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4篇

上传人:k*** 文档编号:48097227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4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精准扶贫典型经验材料 4 篇)篇) (篇八)(篇八)*精准扶贫“六大工程”1.背景*省*县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县。316 和212 国道、在建的兰渝铁路和兰海高速临渭段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 2065 平方公里,辖 8 镇 8 乡、3 个社区、217 个行政村,总人口 34.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2.2 万人。2.做法根据国家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发布*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以创新精准扶贫机制为契入点

2、,强力推进试验区扶贫攻坚工作。*县以扶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六个精准”的要求,瞄准扶贫对象,实施“六大工程”,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1)优先夯基础,实施了基础改善工程。以水、电、路、房为重点,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有效破解了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大力实施农网改造,改造面达 82%,动力电覆盖面达到 86.7%;坚持建管护并重,实施道路项目 135 条 478.3 公里,16 个乡镇全部通油路,通村道路硬化率达 67.8%;与易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相结合,建成集中安置点 36 个 2694 户,改造农村危房 7500 户,占应改造危房 2559

3、1 户的 50%。同时,坚持“城镇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力支持会川镇、莲峰镇率先发展,打造五竹、路园、*等旅游特色城镇,建成元古堆、绽坡 2 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县城镇化率达到 20.4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突出抓增收,实施产业增收工程。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扶贫攻坚核心任务,积极推动产业扶贫。马铃薯种薯产业以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与国际马铃薯中心合作,共建研究机构,研发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型农民,建成脱毒瓶苗组培温室 1.28 万平方米、原原种生产温室 666 座。中医药产业以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为目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产业合作

4、协议,共建种植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大力推进中药材 GAP 基地、中药材加工企业和市场、仓储、质检体系建设,种植面积稳定在 40 万亩。畜草产业以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为目标,突出扩群增量这一重点,发展养殖企业(小区)510 家、家庭养殖场1104 个、规模养殖户 1.22 万户,引进建设年屠宰加工 20 万头只的畜禽屠宰加工厂 2 个。发展工业经济,助推产业扶贫,投资 2 亿多元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 8.8 平方公里的*县工业集中区。(3)着眼惠民生,实施公共服务保障工程。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建幼儿园 14 个,76 个行政村小学开办了学前班,全县乡镇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

5、幼儿入园率达到 72.3%,投资 2.1 亿多元实施了县医院、县二院、中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村卫生室 146 个、村文化室 58 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 59 个,分别占行政村的 82%、26.7%、27.2%,全县新农合覆盖面、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城乡低保覆盖面分别达到 97.12%、96.9%和12.8%、24.5%。(4)着力解难题,实施金融支农工程。坚持把解决融资难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口,组建了盛鼎、中惠等信用担保公司 8 家,引进工商银行、*银行在我县设立了支行,争取农发行土地储备贷款6500 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 7.48 亿元、六期世行贷款 2325 万元,探索“互助增

6、信”扶贫互助资金运行新模式,投入财政资金2188.4 万元发展村级扶贫互助社 115 个,发展金融便民服务网点60 个。(5)围绕强技能,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对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培训,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年培训劳动力 2.8 万人次,其中劳动力技能培训 4928 人、“两后生”2300 人,技能鉴定 4643 人,组织劳务输转 7.8 万人以上,劳务收入达到 10.8 亿元以上,“每户发放 1 本培训资料,每个劳动力培训 1 次”的“三个一”培训目标,安排财政扶贫资金 365万元,组织人社、农牧、劳动等方面的技术人员。(6)注重拓渠道,实施电商旅游扶贫工

7、程。坚持把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创新举措,制定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规划和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列支 300 万元扶持电商产业发展。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渭*景区被列入全省 20 大核心景区发展战略规划,通过国家AAAA 级景区评定。发展“市级农家乐示范户”31 户,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30 多种,年吸引游客 46 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1.8 亿元。3.经验(1)发扬“三苦”精神,是扶贫开发核心动力。大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国扶办、省、市、县四级领导相继建立联系点,亲自苦抓扶贫典型,探索扶贫开发可行之路;各

8、部门抽调大批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广大贫困户苦干实干,千方百计寻找脱贫致富门路,艰苦努力。(2)突出政府推动,健全体制机制,是搞好扶贫开发根本保证。*年围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建立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有效投入整合机制。创新开展“三送三问三提高两密切一推动”实践活动,以“五联村”、“六联户”为载体,为开展“双联”行动先期积累了经验。(3)注重社会参与,借助内联外引,是扶贫开发重要力量。积极落实中国民生银行、天津市和省市县直机关双联单位帮扶物资资金,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蹲点驻村,组织、动员省市县双联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与国际马铃薯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产

