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防治(非植保专业)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56874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7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与防治(非植保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环境与防治(非植保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环境与防治(非植保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环境与防治(非植保专业)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环境与防治(非植保专业)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与防治(非植保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与防治(非植保专业)(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影响昆虫的主要生态因子有:气候(温 度、湿度、降水、光、风等)、生物(食物 、天敌及其它)、土壤(土壤温度、土壤湿 度、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化学特性)等。第一节 气候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一、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1.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昆虫是变温动物,自身保持和调节体温的能力不强,昆虫的体 温基本决定于周围环境的温度,因此,再气象因子中,温度对昆 虫的作用最强。每一种昆虫都其适合生长发育的范围,这个温区叫适温区,一 般为840 0C左右。适温区的下限叫发育起点温度(8-15),上 限叫临界高温(35450C)。适温区的上下限以外都不发育或会致 死。在适温区内,有一段

2、温度区域对昆虫种的生存和繁殖最有利 ,这个温度范围叫最适温区。一般在最适温区内,发育速度和 外界温度成正比,温度与发育速度的关系近似呈一直线,发育 历期与温度成反比,其关系为一曲线。 2.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一个虫期或一个虫态)需要一定热量 的积累,发育所经历的时间与该时间内有效温度的乘积为一常 数。这一则叫有效积温法则。可用公式表述为:K = N(T-C) C发育起点温度, T该 阶段平均温度 , N 发育历期,T-C为发育有效温度。生物在发育期内要求摄取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单位常为 “日度”。3.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如只有2个温度处理, K=N1(T1-C)K=N2(

3、T2-C)则: C= (T1 N1-T2 N2)/ N1- N2K=T2 -(T1 N1-T2 N2)/ N1- N2 N2如设n个温度处理,测出相应的发育历期,就可计算出 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4.有效积温的应用(1)推测一种昆虫的地理分布界限和在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N= K1/K K1 :某地全年对该昆虫 的有效积温如果N1,若该昆虫是1年发生多代的昆虫,则可推测该昆虫不能在该地分布。(2)预测和控制昆虫的发育期 N= K/(T-C) 例:已知粘虫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1 0C,有效积温常数为45.3日度,可预测卵后的平均气温为20 0C,则可计算其幼虫的孵化期 N= K/(T-

4、C) =45.3 / (2013.1)6.56(天)。例;正在繁殖松毛虫,要求20天后放蜂,已知其发育起点为 10.34 0C,有效积温为161.36日度,则可计算培养温度T= K/N +C 18.408 (0C)即将温度控制在 18.4 0C,即可在20天后获得成蜂。有效积温在应用上的局限性(1)正比的前提下推导的,实际上只有在最适温区内温度与发 育速度才成正比。(2)有效发育起点温度本身是一个计算值,与实际有偏差。(3)有效积温的测定是在室内恒温下进行,而实际上昆虫在 自然界中是处于变温中发育的。(4)生理上有滞育或高温下有休眠的昆虫在其期间有效积温 是不适用的。二、湿度、降水对昆虫的作用

5、(一)昆虫获得水分的方式1、 从食物中获得2 、直接饮水3 、体壁渗透水4、 利用代谢水(二)昆虫水分散失途径及对失水的控制1、 消化、排泄失水 马氏管和直肠回收水分2、 呼吸系统失水 关闭气门3、 体壁失水 蜡层(三)湿度对昆虫的影响1、湿度影响昆虫存活率2、湿度影响发育速度3、湿度对昆虫繁殖的影响4、湿度通过对食物的影响间接对昆虫发生影响(四)降水对昆虫的影响1、降水常成为昆虫机械致死的一个因素2、降水能影响害虫数量的消长3、降水影响昆虫的活动4、降雪对昆虫的影响5、降水是一些昆虫重要的生存生活条件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大地老虎卵在不同温湿度组合下的死亡率(南京农学院 1960)在不同的温

6、、湿度组合下,昆虫的发育历期、死亡率都 不同。相对湿度 温度5070902036.67013.52543.4602.53080.007.597.5四、光在昆虫活动中的意义(一)辐射热昆虫可从光的辐射热中吸取热能。(二)光的强度光的强度主要影响昆虫的昼夜节律、飞翔活动、交配产 卵、起飞迁出、取食和栖息等。(三)光的波长红外光和紫外光属于人眼的不可见光, 昆虫的视觉光区与 人眼的视觉光区不完全相同,不同种类昆虫的视觉光区也有差 异。例如蜜蜂的视觉光区为650-297nm。人眼可见的红光对蜜蜂 来说适不可见光,二人眼不可见光的紫外光部分属于蜜蜂的可 见光。昆虫的趋光性对光的波长有一定的选择性。例如三

7、化螟对 330-400nm的趋性最强,因而利用黑光灯(波长365-400)诱集 效果较好。 (四)光周期光周期的年变化对许多昆虫的反应都非常明显。例如 ,很多蚜虫在短日照时才产生两性个体,并已证明秋季 短日照的到来是产生两性蚜的条件。又如,光周期对许 多昆虫冬期滞育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高纬度地带 的许多昆虫,光周期的变化称为滞育越冬前生理上的追 北和进入滞育的先兆,并且是部分昆虫解除滞育的生态 条件之一。五、风对昆虫的影响风不仅直接影响到昆虫迁移、传播,而且间接影响到 环境温、湿度,从而间接影响昆虫的体温。第二节 生物因子一、食物(一)食物对昆虫的影响一般,昆虫取食适宜的食物时,生长发育快

