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357560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7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海洋学专业毕业论文物理海洋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精品论文 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关键词:黄海关键词:黄海 东海东海 障碍层障碍层 热通量热通量摘要:利用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国家 973 计划项目,东方红 2 号综合科学 考察船于 2006 年 6 月-7 月和 2007 年 1 月-2 月在黄海和东海获取的 CTD、LADCP 和 TurboMAP-II 微结构观测资料,本文研究了该海域的障碍层现象。观测表明,在夏季和冬季,障碍层具有不同的温度结构、厚度、空间分布和 形成机制。在夏季,障碍层厚约 1-2 米,为同温层的一部分,零星分布在长江 口外海区域,它的形成机制如

2、下:平流的冲淡水和局地降水并不改变原混合层 的温度但却利于形成新的浅的盐跃层,盐度控制密度形成新的密跃层,新的密 跃层浅于温跃层从而形成障碍层。在冬季,障碍层普遍带有逆温,厚度约为 17-48 米,主要分布在东海的沿岸区域和南黄海的中部,其形成原因如下:海 洋上层由于强烈的表层冷却和表层流的离岸输运为低温低盐水,而海洋下层由 于黄海暖流和台湾暖流等的输运为高温高盐水。 因为具有逆温,冬季的障碍 层对上混合层存在净的涡扩散热通量;本文利用微结构数据资料对此进行了研 究。本文首先计算了混合层和障碍层界面处的热方差耗散率 XT、湍动能耗散率 、涡热扩散系数 KT 和跨等密度面的混合率 K。计算表明,

3、在界面处,四个 参量均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化:XT 从长江口外海区域向南向北增大,大小约为 10-810-52s-1, 则相反,从长江口外海区域向南向北减小,大小约为 10-810-6W/kg;KT 和 K 的分布均与 类似,大小分别为 10-410-2m2s-1 和 10-410-1m2s-1。然后本文估计了穿过界面处的热通量;该热通量空间分 布极不均匀,其最大值为 495Wm-2,平均值为 57Wm-2,该平均热通量可以使上 混合层平均每月增高 1.2。 在讨论中本文建立了上混合层热收支模型,模 型指出障碍层向上混合层的扩散热通量和水平平流热通量、海洋表面强迫热通 量等相当,因此不应被忽视。同

4、时利用观测数据得出了逆温层中 KT 的参数化模 型:KT=4.710-3(N/N0-1.0,该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正文内容正文内容利用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国家 973 计划项目,东方红 2 号综合科学考 察船于 2006 年 6 月-7 月和 2007 年 1 月-2 月在黄海和东海获取的 CTD、LADCP 和 TurboMAP-II 微结构观测资料,本文研究了该海域的障碍层现象。 观测表 明,在夏季和冬季,障碍层具有不同的温度结构、厚度、空间分布和形成机制。 在夏季,障碍层厚约 1-2 米,为同温层的一部分,零星分布在长江口外海区域, 它的形成机制如下:平流的冲淡水和局地降水并

5、不改变原混合层的温度但却利 于形成新的浅的盐跃层,盐度控制密度形成新的密跃层,新的密跃层浅于温跃 层从而形成障碍层。在冬季,障碍层普遍带有逆温,厚度约为 17-48 米,主要 分布在东海的沿岸区域和南黄海的中部,其形成原因如下:海洋上层由于强烈 的表层冷却和表层流的离岸输运为低温低盐水,而海洋下层由于黄海暖流和台 湾暖流等的输运为高温高盐水。 因为具有逆温,冬季的障碍层对上混合层存 在净的涡扩散热通量;本文利用微结构数据资料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计 算了混合层和障碍层界面处的热方差耗散率 XT、湍动能耗散率 、涡热扩散系 数 KT 和跨等密度面的混合率 K。计算表明,在界面处,四个参量均具有

