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本科政经基本经济制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17979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00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本科政经基本经济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本科政经基本经济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本科政经基本经济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本科政经基本经济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本科政经基本经济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本科政经基本经济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本科政经基本经济制度)(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 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参考教材 逄锦聚等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年 于革非等主编:新编政治经济学(社会主 义部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朱方明主编:政治经济学(下册),四川 大学出版社2001年 邹东涛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人民 出版社2004年第一篇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 体制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从经济社会的性质上看,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从社会主义的发育程度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不 成熟、不完善,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的基本经济特征 生产力发展总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呈 “二元结构”# 特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 度 尚待完善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产生一、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理论的概述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产生、发展的特点 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历史理论的区别:对待商品经济的不同态度 二、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1、共产主义一阶段理论(19世纪40年代-70年代中期) 2、两阶段理论(19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两阶段理论 苏联时期社会主义

3、历史阶段思想 军事共产主义时期,19181920年 “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到20年代中期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形成、成熟时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 初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时期,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消亡,90年代初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初级阶段理论产生、发展的背景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形成,1956年 市场取向的改革的起步,1978年 初级阶段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初级阶段概念的提出,80年代初 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党的十三大(1987) 初级阶段理论的完善,党的十五大(1997)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 一、对传统的历史分期“五分法”的反思

4、“五分法”由来 圣西门提出 马克思用以描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苏联时期的教条化 “五分法”的缺陷 这种历史理论模式是根据西欧历史做出的概括,只能反 映了100多年以前欧洲学者对西欧历史发展的认识水平 ,并不完全适用其他国家民族情况 这种历史分期理论产生于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前,其对 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的描述只是一种预测,不可能完全反 映社会主义的现实情况 二、马克思的历史分期“三分法” 历史分期标准:按照个人自由、独立状况将人类社 会分为3大阶段 三大阶段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社会:个人依附于社会组织,越是追述历史,个 人就越不独立 商品经济社会:个人逐步从对社会组织的人身依附关系中 解

5、放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社会主体;但人却成为物的奴 隶,财富从为人服务的手段变成目的,个人仍未完全获得 解放 产品经济社会:人类才能摆脱对物的依附关系,真正做到 自由独立的发展 自然经济社会与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 自然经济社会经历两个阶段 纯粹的自然经济社会:原始共产主义是典型形式 半自然经济社会:自给自足经济占统治地位,但已有商 品经济活动 商品经济社会的两个阶段 简单商品经济社会:半自然经济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 商品经济社会,是从商品经济角度对半自然经济社会的 概括 发达商品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的普及使市场成为资源配 置的基础形式,即市场经济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半自然经济纯粹自然经济 急剧转变时

6、期 发达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经济社会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过程 缓慢转变时期:有文字历史以来到1516世纪 急剧变革时期 :1516世纪到工业革命 经济结构变迁 农业商业化 作坊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转变 商业资本主义的产生 社会结构变迁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罗马法复兴 市民革命等 结果: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市场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文化意识 形态基础三、社会主义及其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 按照两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更高的历 史阶段,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从三阶段理论出发,按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理论,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就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两阶段理论与三阶段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商品经济的态

7、度 马克思:“卡夫丁峡谷” 列宁:“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毛泽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意义在于: 商品经济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没有经历商品 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社会主义必须补商品经济没有充分发展的课 走一条市场化和工业化同时并举的发展道路,用市场化推进工业化, 用工业化促进市场化 与发达国家的近现代化道路的差别在于,西方国家通过资本主义方式 完成这一进程,而我国采取社会主义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二元结构 二元结构的经济含义: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同时 并存的经济结构 二元结构的社会含义:与二元经济结构相应,社会结构也 存在先进与落后

8、、发达与不发达状况并存的现象 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这标志着经济发展已经开始摆脱了传统社会的束 缚,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前 景 另一方面,这又意味着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巨大变迁, 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 二元结构时期的根本任务:发展中国家能否抓住发展机遇 ,并妥善处理因高速发展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是落后国 家能否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关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发 展前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历史阶段; 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 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

9、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 历史阶段; 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 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 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 阶段; 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 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

10、设精神文明的 历史阶段; 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财产所 有制第一节 财产所有制及其所有制结构 一、财产所有制的含义 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通过对经济资 源排他性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行为而获得收益的权利 所有制的经济含义和法律含义 所有制权能的分解 二、财产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指一个社会中多种财产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关 系 所有制结构的性质与数量关系:前者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一定所 有制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后者指各种所有制形式之间的数量比例 关系 研究所有制结构的意义:

11、 确定一个社会经济的基本性质,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性质是由其 占主体地位或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 为合理配置所有制结构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并通过调整所有制 结构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 结构 1、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决定 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决定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和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必须坚持多种所 有制共同发展 2、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构成 # 3、公有制主体地位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和集体经济在资产总量 上占优势,不过这是对全国而言,有些地区和有些部门可以有 所

12、差别;公有经济不仅要有量上的优势,更要重视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重要 基础产业和特殊行业中,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要占优势。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要求提高国有经 济的素质和竞争力 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鼓励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开展竞争和合作,建立起能够促进我国社 会生产力发展,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一、国家所有制1、国有制的含义 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财产公有制形式。它由国家 代理全体公民行使支配权和收益权,也称全民所有制 我国的国家所有制通过没收外国资本和

13、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有经济自身发展三条途径形成 全民所有制财产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三部分 2、国有制的特征 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而不是在局部范围内实现公有。但在改革中,各 级地方政府实际上掌握了一部分国有资产的控制权和收益权,原来 “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体制有向“分级所有,分级管理”体制演变 的趋势 全体人民是全民财产的主人,每个公民享有支配和使用资产的平等 权利,但实际上人们在支配和使用全民财产的权利上存在差别 全体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国有资产的共同所有者,任何集团和个 人都不得瓜分全民资产,也不允许把所有权界定到集团和个人3、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体现在国有

14、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 导作用。这主要通过国家控制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行业 实现: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包括国防、造币、航空航天等工业 、新闻和广播电视业及农业中的某些特殊部门,由国有资 本独资经营。 自然垄断的行业。如大型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油田、天然气 、大型煤矿等的开发项目。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期 长,目前非国有经济没有能力投资,又不宜让外资控股, 国家要在这些行业居主导地位。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如大型基础设施以及其他具有 较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建设项目,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重 点防护林工程、重点公益事业等社会效益大、受益面广的 行业。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

15、企业。支柱产业有 机械、电子、石油、汽车、建筑和轻纺等工业。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1、集体所有制的含义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公有制形式 2、集体所有制的特征 集体所有制与国有制相同的特点 如生产资料或资产属于其成员共同所有 同一共同体内部成员权利平等 共同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个人而成为所有者 集体所有制与国有制不同的特点 公有制范围较小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只体现在同一集体内部,不同集体之间 人们的权利存在重大差异3、集体所有制的形式(1)农业生产中的集体所有制 其特点是在坚持土地、重要自然资源、水利设施等基本生 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 家庭承包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包干到 户”是其具体形式,即农户负责承包土地上的全部劳动和资 金投入,在完成事先约定的国家任务和集体提留后,全部 生产经营成果归农户所有 家庭承包经营制的集体所有制性质 农户没有买卖承包土地的权利,转让经营权受集体制定规则的约束 农户的自主权仅限于农业生产领域,土地的非农业使用受到限制 集体掌握土地承包的分配权和再分配权,农户承包土地有时间限制 集体还享有土地所有的收益权,即集体提留 集体还程度不同的承担一部分统一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