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态势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8127329 上传时间:2018-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态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态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态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态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态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态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态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态势人地关系的演化及其态势以甘肃庆阳为例以甘肃庆阳为例张欢 (宁夏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摘摘 要:要: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采用近三年主要数据,研究庆阳人地关系演变及其态势,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庆阳在向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人地关系发生了极大的演变,原有和谐的人地关系逐渐被打破,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堪忧。进一步提出了优化调控人地关系的途径,力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键词:关键词:人地关系演化 庆阳 态势 优化调控研究区概况庆阳地处陕西、宁夏、甘肃的交界处,面积 27219 km2,辖西峰、庆城、合水、正宁、宁县、镇原、环县、华池七县一

2、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塬董志塬就位于该区境内。区内土地被切割成 26 条大型塬面和梁、峁、丘陵、沟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输入地之一。1.11.1 气候 庆阳属于由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气候区,降水量为471638mm,并且年降水量季节差异大,分配很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能占到全年降水量的 70%80%,但春季降水少,约占 20%左右,冬季几乎没有降水1。1.21.2 土壤 该区主要土壤为黑垆土和黄绵土,塬面为熟化黑垆土,黄绵土主要分布于塬边坡地,塬间沟壑和黄土丘陵低山上。这种土壤质地均细、疏松、抗冲击性和抗蚀性很弱,极易发生土壤侵蚀。1.31.3 水资

3、源 庆阳水资源总量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马莲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 4.47 亿 m3占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的259.3%,但由于受土壤、地质、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马莲河环县北部段水质极差,均为苦水,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这更加剧了庆阳市的水资源危机。加之水土流失,地表径流损失严重,雨水开发利用率很低,地下水开采也较困难。2 2 庆阳人地关系演变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

4、“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心研究课题。.庆阳人口增长现状庆阳市总人口 26万多人,人口密度为 97 人/平方公里。回顾全市人口发展历程,建国以来,人口发展经历了三次生育高峰,目前正处在第四次生育高峰。1949 年全市总人口为 90.78 万人,发展到 2008 年底常住人口达到 252.16 万人。建国后,人民

5、安居乐业,百废待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基本稳定,温饱问题和医疗问题较解放前有了很大提高,由于当时未实行计划生育,全市第一次生育高峰出现在 1951 年1957 年共增加人口 14.43 万人。 “大跃进”及三年自然灾害过后,1962 年到 1973 年全市进入第二次生育高峰,基本上处于放任生育状态,导致这次生育高峰周期长(22 年) ,幅度大(共增加人口 54.34 万人) 。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由于第二次生育高峰生育的人口基数大、周期长以及当时群众传统生育观念较为强烈,导致全市从 1981 年到 1997 年进入第三次生育高峰,由于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这次生育高峰比第二次生育高

6、峰周期缩短,由上次的 22 年缩短为 16 年,生育人口的总量也有了减弱,但受第二次高峰的惯性的影响,人口基数增长较快,全市共3增加人口 43.8 万人。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和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2003 年起,我市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人地关系演进庆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开创了周祖农耕文化的先河,这种文化意识形态深深地影响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几千年来人们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农耕文化恪守农时的时间观和悉安天命的生命观,即是对遵守自然秩序的体现,农业社会是建立在资源约束前提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制衡,这种制衡的理想状态即是天人合一的和谐2 。在庆阳总人口中农

7、业人口占 82.98%,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与地直接发生着深刻的关系。人口大规模增长,为了解决粮食、住房、烧柴等生活生产问题,就大量毁林毁草,陡坡耕种,从而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加之当地人们环境意识淡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难以恢复,农耕文化中的“和谐”遭受到极大的破坏。2.2.12.2.1 现当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成为该区自然环境的一大“杀手” ,人地矛盾变得十分尖锐。这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滥伐森林,不合理利用土地、陡坡开荒、过度放牧、铲挖草皮、乱弃矿渣废土、工业污染等。庆阳人口总量大,且农业人口比重大,约占总人口的4/5,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均土地

8、减少,气候干旱, “靠天吃饭” ,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产量低。因此,人类对土地的开垦需求量大,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东部的子午岭和西部的关山及附近山麓虽为陇东黄土高原生态中仅有的 2 个主要林区,但林区较长时间由于采多育少,更新与采伐失调,致使部分林区森林资源已趋枯竭,加之造林中管理跟不上,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森林后备资源少,同时还因多年毁林开荒,林区面积不断缩小,不仅子午岭北端现已基本成为荒山秃岭,而且林区覆地的林木也开始残败,该区虽牧草资源丰富,但对牧草的利用也不合理,草地建设缓慢,草地退化严重。这种人为毁林与乱垦及超载放牧,不仅加重了水土流失,而且使整个庆阳地区的气候失调、

