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325319 上传时间:2018-07-13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85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试卷比较研究及复习建议 浙 江 省 教育厅教 研 室思考: 1、你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地做过今年高 考试卷中的每一题吗?研究过全国命 题的三套试卷吗? (看的感受与做的感受不同) 2、你认为05年的高考试题符合考试 大纲的精神吗?一、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浙江)介绍n 1、试题难度与典型错误介绍n14.一质重为m的人站在电梯上,电梯加速上升,加速度大小为g, g为重力加速度。人对电梯底部的压力为 n A.mg B.2mg C.mg D.mg (简单)15.已知介子、介子都是由一个夸克(夸克u 或夸克d ) 和一个反夸克(反夸克u 或反夸克d )组成的,它们的带电量如 下表所示,表中e为元电荷

2、。 ud带电量+ee+eee+eu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u 和d组成 B.由d 和u组成 C.由u 和d组成 D.由d 和u组成(简单)n16.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周。由火星和地球绕 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求得(CD)(中等)nA.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 B.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n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 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 度大小之比 (特点两个,两次) n17.图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bac90,abc=60。 一平行细光束从O点沿垂直于bc面的方向射入棱镜。已知棱镜材 料的折射率n= ,若不考虑原入射光在bc 面上的反射光,则 有光线(BD)(稍难)nA.从

3、ab面射出 B.从ac面射出b nC.从bc面射出,且与bc 面斜交nD.从bc面射出,且与bc面垂直n分析:临界角为450,光线入射到ab面时,入射角为600,发生 全反射,没有光线从ab面射出,光线入射到ac面时,入射角为 300,既有折射又有反射,部分光线ac面射出,从几何关系分析 ,因同旁内角为1800,另一部分从ac面反射回的光线与开始从 bc面射入的光线平行,故光线从bc面射出时,与bc面垂直,正 确答案为BD。(特点两次,后又分两束对象与过程,光 线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的内容较多)n18.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周期为0.50s。某一时刻,离开平衡 位置的位移都相等的各质

4、元依次为P1、P2、P3。已知P1和P2之间的距离 为20cm,P2和P3之间的距离为80cm ,则Pl的振动传到P2所需的时间为(C)nA . 0.50s B . 0.13s C . 0.10s D. 0.20s (稍难)n分析:首先作出波动图像,根据题意在图像上标出P1、P2、P3,根据平移对 称性可知P1P3间距离为=1.0m,v=/T=2m/s,P1振动传到P2所需的时间为 t=s/v=0.1s,正确答案为C。(特点情景新,寻找几何关系)19.图中两条平行虚线之间存在匀强磁场,虚线间的距离为l ,磁场方向 垂直纸面向里。abcd 是位于纸面内的梯形线圈,ad 与bc 间的距离也为l 。

5、t 0 时刻,bc边与磁场区域边界重合(如图)。现令线圈以恒定的速 度v沿垂直于磁场区域边界的方向穿过磁场区域。取沿abcda 的感 应电流为正,则在线圈穿越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感应电流I 随时间t 变化 的图线可能是(B)(稍难)(特点情景新,等效处理)n n分析:情景新,不是矩形与台阶形,将线圈的切割部分等效为 一直导线,该直导线的有效长度不断变化。n20.如图,在一水平放置的平板MN的上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 度的大小为B ,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许多质量为m 带电 量为+q 的粒子,以相同的速率,沿位于纸面内的各个方向,由 小孔口射入磁场区域。不计重力,不计粒子间的相互影响。下 列图中

6、阴影部分表示带电粒子可能经过的区域,其中R=mv/qB。 哪个图是正确的?(A)(稍难)n分析:由于所有粒子的速度和磁感应强度相同,粒子运动的圆 轨迹半径也相同,有序考虑速度方向的变化,动态移动圆轨迹 ,可知正确答案为A。(特点情景新,单粒子(轨迹)到多 粒子(可能轨迹(区域)动态思考)n21.如图所示,绝热隔板K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 分,K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两部分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 、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a和b 。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可 忽略。现通过电热丝对气体a 加热一段时间后,a 、b 各自达 到新的平衡,则(BCD)(难)nA. a 的体积增大了,压强变小了nB.b

7、的温度升高了nC.加热后a 的分子热运动比b 的分子热运动更激烈nD.a 增加的内能大于b 增加的内能n分析:学生反映最难的题目,放在最后一题,说明命题者对该 题的难度有清醒的认识。n知识点综合“三个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做功与内能 变化”、“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等。n研究对象有两个,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PV/T=C中的C由什么决 定,应用“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这一条件,破除 “状态方程适用于研究同一部分气体状态变化”这一定势,气 态方程不仅要用,还要深刻、高超地用,(不是难度,而是理 解的深度)能力要求较高。n正确解答:由题意知,a气体被加热,气体温度 升高,绝热隔板向左移动,说明a

