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8355396 上传时间:2018-07-14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优秀论文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优秀论文 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煤对氧分子的吸附机理研究关键词:煤关键词:煤 氧分子氧分子 吸附机理吸附机理 氧化自燃氧化自燃摘要:在地层中贮存的煤炭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压碎形成散体煤,散体煤体内部 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热量积聚使煤体内部的温度升 高,发生氧化自燃。煤与氧发生氧化自燃的过程可分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化 学反应三个过程。其中煤与氧的吸附过程是煤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的起始过程, 也是最重要的过程。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煤对氧气的吸附在国内外还没有见到过 相关的研究。煤是一种含有丰富孔隙的非晶体物质,应用传统晶体物质固定在 某一表面

2、的研究方法从微观上研究煤与氧的吸附已不能适用。煤具有巨大的比 表面,组成煤表面的化学结构可定义为:煤的表面结构是由相似或相同的煤分 子结构片段组成的集合体,煤分子片段是煤有机大分子的一部分,是由相似或 相同的苯环骨架和侧链构成。煤表面的定义,不仅成功解决了煤与氧的吸附问 题,也为从微观方面研究非晶体物质的吸附问题提供了方法。 煤发生氧化自 燃是从煤吸附氧气开始。煤与氧发生物理吸附放出热量,为氧分子热运动提供 了更多的能量,从而使更多的氧分子接近煤体表面与煤分子发生化学吸附,发 生化学吸附放出更多的热量导致了煤的自燃。量子化学方法能够从微观方面揭 示煤与氧的吸附过程,得到煤炭氧化自燃的起始机制。

3、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直 接得出煤分子与氧分子的前沿轨道能量以反映煤分子吸附氧分子的能力,以及 各组成原子对前沿轨道电子云的贡献。可以研究氧分子与煤分子吸附的化学本 质,是研究煤氧化自燃过程中煤与氧吸附的重要理论研究手段。采用量子化学 密度泛函理论(DFT),在 B3LYP/6-311G 水平上研究煤分子与氧分子的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过程。 揭示了煤与氧吸附的本质,建立了非晶体物质微观吸附研究 的理论方法,填补了煤自燃研究领域的空白。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概括如 下: 定义了煤表面分子片段是煤表面的最小结构单元,研究煤表面与氧分子 的吸附,从而揭示煤与氧的吸附机理,很好地从微观方面解决了煤与氧的吸

4、附 问题,建立了非晶体微观吸附理论。由前沿轨道理论中能量相近的原理,可认 为形成吸附态时,主要应是 Clt;,9gt;Hlt;,13gt;N 的 HOMO 轨道和 Olt;,2gt;的 LUMO 轨道作用,即电子从煤分子片段 Clt;,9gt;Hlt;,13gt;N 向 Olt;,2gt;转移的 结果。建立了煤表面对单个氧分子及多个氧分子的物理吸附模型,确定了各个 吸附模型的吸附位置及平衡吸附距离。计算煤表面对单氧分子和多氧分子的吸 附能表明,吸附量与吸附能成正比,呈线性递增关系。研究了煤表面除了吸附 氧气外,吸附氮气、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和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吸附, 应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的

5、方法从微观方面研究煤表面对多组分气体的吸附,得 到了吸附平衡后的几何构型,建立了混合吸附模型。比较各气体与表面分子片 段吸附能,得出多组分气体分子与煤表面混合吸附的竞争性和亲和性。煤表面 与矿井采空区各种气体发生吸附时的亲和顺序为:氧气gt;水gt;二 氧化碳gt;氮气gt;一氧化碳gt;甲烷。 氧分子在煤表面- CHlt;,2gt;-NH2 基团和-CHlt;,2gt;- CHlt;,2gt;OH 基团上的化学吸附能随着吸附氧分子数的增加呈 2 次 曲线关系;氧分子在煤表面-CHlt;,2gt;-CHlt;,3gt;基 团上的化学吸附能与吸附氧分子数是 3 次曲线关系。 化学吸附释放的能量远

6、大于物理吸附所放出的能量,最大为物理吸附能的 13.7 倍,最小为 1.3 倍。化 学吸附释放的平均能量为物理吸附释放平均能量的 2.8 倍。物理吸附对氧的平 均吸附能为 73.31 KJ/mol,化学吸附对氧的平均吸附能为 205.8KJ/mol。 所 有煤的氧化自燃首先发生在含非碳氢原子的侧链基团上。理论计算表明,煤表 面对多氧分子的吸附主要集中在侧链基团中的-CHlt;,2gt;- NHlt;,2gt;、-CHlt;,2gt;-SH、- CHlt;,2gt;-PHlt;,2gt;和带 S、P 等基团部位。正文内容正文内容在地层中贮存的煤炭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压碎形成散体煤,散体煤体内部与 空

