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xue101020)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48467664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xue101020)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xue101020)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xue101020)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xue101020)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xue101020)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xue1010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文本解读(xue101020)(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蒋蓉一妇人在清理垃圾,想扔掉一本书 ,对丈夫说:“那是一本嗜血的夸张之 极的情节剧,充满了谋杀和自尽。一个 人的父亲被他叔叔杀死了,他自以为是 个私家侦探,便开始在夜间偷听,又杀 了他女朋友的父亲和兄弟,然后是他叔 叔,最后他自杀了。”“典型的现代垃圾 !”丈夫愤愤然。妇人将书扔进了垃圾 堆。 丈夫看到,封面上赫然写着哈姆 雷特。简明牛津英语字典解释文 本为: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 式。在文艺学的专业领域,文本指 文学作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人们强 调文本解读就是再现作品意义的 过程。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崛 起的“接受美学”理论对文本解读 观念有了重大

2、突破。 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文本是为读者而生产的,文学作品 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 获得现实的存在和生命,不然,只不过是一 堆印着死的文字符号的纸张而已。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家的创作和读者 的接受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 物,是被读者经验的结果,而不是被解说的 对象。 (伊瑟尔)燕燕听到了“冰棒”的叫 声,赶紧跑回屋里,拿起自己 的“小猪”,使劲摇了摇,里 面没有声音 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并不 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 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 v 一部红楼梦,“单是命 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 淫,

3、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 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 像红楼梦,大多数人一生之 中总要看过好几遍。就我自己说,八 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 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 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 次的印象各不相同。现在再看,只看 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一个人的 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 “要一奉十”的。 (张爱玲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 文本解读实际上包括 两方面的信息加工:外界 输入的视觉信息(文本) 、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原 有的经验基础)。 读者有期待视野。读者先 前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 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 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它 是

4、理解的起点、角度、立场和 可能之前景。文本有召唤结构。文本是在特 定历史条件下,由特定历史存在的 个人(作者)创造出来的,文本体 现和代表着作者和传统的视域,具 体表现为:作者的时代背景、审美 情趣、个性特点、艺术风格等以及 作品文本的“空白”和未定性,从 而形成“召唤结构” 。文本解读就是读者的期 待视野与文本的召唤结构的 融合,是读者视域与文本视 域的融合。 问题一:如何理解阅 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 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任何真正的理解活动在 本质上都是对话性的。(巴赫金 ) 对话: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之间的谈话;双方或多方之间 接触或会谈。 广义的“对话”不局限于人与人 之间,它可以是人与

5、各种精神产品 比如与文本之间的交流,这种对话 以非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教师文本学生学生1.解读对象不同2.解读主体不同3.解读目的不同4.解读方式不同5.解读结果不同问题二:小语文本解读与一般 文章解读有什么不同?“课文”有两个基本因素,一 是“课”,一是“文”。“课”,是学 习目的、教学要求和时间限制 的有机结合体;“文”,是教 与学依凭的语言材料,教与学 的目的、要求不同了,“文”也就 要相应地随之发生变化。(陈军)教材 编 选 者学 生文本教 师参 编 著 者教者究研材教问题三:教师如何进行文本解读?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 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

6、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 学实施。 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 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 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 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第斯多惠)(一)三方着眼v1.悟解作者v2.体察编者 v3.关注学者1.悟解作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 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 (刘勰)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 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 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 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 ,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 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v朝辞白帝彩云间,v

7、千里江陵一日还。 v两岸猿声啼不尽,v轻舟已过万重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感受者和艺术家融洽地结合 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 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 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 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 是他很早就已经想要表达的。 (托尔斯泰语) (一)三方着眼v1.悟解作者v2.体察编者 教材中的文本,它至少负载 着三重内涵:创作的时候,文本 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在面世 以后,文本就成为一种

8、客观存在 ,赋有社会意义;在编入教材以 后,文本则已经打上了编者的烙 印,在很大程度上蕴涵着编者的 选择标准和价值追求。 在大海中永生鲜花拌着骨灰 鲜花伴着骨灰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师恩难忘 理想的风筝 明天我们毕业 义务教育教材(第九册):1.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 介绍这些特点的?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些地 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2)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 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 程了。(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 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

9、宅“真可以算 是伟大的工程了”?)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 在观察事物方面学到了什么?4.读读写写,并解释划横线 的词语。 住宅 慎重 选择 柔弱 毫不 可惜 挖掘 住宅 骤雨 钳子 随遇而安5.朗读课文(一)三方着眼v1.悟解作者v2.体察编者 v3.关注学者真正能驾驭教育过程 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 来读教科书的。(苏霍姆 林斯基) 儿童立场的儿童教育观 v卢梭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归 于自然”,使儿童在“自然”的社 会状态中保持人的“自然”。v杜威倡导在教育中以儿童的生活为 出发点。 简单地说,教育中的儿童 立场就是从儿童的需要、儿童 的生活出发。夸美纽斯:“教师是自然 的仆人,不是自

