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之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57705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84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之一(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认为人必须顺从自然的思想家是_. 2、精通权术的思想家是_. 3、墨家思想主要代表_的利益.时时代主要思想地位原因春秋战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时代主要思想 地位原因春秋 战战国仁、礼、为为 政以德;仁 政、民贵贵君 轻轻受冷落/ 不被重视视不符合统统 治者和时时 代的需求秦朝受压压制秦崇尚法 家,实实行 暴政。 西汉汉?课标要求课标解读知道汉汉代 儒学成为为 正统统思想 的史实实。1、理解汉汉代儒学成为为正统统思想的背景 2、掌握汉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3、分析汉汉代儒学成为为正统统思想的影响。材料一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

2、,民亡盖藏,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 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 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 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 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据材料二并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为什么采用黄老之学?据材料二并 结合所学指出结合所学指出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起到什么作用?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作用: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 , 国力增强。汉初的“无为”为汉武 帝时期的“无不为”打下了坚实基 础。

3、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原因1.经济:经济发展2.政治:政治稳定,但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 矛盾尖锐3.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1、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2、设立剌史,监视地方 。 3、实行推恩令,大大削 弱诸候国实力。 4、抗击匈奴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 汉武帝改变了西汉初 期和匈奴和亲的政 策,靠“文景之治”积 累的财富和兵力,对 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 反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纳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

4、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 以下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三 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 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徭役众,赋敛重 ,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 仓谷,振困穷。”材料四: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

5、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 道”就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 序是永恒不变的 。仁政:限田、薄敛、省役“三纲五常”主要内容目的和作用仁政:限田、薄敛、省役“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 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缓和阶级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统治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 师异

6、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 “与天同者大治,与 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 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 材料三 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 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 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

7、材料四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仲舒认为道源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 “” “天道天道” ”就是就是 “ “三纲五常三纲五常”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 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 的的 。 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限田、薄敛、省役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8、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和主张? 其目的是 什么?(三)影响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 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 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 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儒 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积极: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确立为中 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起用众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 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 擢升平民,儒士为相。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 春秋为“五经”,并

9、设立专事研究和 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评 价积极消极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 张 2、“限田、薄敛、省役”等仁政思想 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 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 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 级制度,应批判问题探究1: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 ?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问题探究2: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 思想来源 内容与统治者 关系地位仁、礼、 仁政儒学、阴阳、黄老、

10、法家批判暴政、建立理 想化社会秩序承认现实君主专制的合理 性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同:都主张统治者实施“ “仁政仁政” ”总之,改造后的儒学把传统儒学神学化了,总之,改造后的儒学把传统儒学神学化了, 使其披上了浓厚使其披上了浓厚 的神秘色彩,虽然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的神秘色彩,虽然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但是有碍于人们但是有碍于人们 认识自然和社会,禁锢了思想的发展。认识自然和社会,禁锢了思想的发展。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不受重视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区别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

11、答: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 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 制的需要。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 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 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 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阅读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问题 :守旧而维维新,复古而而开明,这样这样 一种二重性的立场场,使得儒 家学说说能够够在维护维护 礼教伦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过去,一手指向 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兴的大一统统国家之 间间架起了桥桥梁.这这就是为为

12、什么儒学在当时时能够够成为为“显显学”, 以及虽虽然于变变革动荡动荡 的形势势下显显得迂阔难阔难 行,而到新社会秩序 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论 (1)阅读阅读 材料,并结结合所学知识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汉 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2)儒家思想从“变变革动荡动荡 ”形势势下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地 位的变变化说说明了什么?【典型例题 】(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 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只

13、有 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封建社会里 ,思想文化必须适应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才能取得较高 的社会地位。课堂总结经济残破黄老之学经济发展中央集权要求儒学自身发展新 儒 学 思 想内 容地 位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官方正统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 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 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 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 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汉初 经济残破休养生息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武帝时 国力渐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促经济发展不甘无为 淘汰黄老适应并促进利集权、制地方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 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 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期政

14、治、经济的反映。汉武帝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 结论:结论: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当某种思想文化适应社 会环境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 )时时,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便容易被统治者所接受 ,也就,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 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治乃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 展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时时代主要思想地位原因春秋战战国仁、礼、为为政以 德;仁政、民贵贵 君轻轻受冷落/ 不被重视视不符合统统治者 和时时代的需求秦朝受压压制秦崇尚法家, 实实行暴政。西汉汉天人感应应、君权权 神授成正统统、主流/ 享独尊适应应了时时代的

15、 要求魏晋隋唐?宋明?西汉初期,统治者接受秦亡教训,以黄老思想为 指导,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随 着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实现思想上 的统一成为迫切的要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 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 形态。结合汉以前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映。映。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种思想当某种思想 文化适应社会环境文化适应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包括经济、政治环境)时时,便容,便容 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易被统治者所接受,也就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能够有力的推动经济政治乃 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至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