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的政治社会分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56136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41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政策的政治社会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社会政策的政治社会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社会政策的政治社会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社会政策的政治社会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社会政策的政治社会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政策的政治社会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政策的政治社会分析(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政策概论第十讲 社会政策的政治及社会分析社会政策的政治及社会分析授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不同社会学理 论视角下的社会政策。 2熟悉社会政策与政治体制、公民社会、利 益集团等的关系。 3了解社会政策与社会阶层结构、家庭、社 区、组织等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政策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关系 2社会政策与利益集团参考资料:略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包括社会政策的 政治功能、社会政策与政治体制和公民权 利等内容。 第二节 社会政策的社会分析包括社会政策与 社会阶层结构、家庭、社区和组织等内容 。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政治分析(一)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 (二

2、)社会政策与政治体制和公民权利 (三)社会政策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关系 (四)社会政策与利益集团 (五)社会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社会政策政治社会分析的必要性: 1.对于执政党或政府,社会政策实质是一个 政治行动过程,其目标与手段方面都要服 从政府或执政党的政治目标,其决策与实 施更受着一些列政治因素影响 2.社会政策行动涉及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各 利益群体、组织和个体的利益关系,对社 会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3、古今往来,社会政策一直与政治密切相关 。政府或政党获得合法性的过程与民众的 政治诉求互相作用,影响与制约着社会政 策的决策与运作过程。所以,不了解社会政策的政治意义,便无法 准确把

3、握社会政策的规律。(一)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所谓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是指社会政策在 一个国家的政治行动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和 对政治过程产生的影响。 社会政策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支撑政治制度与政府的合法性维护政治稳定帮助实现政党政治目标等方面。1.社会政策与政治制度与政府的合法性社会政策是构建现代国家政治制度与政府合 法性两大基石民主和民本的重要内容 。 一方面社会政策是现代民主国家调动民众参 与政治的重要途径、评价与选择国家政治 制度和政府的重要标准。 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社会政策实现民本的目 标和价值。就我国来说,建国以来以相对公平的分配和 比较全面的社会服务满足了人民的基本需 要,夯实了党执政

4、的合法性与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骄人的成就继续赢得 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并更加清 晰地认识到以解决民生为核心的社会建设 在实现党的目标和维护执政基础上的重大 作用。2.社会政策与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就是保持社会社会正常生活秩序,避免大规模的社 会冲突,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基础。 历史证明:社会政策对维护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 义。 1)古代开明的统治者意识到国家稳定依赖于百姓安居乐业 。 “吾与点也”的典故 2)现代社会政策开端的德国俾斯麦政府的社会保险计划就 是为了解决当时严重的阶级冲突。 3)“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体系也是为了二战之后缓解社 会矛盾的目

5、的 4)西方发达国家政体的长时期政治稳定也是与广泛实施民 主社会政策有很大关系。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记录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 出游途中讨论对治国执政的观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栽?”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 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 ,尔何如?”鼓

6、瑟希,锵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之撰。”子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 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 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出自论语先进)孔子的四个弟子各有远大的抱负,性格特点也各具特色:子路 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恬淡宁 静。曾晰言志

7、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 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 象,从另一侧面道出了他的志趣: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 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 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蓝图中 ,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由于“点之乐”描述的这种天平 盛世、社会祥和的休闲快乐愿景,正符合儒家礼乐治国的精 神,又符合孔子晚年心态与仁政主张,因此孔子发出了“吾 与点也!”的感叹。儒家提倡从天人和谐相处中获得快乐, 小至人生境界大到无论治国,都可以在轻松自如的、无拘无 束的闲适游乐中去完成。孔子的赞叹表面上赞许了曾晰,实 则表达了自己对这

8、理想境界的向往,反映了儒家以礼乐治国 的政治主张以及人生理想目标。 社会政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体现: 首先,有效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从而消除 社会不稳定的最基本的社会根源。 其次,可以缩小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缓解社 会各阶层利益冲突,并解决社会问题,为 社会稳定创造必要条件。 最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以达到社会整合,赢取执政合法性。新中国的实践证明,保持社会长治久安与党 和国家实施社会政策有密切关系,也充分 显示了党的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 胡锦涛等的远见卓识。3.社会政策对实现政党政治目标的作用当代政治体制是政党政治,政党主张体现于 政府的施政纲领中。政党借助于社会政策 实

