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47088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87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明解读(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 明解读一命题指导思想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全 面、准确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 所达到水平的重要测量评价手段。考试结果既 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 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中考历史命题必须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 发展性的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 念,全面、准确反映初中毕业生在历史学习方 面所达到的水平。应通过中考引导教师教学理 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促进学生主动地 、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 新意识和人文素养;为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 、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提供重要的评判 依据。二、命题要求

2、 (1)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确定考查内容与 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 历史课程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要求,是历 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内容 标准”规定的六个历史学习板块均属于考 查范围,应按照“内容标准”确定考试内容 及其重点和要求。 (2)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历史试题的 功能。 中考历史可采用不同类型的试题 ,试题的分类和运用要以发挥其功 能为前提。注意题型结构的合理配 置,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 题型,适当注意试题的开放性与探 究性。 (3)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查。 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 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

3、过程以及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收 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 效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用历史的、 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和学生的 历史意识;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 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和社 会。 历史试题的编制既要以历史问题为 出发点,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 现实的社会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充分发挥历史教 育的社会功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 、健康发展。 (5)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编制的试卷要结构合理、题量适中 、题意明确、语言准确、难易适当、 目标有效,能够真实

4、反映出学生的历 史学业水平,体现科学性和目标性原 则,避免考试中的“繁、难、偏、旧” 现象。 1考试范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四川教育出版社)七至九年级共六册书。 (教科书均以2010届毕业生所使用的教材 为准)。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 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 基本线索。考查要注意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结 合,既要照顾全面,也要突出重点。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 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 历史信息的能力,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 能力,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 及在独立思考

5、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 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 过程和学习方法。 2、能级要求 根据考试的性质、历史学科的特点, 布鲁姆关于能力的分类,中考历史把 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识 记、理解、运用。 识记:包括“知道”和“了解”两个层面。“知道”系 指在文字或某种具象意义上掌握所学的知识。能 在与所学内容的情境、文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通过适当的再认、回忆完成任务或确认真假、判 断是非、辨别对错;“了解”系指在某些重要的或 特定的抽象意义上掌握所学的知识。能在比较大 的时空或逻辑框架下或深入的问题中,定位所学 的知识,并于其他相关的知识产生有一定意义的 联系。 2.

6、“天上神仙府,地上宰相家”,说的是古代宰相地位的 显贵。宰相制度在我国废除开始于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康熙帝 D.清雍正帝 3. 1839年(道光十九年),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给首相发 出密件,建议向清廷发出通牒,要求:割让一个岛屿给 英王陛下。通过鸦片战争英国实现了这一目的。这个“岛 屿”是 A.台湾 B.澎湖列岛 C.香港岛 D.澳门岛 5.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 国贼”的口号,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 A.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B.北洋军阀 的黑暗统治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巴黎和会 中国外交的失败“理解”:系指在概念或某种抽象意义上掌 握所学的知识。

7、能在与所学内容的情景大 致相同,但表述方式或文字不同的情况下 通过一定的思考完成任务。通常表现为能 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该内容,或对所学 的内容作出合乎一般逻辑的推理。 6.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 推出来的。这说明了 A.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 证 B.粮食供应是战争能否胜利的关键因素 C.淮海战役主要是一场后勤补给战争 D.战略战术正确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10.“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 发生的最主要变化是 A.社会制度 B.主权归属 C.经济制 度 D.社会生活“运用”:系指在概念联系或认知策略 上掌握所学的知识。能运用该知识或 与其他所学的知识一起,在同所

8、学的 情景及其复杂程度不同,但难度大致 相当的情况下完成一定的新任务。 4.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 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 列款项用于履行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元 15.右侧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 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联合起来,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三、考试形式及结构 1题型及比例:单项选择题约50%,在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 最符合题意