8、、 死亡率低、繁殖率高。同一种作物不同发育阶段对昆虫的影响也不同。食物的含水量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也有很大的 影响。3.植物的抗虫性(1)不选择性植物不具备昆虫产卵或刺激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 性状;食物具有拒避产卵或抗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 状;或者昆虫的发育期与食物的发育期不适应而不被取食为 害.(2)抗生性食物不能全面满足昆虫营养上的需求,或含有对昆虫有 毒的物质.或缺少一些对昆虫特殊需要的物质,因而昆虫取食 后发育不良,寿命缩短,生殖力减弱,甚至死亡;或者由于昆虫 的取食刺激而受伤部位产生化学变化或组织上的变化而抗拒 昆虫继续取食.(3)耐害性有些植物在被害虫为害后具有很强的增殖

9、和恢复能力, 能显著减轻被害的损失.(二)昆虫对植物的选择性和植物对害虫的抗性1.昆虫对植物的选择(1)产卵选择(2)取食的选择(3)营养的选择(4)特殊物质的选择2.昆虫选择取食的植物的原则(1)对产卵和觅食有招引作用(2)对取食有助长作用(3)充分满足昆虫营养的需要(4)充分满足昆虫的特殊需要二、天敌 (一)病原微生物1.病毒(1)核多角体病毒 (2)颗粒体病毒 (3)质多角体病 毒 (4)多形体病毒 (5)无包涵体病毒 2.立克次体3.细菌4.真菌5.原生动物6.线虫三种昆虫病的主要区别病类 病状 病症 例证真菌病 虫尸僵硬 肉眼可见病原的营 白僵菌养体和子实体 绿僵菌细菌 虫尸软化 在

10、光学显微镜下 苏云金杆菌体液浑浊恶臭. 能见大量菌体病毒 虫尸软化,体液 在电子显微镜下清泽,无臭. 才能见到病原体.(二)天敌昆虫1.捕食性天敌昆虫澳洲瓢虫 Rodolia cardinalis 2.寄生性天敌昆虫( 三)其它捕食性天敌1.蜘蛛2.蟾蜍和蛙3.蜥蜴4.鸟类5.兽类第四节 土壤因子一、土壤气候(一)土壤温度土温对昆虫生理上的作用与气温的作用基本上一样。土中生活的昆虫在极端温度下,往往随着土中适温层 的变动而改变栖息及活动的深度。如金针虫和蛴螬。(二)土壤湿度土中生活的昆虫和虫期总是要求高湿度的。土壤含水量与昆虫也有密切的关系。在土中许多昆虫 卵的发育要求吸收水分,如蝗卵和金龟子

11、的卵如果不能 吸水,就不能完成发育。二、土壤的理化性状许多土中生活的昆虫都是在土中空隙间穿行,具有 团粒结构和土中空隙较大而且质地疏松的土壤,常比 较适合昆虫的活动。如蝼蛄常在沙质土或沙质壤土中 活动。土壤酸碱度对昆虫也有影响,如一些叩头甲的幼虫 适于生活在酸性土壤,而另一些却适于中性或微碱性 的土壤中。三、土壤生物土壤生物中的一些种类对昆虫种群数量诱密切的关 系,如线虫、放线菌等。第六章 害虫防治原理 第一节 虫害发生的原因和虫灾防治途径一、虫害发生的原因1.虫源2.适宜害虫生存和种群发生的环境因素二、虫灾防治途径1.阻断跟随链防止入侵(植物检疫、阻隔法、驱避剂)2.生态控制(农业防治法、物

12、理机械防治法、生物技术等方法)第二节第二节 害虫虫情调查方法害虫虫情调查方法1、昆虫的田间分布型随机分布核心分布嵌纹分布2、田间调查取样方法五点式取样(适于随机分布型和果树)对角线取样法(适于随机分布型) 棋盘式取样法(适于核心分布型)平行线式取样法(适于成行种植的作物及核心分布型)Z字形取样法(适于嵌纹分布)随机分布 :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呈较为均匀的分 布。如三化螟卵块的分布。核心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呈多个具核心的 小集团,但核心或小集团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如虫口密 度小时的三化螟幼虫的分布。嵌纹分布(负二项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疏密相间,由多个具不同

13、密度的不规则的块或 带混合而成 ,多个核心相互接触。如虫口密度大时的三化螟幼虫的分布 。.(随机分布型和果树)(随机分布型)(核心分布型)(嵌纹分布型)(成行的作物和核心分布 )第三节第三节 害虫防治的历史害虫防治的历史一、早期的害虫防治时期(农业生态系统的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对害虫的防治由来已久,早在4500年前苏美尔人就使用了硫化物防治昆虫和蜗类;我国自古就将虫害与旱涝并列为三大自然灾害,最早关于治虫问题的文字记载已有3000干多年的历史,有用烟草防治害虫的传统;1888年美国用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成功;这时期害虫防治主要特点是各种方法都在尝试,但是零散的、简单的,没有从理论上加以提高

14、。二、 有机化学农药时期(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 1940年前后以DDT的发明使用为标志开始了害虫防治的有机农药阶段,此后近30年主要依赖化学防治。DDT、六六六等杀虫剂的生产及应用,因其“广谱性、安全性、稳定性”,化学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内大面积和大量使用,成为主要的防治害虫方法,被称为“害虫防治的第一次革命”.纯依赖化学防治盛行一时,但人们很快发现单一化学防治策略并未产生所预料的结果,反而带来了许多新的更为严重的问题,如农药残留、害虫产生抗药性、害虫更加猖撅、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及对非目标野生动物和人类的毒害等。重新回到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策略显然是无奈而必然的选择。三、害虫综合治

15、理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害虫防治才逐渐进入综合治理 阶段。196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及生物防治国际组织(IOBC)联 合召开一次会议,正式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C), 1972年在美国召开一次环境质量保护会议(CEQ)决定把IPC 改为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是 指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相 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 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以下,以获 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它害虫防治的一种策略 思想。 包含3个基本观点: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