9、现其执政合法性根基,所以社会政策的 基本原则一般是政治纲领中的重要内容之 一。(二)社会政策与政治体制和公民 权利1.政治体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古代专制体制下的福利行为是为了表现统治 者的“仁慈”,恩赐之下感恩戴德。 当今社会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产物,政府是民 意代表与民众利益代言者,也是人权应有 之义。2.社会政策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影响一致性方面: 首先,(历史上视角)社会政策的起源离不 开政治民主化 其次,(运行机制视角)民主政体更能促使 政府发展社会政策以保护民众利益 最后,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会促进民众参政 意识与能力,推动民主进程复杂性方面: 首先,各国政治体制下民主化的程度和形式 影响着

10、各国特定的社会福利政策。 其次,各国政治体制直接影响社会政策运行 方式决策模式、实施方式、资源调动 途径等。 最后,民众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因各种因素而 不同,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比较普遍民主政治与当代社会政策之间关系的启示首先,民主政治是当代社会政策的重要政治基础, 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化是发展社会政策的重要的政 治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其次,民主体制对社会政策发挥作用,但还存在缺 陷。 再次,民主政治对社会政策影响不能一枝独秀。 最后,辩证观历史观看待政治体制与社会政策之间 的关系。3.社会政策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当代社会政策的政治含义之一,是通过向民 众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保护公民的基本

11、人 权。 即人权需要形式上的立法保护,也需要实质 方面的社会政策行动给予具体保障。从法理上看,从法制和政治过程的角度看, 政府负有保护公民权最基本的责任。 从实践上看,鉴于各国历史、文化、经济与 政治体制的不同,对公民权的界定和具体 落实方面也有一定差异,由此导致各国社 会政策有所不同,各国公民实际享有的公 民权也不同。 另一方面,公民享有权利也要负有相应的义 务。(三)社会政策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关系1.关于国家性质的理论 国家性质论方面上的观点p211 (看书分析当今社会各国对国家性质的理解 ) 日本、美国、菲律宾、中国本教材认为,当代社会中国家和性质与功能 主要是发展经济与提供福利,所以各

12、国社 会政策在体现这种国家性质与完成国家功 能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角色概述理论流派下的当代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 中不同角色,阐释自己的观点。 (08、09本科课堂作业)p212213当代国家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应该担当主要的 责任,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国家在此领域的角色和作用又是有限 的。3.社会政策领域“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定义: 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 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 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 济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 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

13、为了社会 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 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 、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公民现代意义的公民理论是在近代资产阶级民族 国家中产生的,公民理论构成宪政理论的 主要内容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公民观作 为古典的公民理论,无论是对近代资产阶 级启蒙思想家,还是对现代流行的公民、 宪政理论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亚里 士多德的公民概念强调权利主体和公民身 份,否认所有自然人为公民,尤其是奴隶 ,而且强调依附城邦的公民的权利而忽视 其承担的义务。 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 ”(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城邦正

14、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古希腊亚里 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 109页)。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 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 民” (第113页)。 这里,“享有政治权利”第一次成为公民资格的必要 条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公民资格所受的 严格限制,因为,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即使 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 身份。亚里士多德认为,“最优良的城邦型式应当是 不把工匠作为公民的”。同样,“忙于田畴” 的农民和“从事贱业”的商贩也不能作为理想 城邦的公民,因为“他们没有闲暇来培育善 德以从事政治活动”。这样看来,在一个亚 氏理想城邦

15、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 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 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 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形态演进首先,公民社会的古典形态 公民社会的古典含义跨越了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7、18世 纪的漫长历史时期。 “公民社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中,指的是“城邦国家”或“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 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公 元前1世纪时,古罗马政治理论家西塞罗将其转译为拉丁 文,“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 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在保留“政治社会”含义的 同时,更多的带有“文明社会”的含义。此后,一直到近 代之前,包

16、括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基督 教神学家在内的西方思想家,都是在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 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其次,公民社会的近代演变1718世纪期间,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要求, 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社会契约 论以反对封建王权的君权神授思想。他们认为,人类最初 是生活在无政府的自然状态之中的,但这种自然社会由于 缺乏和平、安全、人身保障等等,要通过权利让渡并订立 社会契约的方式过渡到公民社会人们生活在政府之下 的一种法治的、和平的政治秩序。 从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到洛克、卢梭等的古典公民社会概念 ,与政治社会、政治国家相同一,这反映出了西方文明一 直到17世纪的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即国家与社会并未 分离或者并未完全分离,整个社会表现为高度政治化的一 元结构。再次,公民社会的现代发展 以公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民社会理论, 是在二者在现实中实现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以17世纪的 英国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