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中学2013级5月月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400384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2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阳中学2013级5月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简阳中学2013级5月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简阳中学2013级5月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简阳中学2013级5月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简阳中学2013级5月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阳中学2013级5月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阳中学2013级5月月考(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阳中学2013级5月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C (A.ch zhu zh/ch B. jn gi/ ki zh C.mng d c D.chng q/j shu ) 2.B(A. 得陇望蜀, C. 万事俱备, D. 闲情逸致) 3.C(不厌其烦:不嫌麻烦。本句应 用“不胜其烦”。) 4、D. (A.上万人次与来观光旅游不搭配, 应把上万人次改为上万人。B.“好像 ”与“如芒在背”中的“如”意义重 复。C.成分残缺,可在“童年时候” 后面加上“的种种苦难”。) 5.C(“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 理解错误) 6.D(“目的”,绝对化) 7.A (B.后半句表述不对,于文无据 C.张冠李戴

2、D.误解了原文的关系,把原文的 并列关系理解成了递进关系) 【参考译文】 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恃宠骄横 ,凡是与他意见不合的人,他就唆使密探 暗中罗织罪名,逮捕、拷打他,遭刑讯者 即使被冤枉,明知他没有任何证据也不敢 反抗。因此他权倾一时,说话的人都噤若 寒蝉。他的同僚袁彬正直不屈,于是门达 用重案陷害,严刑拷打,罗织罪名定案。 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认为袁彬冤屈,(但) 没有人敢站出来打抱不平。 京城里有一个叫杨埙的人,本是一名戍边的战士 。他平素并不认识袁彬,却为他上书说:“正统十四 年,皇上身陷沙漠,朝廷大臣都跑散逃生,只有袁彬 一人,(虽然)只是一个校尉罢了,却能保护皇上的 人身安全,饱

3、受艰辛困苦。等到皇上驾还重新称帝, 授予其官职作为报酬,大家都称赞。现在没有人奏报 弹劾,不料却被投入监狱,饱受拷打,先判定罪名, 然后才以律法条文胡乱强加,司法部门虽然知道他冤 枉,(但)怎么敢辩驳澄明呢。陷害袁彬于死地,虽 然只是一个人,然而有伤刑罚的公正和道义的公平, 人人都没有自我安全感了。我乞求把袁彬等人交给皇 上来审查,希望澄清事实真相,(让)死的人没有遗 憾,活着的人也安然。我本是一个贫民,没有俸禄官 品,(但)看见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仍要)冒死上 书。”于是他打起登闻鼓来进言,仍被送交锦衣卫狱 。 门达因此想全部铲除异己,于是暂 缓处死杨埙,让他诬告是少保吏部尚书 华盖大学士李

4、贤指使。杨埙假装允诺他 。门达于是把这件事上报、并召集三法 司,在午门前审讯,杨埙于是秉公陈述 事实,他说以前所说的一切都发自自己 的本意,和李贤没有一点关系。门达的 诡计因此不能得逞,但是袁彬还是被降 职罢黜,他的宅第都被毁坏了。 不久,英宗逝世。进言的人弹劾门达的罪行 ,列举杨埙的案件为例证。门达被贬死于南丹, 袁彬恢复了旧职,代替门达总管锦衣卫事务。成 化初年,编修英宗实录,把杨埙称作“义士 ”。 杨埙字景和,他的祖先是某个地方的人。他 的父亲是个漆匠。宣德年间,曾经被派遣到倭国 传授金屑画漆的方法,以后回国,杨埙于是就学 习这种本领,却能独出心裁,把五色金钿并用, 不只是照老方法单纯用

5、金色,所以物件的色彩各 自相称,天真烂漫,倭人看见了,也咬着手指头 ,啧啧称赞,认为这是不可企及的。由于他天资 聪颖,(虽然)对于书法诗格不怎么研习,却往 往能达到妙境,所以他的技艺也出类拔萃。他既 不避让权奸,做出上文所述的这样的义举,人们 不敢用一门技艺看他。有个想要授予他官职的人 ,他不就职,于是就隐于技艺以孤高自守。 华亭张弼议论说:义,就是不是自己 的事而去做,做的事合乎天下公论啊。去 做虽然符合公论,但带有私情去做,那么 这又是不义了。像杨埙,和袁彬没有恩情 ,和门达没有嫌隙,他又不是谏官,要完 成职责。只是因为被众人的议论所激励, 挺身而出而陷身虎口,他没有死是很侥幸 啊,怎么这