9、旱灾频繁,农业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该区草原-草山、牧荒地面积约 181.37104hm2,4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沟壑区(干旱草场)和子午岭林区(森林草场)1。由于过度利用草场和发展畜牧数量,使草场严重超载,无限制的自由采食、践踏,加之病虫鼠害肆虐,牧草资源得不到生息,草场生产力急剧下降,严重影响了畜牧业发展。与此同时矿产开发,交通建设、农业开垦、造林工程等还要占用草地资源,使草场面积缩减。庆阳市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富集,石油资源储量28.47108t,是甘肃省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长庆油田的主产区,煤炭预测储量为 1340108t,占甘肃省煤炭资源预测储量的 94%,具备亿万吨级大煤田建设的

10、条件,因而成为带动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一翼,正在向资源型城市发展。长期以来,石油开发一直在北部梁峁丘陵区进行,2000 年登上董志塬,在对开发技术没有进行改进,缺少必要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技术的情况下,在人口的稠密的董志塬进行开发,使庆阳的经济增长伴随着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污染,其生态状况不容乐观。实际上,庆阳市因油田勘探、建井场、修路、开挖面积 1670hm2,压埋面积 980hm2,使原地形、地貌和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和程度,西峰油田的开发,严重威胁着董志塬这块目前世界上黄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塬面,并正以每年损失 42 hm2的速度吞噬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随着石油、煤

11、炭工业的大规模开发,环境污染加剧,水体功能和水质明显下降,人畜饮水困难。因油田开发影响土地功能,使土地耕作价值丧失,植被覆盖减少,绿地生态效应受损,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恶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此外,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更快,目前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并且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因而陇东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 10 年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化逐渐向郊区扩展,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和资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程度越来越深,从而更加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2.2.22.2.2 自然环境自身的脆弱性与特殊性庆阳处在陇东黄土高原区,其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的错综复杂5与

12、非常广泛。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黄土遍布,土壤侵蚀强烈,沟壑纵横,梁、峁、塬等地貌极为发育,陇东黄土高原主要地貌类型有黄土塬、黄土丘陵、土石山地等4。其主要特征为:沟壑密度大,地形支离破碎,沟壑切割深,高差大,起伏剧烈;坡面陡峭,地面斜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与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地关系越发紧张。3 人地关系发展态势人地关系在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化,人地矛盾极其尖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3.13.1 对资源的压力由于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几方面。土地资源在人口的压力下,不仅后备资源短缺,更重要的是土地资源

13、退化,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土壤不同程度地具有旱、瘠、薄、粗、等低产性状,肥力大为下降。大量的人口生活用水及城市工业用水引起了水资源的短缺,尤其在旱季,有些地方人蓄用水困难,农业无法及时得到灌溉。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失调。森林的不断减少也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部分物种的灭绝。庞大的人口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尤其进入冬天,煤炭供暖,薪柴燃烧在消耗宝贵资源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的 CO2、CO 等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加剧了温室效应。3.23.2 引起的环境问题人类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使该地环境污染加剧。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特别是随着石油的开采,对地表水及地

14、下潜水都造成严重污染。马莲河西川(庆城以上)水质较差,灌溉系数为 1.96,人蓄可勉强饮用.西川上游(洪德以北)约 8107m3来自各支沟的地表水是苦水,不能饮用,亦不能灌溉。此外,降雨和冲刷常把化肥和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冲入河流和各种水体,空气降尘等也使河湖等水体受到污染。3.33.3 引起的社会问题6人口数量增长,一方面需要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公用设施的增加,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加剧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公用设施超负荷运转的局面。另一方面,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大部分被新增人口消费掉,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就庆阳市来说,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全市正处于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年人口出生率

15、和自然增长率将因结构性和政策性因素回升 0.5-1.5 个千分点,今后十几年,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总人口每年仍将净增 23 万人,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对公共资源配置构成巨大挑战。总之,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3.43.4 严重的水土流失 董志塬作为中国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庆阳市水土流失面积 2.2110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 81.3%,多年平均输沙量 2.14t,约占全省入黄河沙量的 41.3%,属高强度水土流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该区生态系统功能的退

16、化,表现为土地瘠薄,肥力衰减,生态系统的产出水平下降,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水土流失成为该区人地矛盾尖锐最突出的表现,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重点治理。4 4 人地关系协调途径探究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们要转变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统筹兼顾,在不以牺牲环境搞发展的前提下,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实现人地关系最终的协调发展。庆阳人地关系的优化调控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4.14.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目前,本区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水土流失不断加剧,耕地质量下降;人口不断增加,人均土地减少;荒漠化趋势加剧;草地退化,畜牧业发展受阻;天然林区面积减少,林线后移。针对诸多问题庆阳应切实保护耕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林牧综合发展。根据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优化农业内部结构,7合理布局,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必经之路。加强农田水利等农田基础设施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