7、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热量积聚使煤体内部的温度升高, 发生氧化自燃。煤与氧发生氧化自燃的过程可分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化学反 应三个过程。其中煤与氧的吸附过程是煤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的起始过程,也是 最重要的过程。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煤对氧气的吸附在国内外还没有见到过相关 的研究。煤是一种含有丰富孔隙的非晶体物质,应用传统晶体物质固定在某一 表面的研究方法从微观上研究煤与氧的吸附已不能适用。煤具有巨大的比表面, 组成煤表面的化学结构可定义为:煤的表面结构是由相似或相同的煤分子结构 片段组成的集合体,煤分子片段是煤有机大分子的一部分,是由相似或相同的 苯环骨架和侧链构成。煤表面的定义,不仅

8、成功解决了煤与氧的吸附问题,也 为从微观方面研究非晶体物质的吸附问题提供了方法。 煤发生氧化自燃是从 煤吸附氧气开始。煤与氧发生物理吸附放出热量,为氧分子热运动提供了更多 的能量,从而使更多的氧分子接近煤体表面与煤分子发生化学吸附,发生化学 吸附放出更多的热量导致了煤的自燃。量子化学方法能够从微观方面揭示煤与 氧的吸附过程,得到煤炭氧化自燃的起始机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直接得出 煤分子与氧分子的前沿轨道能量以反映煤分子吸附氧分子的能力,以及各组成 原子对前沿轨道电子云的贡献。可以研究氧分子与煤分子吸附的化学本质,是 研究煤氧化自燃过程中煤与氧吸附的重要理论研究手段。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 函理论(

9、DFT),在 B3LYP/6-311G 水平上研究煤分子与氧分子的物理吸附、化学 吸附过程。 揭示了煤与氧吸附的本质,建立了非晶体物质微观吸附研究的理 论方法,填补了煤自燃研究领域的空白。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定义了煤表面分子片段是煤表面的最小结构单元,研究煤表面与氧分子的吸附, 从而揭示煤与氧的吸附机理,很好地从微观方面解决了煤与氧的吸附问题,建 立了非晶体微观吸附理论。由前沿轨道理论中能量相近的原理,可认为形成吸 附态时,主要应是 Clt;,9gt;Hlt;,13gt;N 的 HOMO 轨道 和 Olt;,2gt;的 LUMO 轨道作用,即电子从煤分子片段 Clt;,9gt;H

10、lt;,13gt;N 向 Olt;,2gt;转移的 结果。建立了煤表面对单个氧分子及多个氧分子的物理吸附模型,确定了各个 吸附模型的吸附位置及平衡吸附距离。计算煤表面对单氧分子和多氧分子的吸 附能表明,吸附量与吸附能成正比,呈线性递增关系。研究了煤表面除了吸附 氧气外,吸附氮气、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和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吸附, 应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的方法从微观方面研究煤表面对多组分气体的吸附,得 到了吸附平衡后的几何构型,建立了混合吸附模型。比较各气体与表面分子片 段吸附能,得出多组分气体分子与煤表面混合吸附的竞争性和亲和性。煤表面 与矿井采空区各种气体发生吸附时的亲和顺序为:氧气gt;水g

11、t;二 氧化碳gt;氮气gt;一氧化碳gt;甲烷。 氧分子在煤表面- CHlt;,2gt;-NH2 基团和-CHlt;,2gt;- CHlt;,2gt;OH 基团上的化学吸附能随着吸附氧分子数的增加呈 2 次 曲线关系;氧分子在煤表面-CHlt;,2gt;-CHlt;,3gt;基 团上的化学吸附能与吸附氧分子数是 3 次曲线关系。 化学吸附释放的能量远 大于物理吸附所放出的能量,最大为物理吸附能的 13.7 倍,最小为 1.3 倍。化 学吸附释放的平均能量为物理吸附释放平均能量的 2.8 倍。物理吸附对氧的平均吸附能为 73.31 KJ/mol,化学吸附对氧的平均吸附能为 205.8KJ/mo