6、样勇于做仁义之事呢? 8 B . 辟:君主 9 A . (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 )(B.第一个“其”代词,代袁彬, 第二个“其”是表揣测的语气副词 ;C.第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为 “把”;第二个“以”也是介词, “凭”;D.第一个“然”是助词, 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状态,第 二个“然”是代词,这样。) 10.(8分)(1)(4分)他的同僚袁彬正直 不屈,于是门达用重案陷害,严刑拷打,罗 织罪名定案。 【大意正确2分,“附以重情”(介宾短语后 置句式)、“拷掠(同义连用,拷打)”翻 译正确各1分。】 (2)(4分)我乞求把袁彬等人交给皇上来 审查,希望澄清事实真相,(让)死的人没 有遗憾,

7、活着的人也安然。 【大意正确2分,“庶”(表期望的副词)、 “明白”( 事情真相)翻译正确各1分。】 11、 杨埙是一位隐于艺而又不 愿为官的可敬人物, 是一位天资敏悟、有创造性的平 民艺术家。 但更主要的,他是一位有勇有谋 (见义勇为且有谋略)的义士。 【只答出 2分、答出和中 的任意一点4分】 12、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 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 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 丁之一啜。 (对3处1分,全对3分)【译文】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 了然后才知道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 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 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

8、一步;通晓各种佳肴 的菜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 一口。 13.【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 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 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 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 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 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 一切景色,包括初飞

9、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 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 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 ”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 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 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 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 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 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 。 诗人意识到,尘世间像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 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 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 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 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

10、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 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 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 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 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 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 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 ,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像“登临恨落晖” 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 。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 自伤感流泪。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 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 人倒不一定是

11、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 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 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 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 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 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 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 诗人的愁闷是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除了因为 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 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 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 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 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 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 杜

12、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 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 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 佳的深刻原因。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 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 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 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 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13、 (1)重阳(1分) (2)“涵”,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诗人登高览 江所见到的秋景倒映于江中的情景;(2分) 写出了江水的澄清,(1分) 江水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1分 ) (3)既有放浪沉醉的自嘲自勉,(1分)

13、又有世事沧桑,光阴易逝的的感叹,(1分) 诗人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表达了 内心的抑郁不平。(2分) 14、 (1)悠悠我心 (2)凌万顷之茫然 (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赢得仓皇北顾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愁云惨淡万里凝 (8)任重而道远。 15(4分)BD(A项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 接受的说法不准确,唐代已经有人对陶渊明有好评 了。C项“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原文无据,从 原文看,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到田园的原因不是“对 田间劳动更感兴趣”,而是“回归自我”去“过自 己的生活”。E项“欲扬先抑”错,文中没有运用 这种手法。) 16(6分

14、) (1) 喻指文化上的高峰,它离人们很遥远,人们没 有真正认识它。 (2)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 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 途官场的边缘。 17(5分)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 就没有找回自我去处,或者当众而死, 或者重返仕途。(2分) 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迫的安静,身处 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1分) 安静使陶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 ,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2分 ) 18.(8分) 评分要点:把握句意“这句话”(2分) ; 观点你的“思考”(1分); 能举例分析说理本文之外的(4分); 语言通畅、有条理(1分)。 理解关键词:喻体 本体 “文

15、化上的高峰”指文学、艺术、教育 、科学等方面的巨匠,或者文化巨著 ,或者一种真理,或者是一种科学的 预言等。 “云雾”指肤浅的认识、传统的审美观 、宗教信仰、主流思想、固有的偏见 、从众心理、盲从权威的意识等。 释句: 1.这两句指有的文化巨子在很长时间里 得不到公正评价,甚至死后还遭曲解, 因为不符合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 2.有些文化名著在问世之初,它的真正 价值被世人认识不够,因为它们与当时 的主流思想相悖。 3.有些真理或科学的预言,因为触及宗 教信仰,在发表的当时不为人们接受。 明确观点: 1.这让我更加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2.这让我感到,我们应该对非主流文化或 新思想持宽容态度; 3.这种现象的存在,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 的新思想。 确定事例: 1.陶渊明及作品因为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审美观而被埋没 了数百年,最后被苏轼发现,被人们认可。 2.孔子的儒学思想因为当时百家争鸣,未能崭露头角,被 埋没了数百年,直到汉代才被推崇。 3.哥白尼的“日心说”因不符合当时教会的宇宙观,而不被 认可,直到后来他的观点才被证明是正确的。 4.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