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精心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46947 上传时间:2018-07-1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精心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孔雀东南飞》精心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孔雀东南飞》精心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孔雀东南飞》精心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孔雀东南飞》精心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精心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精心设计(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孔雀东南飞 飞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时候 秋声格外让人悲 天若不尽人意 我愿生死相随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 情深的时候 哪种离别不伤悲 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 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 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 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 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 五言为主,

2、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 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 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 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 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两汉 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 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 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 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 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 言绝句。

3、由于五言诗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 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 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 古”了五 言 诗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 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 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 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 公姥 伶俜 腰襦 葳蕤 聘礼拊掌 否泰 赍钱 踯躅 冥冥奄奄 仕宦 磐石 摧藏 mpngrwirupnpnfpjzh zhmngzngynhun课文内容结构孔雀东南飞(1) ( 起兴)兰芝请遣 (2) (开端)夫妻誓别 (3-12) (发展)

4、兰芝抗婚 (13-19) (进一步发展)双双殉情 (20-31) (高潮)告诫后人 (32) (尾声)1 托物起兴,以物喻人; 2 兰芝自诉,妻贤母恶3-6 仲卿求情,贤夫孝子 7-10 决心自遣,自珍自爱11-12 夫妇明誓,情深意重13 兰芝见母,得母同情14-18 兰芝拒婚,忠于爱情; 19-23. 阿兄逼嫁,见利忘义; 24-27. 生人死别,两情不渝; 28-29. 仲卿别母,忠孝难全; 30-31 两人殉情,生死相约;32. 化鸟双飞,美好向往。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 去?为什么? 2.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 情节的发展有

5、什么关系? 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这种铺陈的 手法?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 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4.怎样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5.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6.如何理解刘、焦之死?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这一句兼用了“比”和“兴”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 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 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 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 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 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2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 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

6、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 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 ,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其他铺陈手法的文字 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 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 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 ,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 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 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 有力的铺垫。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 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 的发展有何关系? 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 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 二

7、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 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 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 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 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4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 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 和忠贞。 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 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8、” 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 相负!” 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 向黄泉!” 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 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 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 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 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

9、等清规戒律 。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 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 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 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 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 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终老不复取箱帘六七十谓言无誓违府吏见丁宁恐此事非奇摧藏马悲哀蒲苇纫如丝通“娶”。通“奁”。似应作“愆”,愆违,过失。也写做“叮咛”,嘱咐。似应为“宜”,合适。同“脏”,脏腑。通“韧”,柔软而结实。通 假

10、 字比较:诗经 离骚 孔雀东南飞 1语言形式 四言 杂言 五言 2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现实、浪漫 3表达方式 抒情诗 抒情诗 叙事诗 4思想内容 爱国 反封建终老不复取箱帘六七十摧藏马悲哀蒲苇纫如丝合葬华山傍通“娶”,娶妻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同“脏”,脏腑通“韧”,柔软而结实通“旁”,旁边“相”相见常日稀 誓天不相负 好自相扶将 嬉戏莫相忘 儿已薄禄相 叶叶相交通副词,互相、相互 代词,你,指刘兰芝 她,指婆婆 我,指刘兰芝 相貌 相互“为”为仲卿母所遣 十七为君妇 为诗云尔 非为织作迟 阿母为汝求 始尔未为久 慎勿为妇死介词,表被动 动词,做、成为、作为 动词,作、写 介词,由

11、于、因为 介词,替、给 动词,算、算作 介词,为了 何乃太区区 感君区区怀本文出现的另外几组多义词: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阿母谢媒人(辞别) (告诫、告诉) (谢绝、拒绝)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君书(适合、依照) (刚才)(愚拙、凡庸)(情意真挚)(出嫁)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偏义复词:(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的意义,叫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我有亲父兄逼迫兼弟兄其日牛马嘶共事二三年汝岂得自由可怜体无比槌床便大怒再拜还入户 自可断来信 渠会永无缘 处分适兄意 供养卒大恩 共事二三年古义可爱自作主张坐具一起生活怜悯不受限制和约束睡觉的器具一同工作今义古今异义两次事情或行为重

12、复,继续 使者,指媒人相信,信任;信件 他指人工开凿的水道处理违反法律或犯错误的人按 情节轻重处罚任侍奉公婆 一起生活特殊句式:为仲卿母所遣 誓天不相负 君既若见录 亦自缢于庭树 十三能织素 徘徊庭树下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解释加线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晚上7点到9点夜里9点到11点黄昏一更19-21人定二更21-23 夜半三更23-1 鸡鸣鸡鸣四更1-3 平旦五更3-5古代计时法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理解下列互文句女主人公的个性品质 请找出几个重要情 节中刘兰

13、芝的表现 面对遣返面对离别面对逼婚面对死亡 自尊、不卑不亢 坚贞、忠于爱情 冷静、外柔内刚 刚烈、果断坚决焦仲卿:焦母:刘兄:刘母:忠于爱情 敢于为爱情牺牲蛮横无理蛮横无理 独断专行独断专行见利忘义见利忘义 趋炎附势趋炎附势 性情粗暴性情粗暴 冷酷无情冷酷无情 对女儿体贴理解又爱莫能助 对儿子迁就妥协又无奈1、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 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刘兰芝另立门户? 3、刘兰芝被休以后又有那么好的再婚条件,她为什么 不加以考虑,开始新的生活,却选择了死亡?4、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这样写

14、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如果你是 作者,你打算以什么为结尾?补充说明: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礼记 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遵循“七去三不去”的原则的 “七去”是休妻的七个具体条件, “三不去” “是对“七去”的限制。 “ 三不去”是指有所取无所归、与夫守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 义也,人之行也。” “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 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老师的看法是:焦仲卿、刘兰芝的死 ,从

15、表面上看,是以个体的形式,为反抗双 方的专制家长对他们的婚姻爱情的摧残做出 的最强烈的反抗,是为了维护他们的爱情做 出的最不屈的坚持,是发生在两个家庭中的 悲剧。但从故事发生的时代看,他们的死, 既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毁灭人们幸福 生活的封建礼教、封建专制制度的反抗,也 表达了人类植根于人性深处的、对生命自由 的追求和对生命尊严的维护。寻找相似的命运,思考本诗阅读的现实意义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 w陆游与唐婉结婚后,“伉俪相得”,“琴 瑟甚和”,是一对情意相投的恩爱夫 妻。不料唐婉的才华横溢及她与陆游 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 子无才便是德),逼迫陆游休弃唐婉 。在陆游的百般劝说、哀求而无效的 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