10、然的主人,他 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 从前有“有一个国王!”我的小读 者马上要说了。不对,小朋友,你们错了。 从前有一段木头。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 记儿童解读文本的特点v儿童是以“信以为真”的阅读期待 进入文本 v儿童对话文本更多地用形象思维 v儿童对话文本的内动力主要在于文 本生动有趣或风趣幽默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以儿童的耳朵去听, 以儿童的眼睛去看, 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师:小虫,你好! 生:树叶阿姨,您好! 师:把我当作什么? 生:屋子。 师:住几天? 生:住6天。 师:感觉如何? 生:还好。 (二)“三视”审读 v1.仰视心怀敬畏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 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1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 儿子在田野散步 。(二)“三视”审读 v1.仰视心怀敬畏v2.正视换位体验v3.俯视反思批判问题四: 如何指导学生解读文本?(一)三要v1.追求有效性v 美国有效教学专家鲍里奇认为 ,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 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 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 习过程、确保学习成功率 1.追求有效性(1)有的放矢,凸显“位置”之 价值 (2)巧设问题,感悟文本之深蕴 (3)张弛有度,呈现节奏之和谐设计一:比较两首诗的诗题 1.师:(指着板书)请同学们读读这两首诗的题目, 你发现了什么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吗?2.谈发现 不同点: (1)送别的对象不同:一个送

12、“孟浩然”,一个送 “元二”。(提示: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一岁,但两人 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 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二,所以叫他“元二”) (2)所送友人要去的地方不同:一个到“广陵”, 一个到“安西”。(课件出示地图,广陵就是现在的 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 的新疆的最西边,那是唐朝的西域边关。)相同点: (1)都是送别诗。 (2)题目中都有表“到”的字:第一 首是“之”,第二首是“使”。元二干 什么去?“出使”。是的,当时朝廷派 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读题目时 ,注意在“之”和“使”的前面停顿一 下。3.说题意: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 的意思了吗

13、?谁送谁去哪里?设计二:在比较中学习第二首诗1.引入:自古人生重离别,请大家读 读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1)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2)对照第一首诗,比较这两首诗有 哪些不同,是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 同学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看哪一 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多、找的理由最充分 。 2.生自学合作学习。3.交流 (1)送别地点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李白在江边王维在渭城的客舍。 (2)送别场面不同:李白是孟浩然走了 ,还在送。王维是当面相送。 (3)送别方式不同:李白是目送王 维是酒送。(4)这只是我们看到的外在的不同, 同样是送别,他们内心的感受也是不同 的。师补充课外知识。(边讲边课件

14、演件) 了解了这些,请你再读读第 二首诗,你能明白王维此刻的心情 吗?生再读诗指名交流。( 板书:担忧)李白呢?留恋。(板书:留恋 )2.巧设问题,感悟思想之深邃 “问题”须具备基本的起点和目标 : 在文本内可以找到答案; 利用已有的知识可以解决; 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1.追求有效性(1)有的放矢,凸显“位置”之 价值 (2)巧设问题,感悟思想之深邃 (3)张弛有度,呈现节奏之和谐2.突出生成性(1)言之成理时,要助挖掘(2)恍惚朦胧时,要善搭桥(3)似是而非时,要慎褒贬第一朵杏花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 用“醒”好,既可

15、避免与“吹绿了柳梢” 中的“绿”字重复,又可把小草写活,用“ 青”太俗了; 用“青”好,因为课文写的不是初春,而 是杏花开放的时节,小草早已睡醒了,现在 变青了; 用“醒”好,但句序要变,应改成:“春 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 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他(阿发)于是往来 地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 道:“偷我们的罢,我们 的大得多呢。”社戏 “三要”v1.追求有效性v2.突出生成性v3.讲求个性化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文本意思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文本意思(二)三防止文本细读 文本过度细读 广度阅读深度阅读外延过度拓展内涵过度挖掘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 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 扑地钻进

16、水里去了。 (鸬鹚) 要解决文本阅读的微观问 题,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 ,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功夫。 (孙绍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v讨论交流:试就武凤霞老师对检 阅一文的解读及其引导学 生对该文进行解读谈谈你的 看法。一方认为,此文主要意义在于“健康 人尊重、关爱、给予残疾人同样的机 会;残疾人自信、坚强,把握残疾人 应得的机会”。武老师认为,文本本身存在问题: 博莱克的命运操纵在儿童队员们的手中 !文章所体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