6、较大 的空间变化:XT 从长江口外海区域向南向北增大,大小约为 10-810-52s- 1, 则相反,从长江口外海区域向南向北减小,大小约为 10-810- 6W/kg;KT 和 K 的分布均与 类似,大小分别为 10-410-2m2s-1 和 10- 410-1m2s-1。然后本文估计了穿过界面处的热通量;该热通量空间分布极不 均匀,其最大值为 495Wm-2,平均值为 57Wm-2,该平均热通量可以使上混合层 平均每月增高 1.2。 在讨论中本文建立了上混合层热收支模型,模型指出 障碍层向上混合层的扩散热通量和水平平流热通量、海洋表面强迫热通量等相 当,因此不应被忽视。同时利用观测数据得出

7、了逆温层中 KT 的参数化模型: KT=4.710-3(N/N0-1.0,该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利用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国家 973 计划项目,东方红 2 号综合科学考察船 于 2006 年 6 月-7 月和 2007 年 1 月-2 月在黄海和东海获取的 CTD、LADCP 和 TurboMAP-II 微结构观测资料,本文研究了该海域的障碍层现象。 观测表明, 在夏季和冬季,障碍层具有不同的温度结构、厚度、空间分布和形成机制。在 夏季,障碍层厚约 1-2 米,为同温层的一部分,零星分布在长江口外海区域, 它的形成机制如下:平流的冲淡水和局地降水并不改变原混合层的温度但却利 于形

8、成新的浅的盐跃层,盐度控制密度形成新的密跃层,新的密跃层浅于温跃 层从而形成障碍层。在冬季,障碍层普遍带有逆温,厚度约为 17-48 米,主要 分布在东海的沿岸区域和南黄海的中部,其形成原因如下:海洋上层由于强烈 的表层冷却和表层流的离岸输运为低温低盐水,而海洋下层由于黄海暖流和台 湾暖流等的输运为高温高盐水。 因为具有逆温,冬季的障碍层对上混合层存 在净的涡扩散热通量;本文利用微结构数据资料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计 算了混合层和障碍层界面处的热方差耗散率 XT、湍动能耗散率 、涡热扩散系 数 KT 和跨等密度面的混合率 K。计算表明,在界面处,四个参量均具有较大 的空间变化:XT 从长江口

9、外海区域向南向北增大,大小约为 10-810-52s- 1, 则相反,从长江口外海区域向南向北减小,大小约为 10-810- 6W/kg;KT 和 K 的分布均与 类似,大小分别为 10-410-2m2s-1 和 10- 410-1m2s-1。然后本文估计了穿过界面处的热通量;该热通量空间分布极不 均匀,其最大值为 495Wm-2,平均值为 57Wm-2,该平均热通量可以使上混合层平均每月增高 1.2。 在讨论中本文建立了上混合层热收支模型,模型指出 障碍层向上混合层的扩散热通量和水平平流热通量、海洋表面强迫热通量等相 当,因此不应被忽视。同时利用观测数据得出了逆温层中 KT 的参数化模型:

10、KT=4.710-3(N/N0-1.0,该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利用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国家 973 计划项目,东方红 2 号综合科学考察船 于 2006 年 6 月-7 月和 2007 年 1 月-2 月在黄海和东海获取的 CTD、LADCP 和 TurboMAP-II 微结构观测资料,本文研究了该海域的障碍层现象。 观测表明, 在夏季和冬季,障碍层具有不同的温度结构、厚度、空间分布和形成机制。在 夏季,障碍层厚约 1-2 米,为同温层的一部分,零星分布在长江口外海区域, 它的形成机制如下:平流的冲淡水和局地降水并不改变原混合层的温度但却利 于形成新的浅的盐跃层,盐度控制密度形成

11、新的密跃层,新的密跃层浅于温跃 层从而形成障碍层。在冬季,障碍层普遍带有逆温,厚度约为 17-48 米,主要 分布在东海的沿岸区域和南黄海的中部,其形成原因如下:海洋上层由于强烈 的表层冷却和表层流的离岸输运为低温低盐水,而海洋下层由于黄海暖流和台 湾暖流等的输运为高温高盐水。 因为具有逆温,冬季的障碍层对上混合层存 在净的涡扩散热通量;本文利用微结构数据资料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计 算了混合层和障碍层界面处的热方差耗散率 XT、湍动能耗散率 、涡热扩散系 数 KT 和跨等密度面的混合率 K。计算表明,在界面处,四个参量均具有较大 的空间变化:XT 从长江口外海区域向南向北增大,大小约为 1