9、业合作协议,共建研发机构、种植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积极探索东部带西部、企业带农村、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等多种对口帮扶机制。(4)坚持开发扶贫,转变发展方式,是搞好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走出了一条“双推双带”(推进科技扶贫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增)的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以“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协会运作、农户参与、投羊还羔”为模式,采取“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分户建圈、分户饲养”和“统一规划、集中建圈、大户带养、入股分红”等形式,探索走出了一条肉羊产业“联户养殖、滚动发展”新路子,增强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篇九)(篇九)十堰,肩

10、负着近 83 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双重使命。近年来,特别是*扶贫座谈会后,十堰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既富口袋、也富生态、更富脑袋,全力以赴加快贫困山区绿色转型、全面奔小康步伐。“十二五”以来,十堰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34.22 万人,其中去年减少 8.62 万人。内修人文:物质不足精神补干部修党性,提振精神区位。举办“流动党校”,开展专项整治、“电视问政”,掀起“作风风暴”,在决战贫困中实现“清廉为官、事业有为”,办成了一批改变和优化十堰发展格局的大事要事。群众修美德,激发脱贫斗志。精准扶贫与道德扶贫、文化扶贫有机结合,自强自立、穷则思

11、变、富而思进、崇德向善在十堰大地蔚然成风。全市星级文明户创建面 100%。社会修正气,凝聚扶贫合力。通过深入推进法治十堰、平安十堰、诚信十堰建设,打造阳光政府、效能政府,推行“三官巡村”,开展助困、助业、助稳等活动,把党委政府、干部群众、市场主体融合到扶贫攻坚“统一战线”之中。外修生态:绿色转型天地宽植绿兴绿,种下“绿色银行”。“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 159.1 万亩、封山育林 74.1 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 80年代的 32%提高到 64.72%,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三项指标全省第一,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等,绿色已经成为十堰的底色和主色

12、。治污控污,建好“生态家园”。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等制度,自筹资金 17 亿元推进城区五条河流治理,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关闭转产规上企业,永久性减少税收 22亿元。转型升级,收获“金山银山”。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以产业转型助推全面小康。目前,全市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达到 542 万亩,汽车产能达到 80 万辆,旅游业年接待游客 3500 万人次。精准发力:决战贫困奔小康“四双”帮扶“结对子”。全市 1236 支工作队、1068 家企业、10.2万名党员干部驻村包户,实现了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目前,规划精准帮扶项目 5.5 万个,到位资金

13、4.6 亿元。搬迁挪出“穷窝子”。紧密结合竹房城镇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十二五”以来,全市已搬迁贫困户 1.7 万余户,退耕还林 14.4 万亩。助学拔掉“穷根子”。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行动,大幅提高贫困家庭“两后生”补助标准,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金融扶贫“闯路子”。探索构建“政银保”金融扶贫模式,有效破解贫困户“贷不到”、“还不起”,银行“不愿贷”、“不敢贷”等难题。去年以来,撬动银行小额贴息贷款 10 亿多元,7000 多农户、600 多家合作社、150 多家龙头企业受益。强化保障“兜底子”。加强医疗救助扶持,将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将无力脱贫的贫困户

14、纳入低保、五保,确保政策兜底精准到户。(篇十)(篇十)云南会泽精准扶贫“一大战略、六大工程”1.背景会泽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三省八县交界处,会下辖 23个乡(镇、街道)、376 个村委会(社区)、102.7 万人,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县,农业人口 89.2 万人,占总人口的 86.85%。会泽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扶持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尚有贫困人口 38.5 万人,占总人口的 37.5%,国土面积 5854 平方公里,山区占 95.7%。2.做法(1)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 3 个“1/3”目标,即劳动力中1/3 从事农业,1/3 县内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另外 1/3 跨出

15、县门务工经商。对此,我们切实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转移输出 30 余万人到县外务工经商,年创收入达 60 亿元以上;通过教育扶贫,让更多特别是年轻一代走出去,使他们依靠知识和能力,真正找到一条脱贫致富的出路,彻底“挖掉穷根”。(2)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 “十二五”以来,一方面着力打通“主动脉”,另一方面,不断疏通“毛细血管”,硬化通行政村公路 728 公里,修通自然村道路 295 公里,硬化村内道路 45.34 万平方米,全县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二是大干农田水利建设。建成一批骨干水源点工程,新增蓄水 1260 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 47.69 万农业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田灌溉面积 16.92

16、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 20.9 万亩。三是大干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网改造33586 户,架设 10 千伏线路 651.94 千米,安装变压器 672 台,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四是大干安居房建设。累计新建安居房 3.5万户 350 万平方米,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3)实施产业富民工程。一是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先后对铅锌、建材、能源等传统工业进行转型升级改造,驰宏 16 万吨铅锌冶炼项目顺利投产。同时,积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坚持巩固壮大马铃薯、蔬菜、水产等传统产业。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清洁能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风电水电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日趋凸显,核桃、玛卡、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荣获“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辣椒之乡”称号,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和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经果林种植基地。(4)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治贫要先治愚。会泽的贫困,本质上是人的素质和生存竞争能力上的贫困。“十二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 16.8 亿元,新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