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47289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与差异性考题再现(2014年福建文综,34题)如图示意1972 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 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 :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 势不变,将导致( )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AC技巧点拨 1、注意审题审图,审题要注意题 干中的关键词,如图中的不同年份代 表的图例。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 是“面积变化趋势不变”。 2、考查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2014

2、年大纲全国卷,45题)下图中K岛于1983年 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 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 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回答(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 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AC技巧知识点拨 (1)根据经纬度及相关地理事物 进行判读。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2)根据题干找到材料,找图中 信息。 (3)本组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 性。高考考什么 怎么考以区域图、

3、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照片、 遥感信息图等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各形成因子的关系、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 、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现象。在能力上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应用相关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体系构建地理环境 整体性与 差异性整 体 性 表 现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 分异规律垂直地带分 异规律组成要素:差 异 性 表 现各要素相互 联系制约某要素变化 影响全局某要素变化 影响其它区考点剖析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图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填出5大要素。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

4、标志的是_。答案: (1)气候 地貌 水文 土壤 植被 (2)整体性 生物(植被)地理环境整体性综合分析1、组成要素2、形成基础3、地理环境整体性综合分析具体表现1统一的演化过程(以我国西北为例)具体表现2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全球变暖为例)练一练1、(2014全国课标课标 卷)下图图示意科隆 群岛岛(加拉帕戈斯群岛岛)的地理位置。读图读图 ,完成 (1)(2)题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 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B(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 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

5、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C技巧点拨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四大应用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 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 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 ,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 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 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 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 整呈现因果关系。(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此类 问题主要反映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时带来的主 要影响,分

6、析时主要抓住人类活动主要改变的 环境要素,从其与其他要素的因果联系入手, 分析改变造成的影响。如人类大规模的破坏黄 土高原的地表植被,必然会导致地表千沟万壑 的地貌形态的出现,同时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旱涝灾害频发等。(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 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 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 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 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 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的西北地区的 气候干旱加剧。(2015东东北联联考)“湿地”,包括各种咸 水淡水沼泽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 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滩涂、 河边边洼地或漫滩滩、

7、湿草原等。湿地被誉 为为“地球之肾肾”,具有调调蓄径流等多种基 本生态态效益。结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 问题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 图。(1)简简析东东北地区大面积积沼泽泽地的形成条件(6分 ) (2)运用自然地理环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 原沼泽泽地面积变积变 化对该对该 区自然环环境的影响。(8分 )答案: (1)地势势低平,排水不畅畅;纬纬 度较较高,气温低,蒸发发弱;夏季降水多; 河网较较密,径流丰富;土质质黏重、有冻冻土 层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自然环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 制约约的。湿地生态态功能下降,生态环态环 境

8、恶恶化;淡水资资源减少;气候趋趋于干燥;旱 涝涝灾害增加;水质变质变 差;生物多样样性减少 。知识点拨: 第(1)题,大面积沼泽地一 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 的共同特点。东北地区纬度高,沼泽地形成 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 地表水下渗。 第(2)题,整体性原理:自然地理环境由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 ,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成一个整体。 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 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 境要素影响明显。考点剖析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基础夯实 1在图中填出陆地自然带名称。答案: 2在表中填出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练一练

9、(2013高考题山东卷)图2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 性分布,读图回答1、图中为A、草原 B、荒漠 C 、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 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发生 变化,其主导因素是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AD知识点拨 1、从图中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来看,从到 再到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受 降水逐渐减少的影响,形成了从森林到草原再到荒 漠的景观特征,故为草原。本题考查差异性从 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考查中国植被东 西向地带性分布,主要考查考生读图能力、调动和 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读图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 越往北越窄,主要原因是越往

10、北夏季风向西影响范 围越小,降水减少,影响的区域范围变小造成的, 所以影响我国东部森林植被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 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季风,故答案选D。本题考 查影响植被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 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5天津文综综)读图读图 ,回答下题题。结合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 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D矿产的分布特点C知识技巧点拨 图中显示了澳大利亚地形、气候、河流和 矿产等地理要素。地带性规律只有三种,即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域

11、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水系的分布主要受地形、降水等因素的 影响,矿产的分布主要受地质因素的制约, 而地形、地质等因素均属非地带性因素。热 带荒漠的分布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主要 受降水影响,降水属于地带性因素。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 海拔,按照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 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 ,如果一致就是地域分异规律;如果不一致 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如40S50S安第斯 山的东侧却分布着温带荒漠带,因而为非地 带性。考点三 山地垂直自然 带与雪线、雪圈(2015江苏苏地理)林线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 林分布上限。下图

12、为图为 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监测 数据以及气象资资料模拟拟的林线线高度分布示意 图图。读图读图 回答(1)(2)题题。(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 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 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D(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 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C解析: 第(1)题,甲地林线较高,主要是水 热条件好。喜马拉雅山东端为南北走向的雅鲁 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容易深入,使该地水

13、热 条件好。第(2)题,乙地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 ,纬度高,气温低,生长的是耐寒的树种,故 气温低对该地森林影响不大,而河谷和平地冻 土发育,排水不畅,不利于森林生长,排除A, 选C;该地为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且春季 有积雪融水,所以降水也不是主要原因,再加 上由图中无法确定河谷和平地是否位于背风坡 ,故排除B、D。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 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 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 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 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

14、”变化,因 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 ,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知识点拨(3)山地垂直带带是在水平地带带的基础础上发发展起 来的,山麓自然带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带一致;同一 自然带带,随纬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中自然带带基本沿等高线线分布,同一自 然带带内水热热状况相似。 (5)山体所在纬纬度越低越复杂杂,纬纬度越高越简简 单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杂,海拔越低越简单简单 ;山 顶顶与山麓之间间相对对高度越大越复杂杂,相对对高度越 小越简单简单 。 (6)山地中的雪线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 背风风坡雪线线高,阴坡、迎风风坡雪线线低。(由降水

15、量决定雪线线的分布高程)雪线是永久积雪的下限。永久积雪是一个 雪圈。雪圈之上、之下都是高寒荒漠。雪线就是山上降水量与蒸发量相等的地方 ,所以其高度取决于水分。地球上山地雪线的分布高程,从副热带向 南北两侧递减。判读垂直带谱一看基带、二看腰带、三看 顶带。1判定南北半球: 南坡同类类自然带带高于北坡,则该则该 山地一般位于 北半球。如上图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热量带带: 山麓的自然带带(基带带)反映山地所处处的热热量带带。 上图图山地基带为热带带为热带 雨林带带,说说明位于热带热带 雨林 气候区。 3判读纬读纬 度高低: 通常山地带谱带谱 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纬度位置越 低。如上图图山地位于低纬纬度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图示的应用4判断迎风风坡: 迎风风坡降水较为较为 丰富,自然带带的数量较较多, 雪线线的海拔较较低。如上图图中南坡的积积雪冰川带带分 布的海拔较较低,说说明降水较较多,为为迎风风坡。(2013厦门上学期质检)下图示意我国某山 植被分布状况,近年来该区域牧民人口日增, 所产羊毛质量甚佳,颇受市场欢迎。读图完成1.该山位于A东南地区 B西南地区C西北地区 D东北地区2 近年来,该区域森林分布的上 限下移、下限上移。造成该现象的原 因最主要是A气候变暖 B开发矿产C栽培花卉 D扩展牧地考点三 山地垂直自然带与雪线、雪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