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复习1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87494 上传时间:2018-07-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复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文言复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文言复习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文言复习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文言复习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复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复习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逍遥游逍遥游论毅力论毅力主讲:刘剑宏一周强化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一、一周知识概述逍遥游,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 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 的气韵美。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 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 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 论毅力,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掌握文 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二、重点知识归纳与讲解逍

2、遥游1、文言知识积累(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词虽然,犹有未树也众人匹之(3)通假字北冥有鱼(冥:同“溟”)三餐而反(反:同“返”)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此小大之辩也(辩:同“辨”)而征一国(而:同“耐”)旬有五日而后反(有:同“又”;反:同“返”)御六气之辩(辩:同“变”)(4)词类活用彼于致福者(致:使动用法,使致,招致)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名词作动词,南行)(5)文言句式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省略句翱翔(于)蓬蒿之间。反问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

3、置)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翱翔蓬蒿之间(状语后置)2、把握主要内容逍遥游是“辞趣华深”的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更是先秦散文园地中的一 株奇葩。前人称庄子散文“纵横跌宕,奇气逼人”,是说他的散文雄伟恣肆,大起大落, 无所羁绊,同时又构思奇特,不落俗套。逍遥游旨在说明,人应当脱离一切物累, 以获取最大的自由。从思想内容来说,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但这篇文章却写得挥洒自 如、想像丰富,足以称为我国散文史上的名篇。逍遥游借用寓言说理,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 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

4、 就是“逍遥游”。第一部分: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待”,都 不是自由的。第一层:描述鲲鹏的形象。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第三层:说明蜩和鸠也有所待。第二部分: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一层: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第二层:引“汤之问棘”补充印证。第三部分: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3、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5、。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 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 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 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 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 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 哀。(2)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解“逍遥”之含义“

6、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 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a无限的思维 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 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b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 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 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唯一的尺度,如此 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析“逍遥”之层次。作为“

7、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 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是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 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不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 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它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 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 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胃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 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

8、之“游”。论毅力1、文言知识积累(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林”:会集。“莽然”:广大众多的样子。“不一” :种种不同。 “途”:途径、情况 。天下古今这许许多多或成功或失败的事情,其发展的道路,是如此的众多而不相同 啊。(2)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迭乘:交替的呈现。而顺境和逆境又经常相互间隔着交替呈现。(3)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焉:于是,这件事。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这 件事,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4)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徒:仅仅。艳羡:非常羡慕。是:代“他”

9、。殆:大概。旁观的人只是非常羡慕他 的成功,以为他大概是幸运儿,天老爷有宠于他。(5)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蹇(jin):原意是跛足,引申为艰难、困厄。又认为我的遭遇很艰难,所以我的成就比不上他。(6)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 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庸讵:哪。焉:语气词。怎么知道所谓的艰辛、幸运,都是他和我相同的,但那 种能不能够征服艰难、利用幸运的的态度,即是他成功、我失败所区别的地方。(7)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参伍:交相错杂。其间风潮的或顺或逆,常常交相错杂。(8)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10、篑,进,吾往 也。” 孔子说:“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没有堆成,如果停止,我就此停止了;又好 比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干,我就前进了。”(9)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也说:“要干事的人就像掘井,掘到再深而没有挖到泉水,那仍然是一口废井。 ”(10)成败之数,视此而已。数:规律。 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2、内容把握本文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写的。作者勉励处于逆境的同仁,不要因一 时受挫而灰心,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继续前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作者纵观古今,强调了毅力的重要 性,并告诫人们只要充分发

11、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克服 困难,就一定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结构如下:全文共二段。第 1 段:提出全文中点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第 2 段:论证论点。第一层:论述人生历程必有顺逆,事无大小必有阻力,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最 终获得成功。(1)人生历程都有逆顺,论证阻力是无法回避的。(2)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阻力、逆境的不同态度和结果,论证毅力的重要性。第二层:从“逆”,“顺”的转化进一步论毅力的作用。(1)从遇挫折而不退说起,辨证地阐明逆与顺的关系。(2)从如何对待“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之关键。(3)以“操舟”喻对待逆境,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

12、能达到胜利彼岸的。第三层:以孔孟言论作结,归纳全文的结论,“成败之数,视此而已“(与第一段 呼应)作者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文章起势突 兀,开门见山。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 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 可。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 有毅力不可。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下面

13、,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为了论证 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从而确立了中心论 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又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形象化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 “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容度其顺”,反之,是不可能达到 彼岸的。比喻论证中又有正反论证,手法多变,左右逢源。文章最后又采取援古证今的手法最纳出了全文的结论,并与篇首的论点相应和。 由这篇短文,我们已可窥见梁启超文笔之严谨、灵便和犀利了。4、问题探究(1)论毅力在论证上怎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文章论证自始至终运用了正反对举的论证方法,说理十分透彻。从

14、论点看,“有毅 力者成,反是者败”,其中隐含着两个方面:一“成”,一“败”。从论证看,首先,反复进行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的对比;然后,突出顺境与逆境 的对比;最后,引经据典,将“未成一篑”的造山者与“虽覆一篑”的填土者对比。总之,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论证了论点。(2)体会本文层递句的运用?本课文中有两处运用了层递,分别是:其一,面对逆境与阻力的五种人的不同态 度和结果, “志力薄弱之士”、“次弱者”、 “稍强者”、 “更稍强者”、 “至强之人”,一层 进一层,层层递进,将“有毅力者”与“反是者”的不同层次都提到了,涵盖全面,说明 周密;其次,操舟者,彼“得从容以容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

15、或二三日而返焉, 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三个层次的层递,将“反是者败”的道理说得明 明白白。(3)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比喻?文中的比喻句运用很灵活,如以“操舟”比喻“有毅力者”“得从容以容度其顺”, “反 是者” “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又援引孔子“为山”之喻,指出无毅力者功亏一篑,用孟子 “掘井”之喻,指出半途而废,事业无成。这些比喻都顺手拈来,生动活泼。(4)如何理解文中引用的孔子与孟子这两段话?孔子语见论语子罕。这是孔子劝人进修德业的话。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情, 总要靠自己能坚持。譬如筑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能完成,但我停止了,这是我自己 要停止;如果自己不停止,也就能完成。尚书中“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也是这 个意思。又譬如填土,虽只盖上一筐,也是前进了一步。只要自己不断加土,也总能 积少成多,最后达到成功。这是孔子劝人做事做学问要坚持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的意思。孟子的话见孟子尽心上。“九仞”是虚数,极言其深。“弃井”,废弃了的井。 这句也是劝人做事要坚持到底的意思。譬如掘井,虽然已经掘得很深,但还没有掘到 泉水,你便丢掉不干,等于是口废井。这段引孔孟的话,总结上文,再次说明做事贵 在坚持;而能否坚持,关键又在有否毅力。故说“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