇 要之中 ,所以今本繫辭全然不見於帛書的, 只有繫辭上的第八章。” “帛書繫辭和今本繫辭只是編排 有異,思想實一致,這應該認為是不同傳 本,不好說是前後演變的關係。”(李學 勤:周易溯源,頁337-338。) C . 繫辭的內容 周易的製作者、製作時間與製作方法 ;易卦易卦所擬的象;卦象

12、的地位、功能 與相互關係;爻辭、彖辭的作用;易卦的 筮法與吉凶的判斷;解卦示例;河圖與洛 書;易卦所依據的體與所體現的道。 5.說卦傳 劉大鈞先生認為,說卦傳關於八卦的 象這部分早於彖和大象,其餘內 容亦不晚于戰國時代。 說卦傳的內容主要由三部分:一、闡 明周易的目的;二、對先天八卦與後 天八卦方位及其原理進行了論述;三、闡 述了周易八經卦的卦德與卦象。 6.序卦傳 劉大鈞先生推定成立于戰國時代。 序卦傳的主要內容:對傳本周易 六十四卦的卦序及其道理進行論述。來知 德說, “ 序卦者,孔子因文王之序卦 ,就此一端之理以序之也” ,“其實本 意專恐為雜亂其卦也”,並說“自孔子沒 ,曆秦漢至今日,

13、叛經者皆因未知序卦 、雜卦也”(周易集注)。 7.雜卦傳 劉大鈞先生推定成立于戰國時代。 雜卦傳的 目的與內容,來知德有一 個很好的解釋:“雜卦者,雜亂文王之 序卦也。孔子將序卦一連者,特借 其一端之理以序之,其實恐後學顛倒文王 所序之卦也。一端之理在所緩也,又恐後 學以序卦為定理,不知其中有錯有綜 ,有此二體,故雜亂其卦,前者居於後, 後者居於前,止將二體兩卦有錯有綜 者下釋其意,如乾剛坤柔、比樂師憂是也 。使非有此雜卦,象必失其傳也。”( 周易集注卷下)三、進一步閱讀書目 1.劉大鈞:周易概論,巴蜀書社; 2.黃壽褀、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 古籍出版社; 3.高島吞象:高島易斷,北京圖書館 出版社; 4.京房:京氏易(華夏出版社郭彧 京氏易源流編著本); 5.王弼:周易注(中華書局樓宇烈 王弼集校釋本); 6.孔穎達:周易正義(齊魯書社劉建 玉導讀本); 7.李鼎祚:周易集解(齊魯書社張文 智導讀本); 8.邵雍:觀物內外篇(中華書局郭彧 整理本); 9.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華書局; 10.朱震:漢上易傳,九州出版社; 11.楊萬里:誠齋易傳,九州出版社 ; 12朱熹:周易本義(齊魯書社蕭漢明 導讀本); 13.來知德:周易集注(齊魯書社周 立升導讀本; 14.尚秉和:周易尚氏學,中華書局 ; 15.杭辛齋:杭氏易學七種(上下冊 ),九州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