8、气体压强变大 、体积变大,对b气体,因a气体对b气体做功,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b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 高,体积变小,因绝热隔板是光滑的,两边压强 相等,b气体压强也变大。对两部分气体,注意 到题给“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这一 条件,由PV/T=C并注意到两部分气体的压强相等 ,可知b部分气体的温度高于a部分气体,正确答 案为BCD。n另解:运用气态方程和压强的微观解释(分子密度 不同,压强要相等速度有大小,温度有高低 ).n特点:灵活运用。22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在此过程中 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9、。 C.在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使弹簧秤与木板平面平行。其中正确 的是_。(填入相应的字母)(简单) (2)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 ( E 约为4.5V, r 约为 1.5)。 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V ,量程0.8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 内阻)固定电阻R = 4,滑线变阻器R,电键K ,导线若 干。 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 字母标出。 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 ;当电流表 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以求出E_,r _ 。(用I1、I2、U1、U2及R 表示) (电路图错,答案对也不给分评分要求高)思考:当你面临测量的电压表量

10、程不够时你会从几 个角度去思考?(扩大量程不可能,只有改变接法接入电阻 ,但与原视觉模式不符合,原来的结论还能用吗? 敢随便套用吗?不敢,重起 “炉灶”,有这个勇气 吗?)当“测电动势须将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的定势被打破后,你还相信用电压表和电流表能够 测出电动势和内阻吗?面临新情况,实验设计时你的最基本立足点是 什么?(2)正确答案 实验原理图如图1所示,基本方程为:E=U1+I1(r+R),E=U2+I2(r+R),n相应的答案为: , . 实验原理图如图2所示,方程为:E=U1+(I1+ U1/R)r,E=U2+(I2+ U2/R)r.n相应的答案为: , 。n初看会觉得图1电路比

11、图2电路更加合理一些,其实从原理上讲,这两种电 路是从两个角度思考的结果,图1电路思考的出发点是为了电压表不超量 程,需要用固定电阻进行分压,图2电路思考的出发点是为了电流表不超 量程,需要用固定电阻进行分流。n题目本身存在的问题:变阻器最初位置的设定?BR/RVAK 图1R/RVAK 图2n讨论:上述两种电路设计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时会 有一定难度,通过进一步分析和计算(此处略),我们可知,为同 时确保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安全,对图1电路,滑动变阻器阻值的调节 范围是3.511,对图2电路,滑动变阻器阻值的调节范围是n12,都要求滑片初始位置要设置在变阻器的中间某处,与常规操 作不符

12、,这也是这个好题的不足之处(如果改变固定电阻的赋值,例如 固定电阻为10,上述不足可避免)。另外从测量的误差角度考虑,由 于图2的电压变化范围较小,可能测量产生的误差会更大一些. (3)、典型错误n典型错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违反了安全性要求,电路中的电流表与 电压表不可能同时处于安全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保证电压 表两端的电压不超过3V,电流表的读数肯定要大于1A。 BRRVAK 图3BRRVAK图4n另一类错误主要是违反了可行性的要求。如图5和图6所示。这两种电路 设计虽然能够保证电流表和电压表同时处于安全状态,但对于图5电路来 说,在所列的方程组中,电流表的内阻与电源内阻已经整合为一

13、个整体 ,因电流表电阻未知,故从原理上讲就无法求得电源内阻。对于图6电路 ,由于R是滑动变阻器,无法进行读数,使所列方程无法求解,故无法满 足题目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要求.n如果进一步考虑,图3与图4电路由于同样存在滑动变阻器R无法进行读 数的问题,不仅安全性不能满足,可行性也不能满足。n错误分析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分压式是万能的”、“分压式是首选的 ”的定势、“缺乏实际电流表与理想电流表区分的明确意识”和课本“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电路的定势等种种影响的存在。BR/RVAK 图5BRRVAK图6n23 .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 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

14、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离 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 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 , “竖直高度 ”h1=1.0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 , “竖直高度 ”h2=0.10m 。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 0.50m ,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n点评(1)特点双过程,双物体运动的问题,还有干扰条件。n虽然是第一个计算题,但并不是往年的“送分题”,它既考查了人与跳蚤运 动过程的分析,又考查人与跳蚤起跳过程的联系;既需要学生在阅读时正 确理解题目意思,又需要学

15、生排除干扰条件,具有一定的难度。n(2)正确解答:用a表示跳蚤起跳的加速度,v表示离地时的速度,则对加 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nv2=2ad2 nv2=2gh2 n若假想人具有和跳蚤相同的加速度a,令V表示在这种假想下人离地时的速 度,H表示与此相应的竖直高度,则对加速过程和离地后上升过程分别有 V2=2ad1 V2=2gH n由以上各式可得H=h2d1/d2,代人数值,得H=63m。n存在问题:学生在答题时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的问题 :n(1)不能抓住主要内容,无法排除题目给出的干扰 条件;n(2)没有对过程进行分析,不是用物理学科的思维 方法,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仅凭对人和跳蚤运动 相似性的领悟,用“猜想”、“类比”(如错误认为 人与跳蚤的运动时间、起跳速度相同等)方法求解;n(3)未知量假设不合理(如加速上升时间分别为t1 、t1,减速上升时间分别为t2、t2等),导致求 解困难或错误,n(4)对题目要求的“竖直高度”没有仔细看文中的 定义,只凭自己原来的理解和想像,出现H= h2d1/d2 +d1的情况。n24 、如图,质量为m1的物体A 经一轻质弹簧与下 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 相连,弹簧的劲度系 数为k , A 、B 都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