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461091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血液生化检查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课件(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家下午好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值.临床意义 富平县医院张百胜脾集落形成单位粒红巨核巨噬系淋巴系集落形成单位BT嗜碱系嗜酸系巨噬系粒系粒单系巨核系红系血细胞是如何生成的 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 总之,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首 先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集落形成单位细胞(骨髓 干细胞)与淋巴样干细咆,再由骨髓干细胞分化为 各系的定向干细胞,经过原始、幼稚等阶段,发 育、增殖最后成熟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及血小板。淋巴样干细胞则经过原始、幼稚二阶 段,发育增殖而成熟;在抗原的刺激下,再分别 转化为原淋细胞和原浆细胞,并增殖、成熟为具 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红细胞是怎

2、样生成的 红骨髓中有髓系多潜能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红系定向干细胞-早幼红 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 人类的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新生和破坏都很活跃。并保持红细胞 生成和破坏处于动态平衡。也就是说,人体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每 天新生的数量与消亡的数量是相等的。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使红细胞数 量减少,就会发生贫血。相反,红细胞过多则会出现红细胞过多症。在人体不同的发育时期,生成红细胞的组织器官是不完全相同的 。胚胎期,红细胞先后在卵黄囊、肝、脾和骨髓生成;出生之后至青 春期,生成红细胞的器官则为全身红骨髓;成年后,红骨髓主要局限 于扁骨如胸骨、椎骨、肋骨、髋骨和颅骨

3、等。血细胞有赖骨髓造血功能的正常。如果人体受放射性物质或某些 药物(例如氯霉素、磺胺类) 的影响,使骨髓造血功能发生抑制,那么 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会减少,同时,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减少。这 种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所致的贫血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的生成场所:红骨髓;原料:铁和蛋白质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 。血小板生成过程 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在 造血组织中经过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细胞,又进一步 成为成熟的巨核细胞。成熟的巨核细胞膜表面形成许多凹 陷,伸入胞质之中,相邻的凹陷细胞膜在凹陷深部相互融 合,使巨核细胞部分胞质与

4、母体分开。最后这些被细胞膜 包围的与巨核细胞胞质分离开的成分脱离巨核细胞,经过 骨髓造血组织中的血窦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血小板。新生成 的血小板先通过脾脏,约有1/3在此贮存。贮存的血小板 可与进入循环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换,以维持血中的正常 量。每个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数量每立方毫米大约200 8000,一般认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血小板生成素 调节,但其详细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寿命约7 14天,每天约更新总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脾脏 中被清除。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修补破损的血管。 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1(100109/L)为血小板减 少,低于5万/L(501

5、09/L)则有出血危险。 淋巴细胞的生成过程与其它白细胞有一些不同。在干细胞 分化的早期,淋巴干细胞首先从多能干细胞分化出来。这 些淋巴干细胞随血流进入初级(或中枢)淋巴器官,即骨 髓和胸腺,在这里它们发育成定向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 育的称为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的称为T细胞。随后,B和 T细胞均随血流转移到二级(或外周)淋巴器官,即淋巴 结和脾,在那里它们与某种抗原接触后即分化和增殖成为 真正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如浆细胞和T效应细胞(t effector cell)。淋巴细胞在生长成熟过程中接受一组称为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的细胞因子的调节,T细 胞在胸腺中还接受胸腺

6、激素的作用 粒细胞 约有60%的白细胞的胞质内具有颗粒,因而把它们称为粒 细胞。又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将粒细胞区分为:中性、嗜 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粒细胞在血流中停留时间很短暂,一般从数小 时至2天。 1中性粒细胞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 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 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 ,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 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 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 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

7、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 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 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 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 ,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 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 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 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 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嗜碱性粒细胞占0.5%