9、的。非选择题约50% ,要求根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单项选 择题15题,每题2分,计30分;非选择题 34题,计29分;卷面分1分。2.中外历史考查比例: 中国历史:60%(36分),其中中国古代 史占15%(9分),中国近现代史占45% (27分)。 世界历史:40%(24分),其中世界古代 史占5%(3分),世界近现代史占35%( 21分)。选择题预统计 内 容中国古 代史中国近 代史中国 现代 史世界 古代 史世界近 代史世界 现代 史题量2 4 3 1 3 2分值 4 8 6 2 6 4所占 比重 %13 27 20 7 20 13中国史占60%世界史占40 %非选择题:题量

10、为4题,中国古代史1题5分 ,中国近代史1题,世界史1题,中外史综 合1题,每题分值约为8分左右。 一点想法:(1)题量适中,为改卷方便着 想。 (2)每题分值不大,一为排版方便,二为 美观,三为分组改卷的方便。 (3)综合性要强,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现 代史综合,世界近现史综合,中外史综合 。 3试题难度: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 比例为6:3:1。难度系数约为0.60.65 。 08年中考大市平均约34分,难度值为0.57 ,09年中考大市平均41.7分,难度值为 0.69。 今年的中考历史难度应有所调整,估计 难度应略低于08年,而相对于09年难度应 有较大提高。四、典型题示例及样卷1.6月

11、26日为“国际禁毒日”。160多年前, 一位民族英雄在广州虎门用行动表达了中 国人民禁烟的决心。这位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邓世 昌 【解析】这是07年徐州中考题,试题注重 情景创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虎门硝烟 和林则徐是教材现成的知识,主要考查学 生的知识再认能力,属于识记层次。 2.下面是一首反映中华民族抗日的音乐作品(局部)。她 那振奋人心的旋律,在当时是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而 今仍激励着华夏子孙自强不息。这部作品的名称是A毕业歌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 合唱 D大路歌 【解析】这是07年徐州中考题,该题注意到了历史与艺 术学科的联系,体现了综合意识,其中所包含的对学生

12、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该 题借助一段歌词创设情景,考查学生对义勇军进行曲 的再认能力。能力要求属于识记。 3.20世纪中后期,有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曾就一件大 事发表感慨,“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结合右图 ,这个“转折点”是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C.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D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乔冠华开怀大笑 【解析】这是07年徐州中考题,该题采取图文结合的设 问方式,考查学生对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再认 能力。能力要求属于识记。 4.1860年美国大选揭晓后,南方11州先后退出联 邦,宣布成立“美利

13、坚诸州同盟”,并制订新的宪法,选 举总统,确定首都,这些举措意味着 A.美国内战爆发 B.蓄奴州数量 增加 C.南方诸州与英国结盟 D.公开分裂国 家 【解析】这是07年徐州九年级期末试题,试题主要考查 学生对选项中提到的美国“南方11州先后退出联邦,宣 布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并制订新的宪法,选举总统 ,确定首都”的实质的理解能力。选项中材料提到的每 一点几乎都从实质上反映了南方公开分裂国家。正确答 案为D。考查能力属于理解。 5.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 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

14、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解析】这道题中提到的“牛奶面包涨价”、“买彩票中 奖”、“亲如兄弟”,都是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较为密切 的话语,它能够触发学生的联想。而学生要成功解题仅 借助于自己的感性经验是不够的,还需与所学的历史知 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影响 等)相结合。从而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 能力。正确答案为B。 6.变化急剧而深刻的春秋战国时期 ,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当中 影响最大的是孔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创立的学派被称为 什么学派?孔子思想的核心 是什么? (2)古时候儿童入学堂都要 先

15、拜孔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吗?孔子对教育有哪些贡献? (3)右图内容说的是东汉时 童子魏照每天为老师郭泰洒扫 庭除(打扫庭院)。对魏照的 做法你怎么看?【解析】该题选自07年徐州市七年级期末试题 。该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较为全面。第1问考查 学生的识记能力,第2问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能 力,第3问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并 隐含着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参考答案】(1)儒家。 “仁”。(2)孔子是 古代伟大的教育家,被奉为圣人和先师,教师 的楷模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创办私学, 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诗书和 春秋等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 中,善于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等。肯定: 做得好,尊师重教的优良品德值得发扬。否定 :师生不平等,封建糟粕不值得提倡。(答肯 定、否定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