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201466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50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课件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夏”引发的思考? 辞海华夏条为:中国古称华夏。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上古时期,黄河流 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 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 “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传世文献中的夏文化1、“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国家的特征:“公天下”到“家天下”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文献一: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

2、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 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 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 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 ,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文献二: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 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 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 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 而讴歌启,曰:吾

3、君之子也。”孟子万章上文献三: 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 也。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也,其 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文献四: 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 之人。尚书甘誓左传召公六年记载,春秋时代的叔向 对子产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昏、墨、贼,杀。 左传夏书 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左传襄公六年 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1、主要文化遗存:玉村遗址、洛达庙遗址、二里头遗址2、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宫殿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早期青铜时代等3、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 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和新史料的发现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文献中的夏朝考古中的夏文化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公天下”到“家天下”禹启相继:文献记载的相互矛盾夏朝已进入国家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存目前发现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是否夏都尚存争议夏:尚在探索之中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 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 据学的重大革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