8、-1%。平均循环时间是12小时。参与 体内的脂肪低谢。当食物中的脂肪被肠吸收后,周围血液 中的嗜碱性粒细胞数随即增加。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出肝素 (heparin),激活在血浆中的脂肪分解。这是由于肝素 作为脂酶的辅基增强了脂酶的作用。结果加快了由脂肪分 解为游离脂肪酸的过程。 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组胺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 过敏反应的症状有关(请参考免疫学教材)。 此外,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还释放一种称为嗜酸性 粒细胞趋化因子A(eosinophile chemotactic factor A)的 小肽,这种因子能把嗜酸性粒细胞吸引过来,聚集于局部 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嗜酸性

9、粒细胞 占白细胞总数的2%-4%,血液中嗜 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 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 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 的昼夜波动有关的。 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作用是: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中,嗜酸性粒细胞有重要的作用。 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 酸性粒细胞增多。 第二类白细胞称为单核细胞,胞体较大,直径约为15-30 酶m,胞质内没有颗粒,它们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数的4%- 8%。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 发育。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流时仍然是

10、尚未成熟的细胞。 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 ,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3 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直径可达50 -80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多 ,成为成熟的细胞。固定在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组织巨 噬细胞,它们经常大量存在于淋巴结、肺泡壁、骨髓、肝 和脾等器官。激活了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能生成并 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参与机体防卫机 制,还产生一些能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因子 。在炎症周围单核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并包围异物。 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它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 起着核

11、心作用。根据细胞成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 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在功能上T细胞主要与 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则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T细胞 在血液的淋巴细胞中,约占70%-80%,在血液和淋 巴组织之间反复循环,还可以停留在外周淋巴器官如淋巴 结中。淋巴细胞的寿命较长,一般为数月,有的长达一年 以上。T细胞被特异性的抗原物质激活后,进行增殖和分 化,形成在功能上各异的两类细胞,即T免疫效应细胞T记 忆细胞。长寿命的记忆T细胞在血液中不断循环,当他们 再次遇到曾经接触过的抗原时,即使相隔几年之久仍能加 以“识别”。在第二次与抗原体接触时能激发一种继发反应 ,这种反应比原发反应更强烈的

12、引起细胞增殖,在短时间 内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B细胞 在血液中B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固定在 B细胞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单体IgM和IgD)是抗 原的特异性受体。当它们初次与某一个抗原接触而被致敏 时,一部分B细胞即分化成熟为浆细胞,浆细胞即开始生 成对该抗原特异的免疫球蛋白并将它们释放到周围的组织 液中,这就是免疫抗体。只有当某些调节性因子,如由辅 助性T细胞所释放的淋巴因子和巨噬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 素-1存在时,B细胞才能被抗原激活。浆细胞不再在血液 中循环,在它们生存的2-3天时间里一直停留在组织中。 有小部分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发展成为记忆性B细胞 ,寿命很长,且保持特

13、异性,由它们增殖生成的后代细胞 也保持着这种特异性。当它们再次接触具有同样特异性的 抗原时,便能迅速被激活,成为特异B淋巴母细胞。由记 忆性B细胞增殖生成的后代细胞愈多,被特异性抗原、激 活的B细胞数也愈多。可见B细胞系统的“记忆”能力是取决 于具有抗原特异性的记忆细胞数目的多少。一、血常规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男:4.010 12-5.310 12/L(400万-550万个/mm3)。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

14、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 血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老年(70岁以上): 男性 94122 g/L, 女性: 87112g/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 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 等。 3. 网织红细胞计数(RC) : 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周

15、围血液中的数 值可反映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功能,因而对血液病的诊断和 治疗反应的观察均有其重要意义。 参考值: 目测法:成人:0.51.5%,新生儿:26% 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 (1)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 血。 (2)判断疗效: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 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叶酸之后,网织红细胞应迅速增 多。 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红细胞生成减低。再生障碍性 贫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0.5% 4、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109/L(15000-20000/mm3

16、)。 临床意义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 新生儿。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 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病 毒性感染.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 0.5-5。淋巴细胞: 20-40。单核细胞: 3-8 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细菌感染,炎症 急性化脓 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 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 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 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