12、0-810-52s- 1, 则相反,从长江口外海区域向南向北减小,大小约为 10-810- 6W/kg;KT 和 K 的分布均与 类似,大小分别为 10-410-2m2s-1 和 10- 410-1m2s-1。然后本文估计了穿过界面处的热通量;该热通量空间分布极不 均匀,其最大值为 495Wm-2,平均值为 57Wm-2,该平均热通量可以使上混合层 平均每月增高 1.2。 在讨论中本文建立了上混合层热收支模型,模型指出 障碍层向上混合层的扩散热通量和水平平流热通量、海洋表面强迫热通量等相 当,因此不应被忽视。同时利用观测数据得出了逆温层中 KT 的参数化模型: KT=4.710-3(N/N0-

13、1.0,该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利用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国家 973 计划项目,东方红 2 号综合科学考察船 于 2006 年 6 月-7 月和 2007 年 1 月-2 月在黄海和东海获取的 CTD、LADCP 和 TurboMAP-II 微结构观测资料,本文研究了该海域的障碍层现象。 观测表明, 在夏季和冬季,障碍层具有不同的温度结构、厚度、空间分布和形成机制。在 夏季,障碍层厚约 1-2 米,为同温层的一部分,零星分布在长江口外海区域, 它的形成机制如下:平流的冲淡水和局地降水并不改变原混合层的温度但却利 于形成新的浅的盐跃层,盐度控制密度形成新的密跃层,新的密跃层浅于温跃

14、层从而形成障碍层。在冬季,障碍层普遍带有逆温,厚度约为 17-48 米,主要 分布在东海的沿岸区域和南黄海的中部,其形成原因如下:海洋上层由于强烈 的表层冷却和表层流的离岸输运为低温低盐水,而海洋下层由于黄海暖流和台 湾暖流等的输运为高温高盐水。 因为具有逆温,冬季的障碍层对上混合层存 在净的涡扩散热通量;本文利用微结构数据资料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计 算了混合层和障碍层界面处的热方差耗散率 XT、湍动能耗散率 、涡热扩散系 数 KT 和跨等密度面的混合率 K。计算表明,在界面处,四个参量均具有较大 的空间变化:XT 从长江口外海区域向南向北增大,大小约为 10-810-52s- 1, 则相

15、反,从长江口外海区域向南向北减小,大小约为 10-810- 6W/kg;KT 和 K 的分布均与 类似,大小分别为 10-410-2m2s-1 和 10-410-1m2s-1。然后本文估计了穿过界面处的热通量;该热通量空间分布极不 均匀,其最大值为 495Wm-2,平均值为 57Wm-2,该平均热通量可以使上混合层 平均每月增高 1.2。 在讨论中本文建立了上混合层热收支模型,模型指出 障碍层向上混合层的扩散热通量和水平平流热通量、海洋表面强迫热通量等相 当,因此不应被忽视。同时利用观测数据得出了逆温层中 KT 的参数化模型: KT=4.710-3(N/N0-1.0,该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

16、参考。 利用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国家 973 计划项目,东方红 2 号综合科学考察船 于 2006 年 6 月-7 月和 2007 年 1 月-2 月在黄海和东海获取的 CTD、LADCP 和 TurboMAP-II 微结构观测资料,本文研究了该海域的障碍层现象。 观测表明, 在夏季和冬季,障碍层具有不同的温度结构、厚度、空间分布和形成机制。在 夏季,障碍层厚约 1-2 米,为同温层的一部分,零星分布在长江口外海区域, 它的形成机制如下:平流的冲淡水和局地降水并不改变原混合层的温度但却利 于形成新的浅的盐跃层,盐度控制密度形成新的密跃层,新的密跃层浅于温跃 层从而形成障碍层。在冬季,障碍层普遍带有逆温,厚度约为 17-48 米,主要 分布在东海的沿岸区域和南黄海的中部,其形成原因如下:海洋上层由于强烈 的表层冷却和表层流的离岸输运为低温低盐水,而海洋下层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