12、l。 所 有煤的氧化自燃首先发生在含非碳氢原子的侧链基团上。理论计算表明,煤表 面对多氧分子的吸附主要集中在侧链基团中的-CHlt;,2gt;- NHlt;,2gt;、-CHlt;,2gt;-SH、- CHlt;,2gt;-PHlt;,2gt;和带 S、P 等基团部位。 在地层中贮存的煤炭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压碎形成散体煤,散体煤体内部与空气 中的氧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热量积聚使煤体内部的温度升高,发 生氧化自燃。煤与氧发生氧化自燃的过程可分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化学反应 三个过程。其中煤与氧的吸附过程是煤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的起始过程,也是最 重要的过程。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煤对氧气的吸附在国内

13、外还没有见到过相关的 研究。煤是一种含有丰富孔隙的非晶体物质,应用传统晶体物质固定在某一表 面的研究方法从微观上研究煤与氧的吸附已不能适用。煤具有巨大的比表面, 组成煤表面的化学结构可定义为:煤的表面结构是由相似或相同的煤分子结构 片段组成的集合体,煤分子片段是煤有机大分子的一部分,是由相似或相同的 苯环骨架和侧链构成。煤表面的定义,不仅成功解决了煤与氧的吸附问题,也 为从微观方面研究非晶体物质的吸附问题提供了方法。 煤发生氧化自燃是从 煤吸附氧气开始。煤与氧发生物理吸附放出热量,为氧分子热运动提供了更多 的能量,从而使更多的氧分子接近煤体表面与煤分子发生化学吸附,发生化学 吸附放出更多的热量

14、导致了煤的自燃。量子化学方法能够从微观方面揭示煤与 氧的吸附过程,得到煤炭氧化自燃的起始机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直接得出 煤分子与氧分子的前沿轨道能量以反映煤分子吸附氧分子的能力,以及各组成 原子对前沿轨道电子云的贡献。可以研究氧分子与煤分子吸附的化学本质,是 研究煤氧化自燃过程中煤与氧吸附的重要理论研究手段。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 函理论(DFT),在 B3LYP/6-311G 水平上研究煤分子与氧分子的物理吸附、化学 吸附过程。 揭示了煤与氧吸附的本质,建立了非晶体物质微观吸附研究的理 论方法,填补了煤自燃研究领域的空白。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定义了煤表面分子片段是煤表面的最小结构

15、单元,研究煤表面与氧分子的吸附, 从而揭示煤与氧的吸附机理,很好地从微观方面解决了煤与氧的吸附问题,建 立了非晶体微观吸附理论。由前沿轨道理论中能量相近的原理,可认为形成吸 附态时,主要应是 Clt;,9gt;Hlt;,13gt;N 的 HOMO 轨道 和 Olt;,2gt;的 LUMO 轨道作用,即电子从煤分子片段 Clt;,9gt;Hlt;,13gt;N 向 Olt;,2gt;转移的 结果。建立了煤表面对单个氧分子及多个氧分子的物理吸附模型,确定了各个 吸附模型的吸附位置及平衡吸附距离。计算煤表面对单氧分子和多氧分子的吸 附能表明,吸附量与吸附能成正比,呈线性递增关系。研究了煤表面除了吸附

16、 氧气外,吸附氮气、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和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混合吸附, 应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的方法从微观方面研究煤表面对多组分气体的吸附,得 到了吸附平衡后的几何构型,建立了混合吸附模型。比较各气体与表面分子片 段吸附能,得出多组分气体分子与煤表面混合吸附的竞争性和亲和性。煤表面 与矿井采空区各种气体发生吸附时的亲和顺序为:氧气gt;水gt;二 氧化碳gt;氮气gt;一氧化碳gt;甲烷。 氧分子在煤表面- CHlt;,2gt;-NH2 基团和-CHlt;,2gt;- CHlt;,2gt;OH 基团上的化学吸附能随着吸附氧分子数的增加呈 2 次 曲线关系;氧分子在煤表面-CHlt;,2gt;-CHlt;,3gt;基团上的化学吸附能与吸附氧分子数是 3 次曲线关系。 化学吸附释放的能量远 大于物理吸附所放出的能量,最大为物理吸附能的 13.7 倍,最小为 1.3 倍。化 学吸附释放的平均能量为物理吸附释放平均能量的 2.8 倍。物理吸附对氧的平 均吸附能为 73.31 KJ/mol,化学吸附对氧的平均吸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