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82358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必修3)(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体 液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较少1.体内液体的组成划分、判定血浆浆组织组织 液淋巴 同它们们都属于细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 体内环环境,基本化学组组成相同。 异 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组织细 胞 之间间淋巴管 中 生活于其中 的细细胞种类类各种血细细胞(红红 细细胞、白细细胞 、血小板)体内各组组 织细织细 胞淋巴细细 胞等所含的化学 成分含有较较多的蛋 白质质蛋白质质很少血液血浆血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1)血液、血浆、血清的区分血清是血液在体外凝固后渗出的淡黄色的液体, 相比血浆,少了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但 多了K离子。 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中蛋白质

2、, 在机体出血后与凝血因子共同完成止血的过程. 提醒 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2.白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但红细胞不能 。的液体环境,属于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那毛细淋特殊细胞的内环境: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 组织细胞(指除血细胞、淋巴细胞和上述 两种 细胞之外的其它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 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等)组 织液。巴管壁细胞呢?血浆组织液淋巴氧气、养料流入渗 透废物2.内环境各部分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 营养物质、氧气代谢产物细胞(细胞内

3、液)内环境组 成 营养物质、氧气 外界环境 代谢产物、CO2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O2 和葡萄糖 葡萄糖、CO2 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B C D注意: 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C组织液 淋巴例2.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例4.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C2.内环境各部分相互转化的

4、关系(1)内环境的概念:呼吸道(鼻腔、气管、肺泡腔)、消化道、生殖道 等凡是与外界相通的管道内的黏液 ,不是内环境的 一部分。b.过膜问题即由单层细胞围成的结构都有哪些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绒毛上皮 细胞、肾小囊壁、肾小管壁、肺泡壁等等a.注意与机体外环境区分(2)各组成部分成分的区别含有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 酸、各种离子、O2)、代谢废物(尿素CO2 ) 、乳酸、 抗体、淋巴因子、激素、血浆蛋白等 。 不含有蔗糖、纤维素、血红蛋白、消化酶(蛋 白酶等)、胞内酶等 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蛋白质的含量 。组织液组织液血浆血浆淋巴淋巴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毛

5、细淋巴管壁淋巴循环淋巴循环水肿:人体组织间隙内有过量液体积聚使组 织肿胀 淋巴管堵塞淋巴管堵塞 长期饥饿长期饥饿 皮肤过敏皮肤过敏 肾小球炎肾小球炎 粘液性水肿粘液性水肿水肿的成因3.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如何维持的简单机制(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 物质的含量等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 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来源)主要与无机盐,蛋白 质的含量有关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2)酸碱度: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为1、NaHCO3H2CO3;2、Na血浆蛋白血浆

6、蛋白;3、Na2HPO4NaH2PO4;(乳酸)HL + NaHCO3= NaL+ H2CO3H2O + CO2NaOH+H2CO3=NaHCO3+H2ONa2CO3 +H2CO3 = 2NaHCO3呼吸运呼吸运 动排出动排出肾脏肾脏 排出排出极限值为6 978;超出 此值,机体正 常机能失调引 起酸中毒或碱 中毒。a.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体液pH有 什么变化? 变小 b.深呼吸会使体液pH有什么变化? 变大(3)温 度:内环境一般37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 环境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 度来代表体温。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

7、龄 、性别等的不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例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 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B例7.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 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累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B4.内环境如何与外环境交换外界环境中的物质体 内 细 胞食 物消化系统O2呼吸系统皮肤、泌尿系统尿素等CO2内环境循 环 系 统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组 织 液血浆淋巴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8、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析图物质类别质类别转转移途径相关系统统穿膜层层数养料(如 葡萄糖)消化(外环环境)吸收(内环环境)血液循环环组组织织液组织细组织细 胞消化系统统循环环系统统进进上皮细细胞(2)+ 进进出毛细细血管壁细细 胞(4)+组织细组织细 胞 (1)=7层层废废物(如 尿素)组织细组织细 胞组织组织液(内环环境)血液循环环泌尿系统统或皮肤体外循环环系统统泌尿系统统出组织细组织细 胞(1)+ 进进出毛细细血管壁细细 胞(4)+出肾肾小球 细细胞(1) =7层层O2 肺泡肺毛细细血 管血液循环环 毛细细血管组织组织 液组织细组织细 胞呼吸系统统循环环系统统 出肺泡细细胞(2)+进进 出毛细

9、细血管壁细细胞(4 )+进进出 红细红细 胞(2 )+进组织细进组织细 胞(1) =9层层;若被利用+进线进线 粒体(2)= 11层层; CO2运输输不经红细经红细 胞, 所以相应应减少2层层膜CO2 与O2的转转移途径 相反循环环系统统呼吸系统统 提醒 代谢废物包括CO2、尿素、多余的H2O和无机盐,首先到达的场所组织液。相关系统及功能:循环系统负责运输;呼吸系统排出CO2和少量H2O(以气体形式);泌尿系统排出尿素、H2O和无机盐;皮肤排出部分H2O、无机盐和尿素。涉及到代谢废物排出有关的系统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有关器官主要为肺、肾脏和皮肤。体内所有细胞直接获取营养物质的场所都是内环境,

10、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如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而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CO2、O2浓度最高部位分别是组织细胞、肺泡;最低部位相反,沿运输途径方向浓度依次降低,如O2浓度,血浆组织液,CO2则相反,因为气体通过自由扩散顺浓度差运输。准确把握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细胞外液”属 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 外液”;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内涵与外延相同 ,只是侧重点不同细胞外液相对于生物细胞的

11、 生活环境,而内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内环境的成分:水;蛋白质;无机盐;血液运送 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 苷酸等;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 等;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 ;其它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血浆pH 的调节; 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2)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 的主要调节机制。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 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2.维持稳态的机制(1)最初推测:法国生

12、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 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为机体 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环境,保证细胞的各种酶促反 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同时内环境也可为细 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 3.维持稳态的意义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 功能。稳态破坏3.维持稳态的意义例如当血液中Ca、P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 组织的钙化,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儿童表现 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血钙过高 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细胞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2)失调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 能异常;体温失调 发热、中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