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061313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42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章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理论,理解传统农业改造的意义,掌握农业转型的有效途径与方式,理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与基本途径。 第11章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能力模块能力要求相关知识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 用1.了解农业的含义 2.掌握农业对国民经济贡献 3.掌握农业多功能定位农业的含义、农业 对国民经济贡献及 农业的多功能定位 传统农业的特征与改造1.掌握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2.了解传统农业基本特点对农业产业化的影 响 3.理解传统农业的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特 征及对农业产业化 的影响与传统农业 的改造 农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1.了解农业转型

2、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2.掌握农业转型的有效途径 3.掌握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4.理解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业转型的有效途 径、农业现代化的 特征、农业现代化 的主要趋势 中国新农村建设1.了解农村发展理论 2.掌握新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 3.掌握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 景和内涵 4.理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要求 5.掌握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农村发展理论、新 农村建设的国际经 验、“社会主义新 农村”内涵、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 目标、任务和原则 要求、新农村建设 的基本途径11.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2传统农业的特征与改造 11.3农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 本

3、章结构第11章 传统农业改造与农村发展11.4中国新农村建设 11.1.1农业的含义 11.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是指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依 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农业的特征表现在:由于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 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交织,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由于加入了自然力作用的时间,农业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 业的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致使农产品属于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产品; 农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于长途运输和长期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和 附加值较低。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

4、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 现代农业。 11.1.2经典论述:农业的贡献11.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984年,印度发展经济学家加塔克和英格森特在农业与经济发展一书中,把库兹涅茨的分析进行了归纳,首次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概括为四大贡献:产品贡献 、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 &产品贡献:按照农产品的用途 分为:(1)食品贡献(2)原料贡献&市场贡献 :拉动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并且为非农产业部门提供消费品 &要素贡献 :农业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劳动与资本要素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 ,具体表现为劳动贡献与资本积累贡献。&外汇贡献 :农业部门通过生产可供出口的农产品以换取外汇,同时生

5、产进口替代 产品以节省外汇,从而为平衡海外支付做出了贡献。 11.1.3农业的多功能定位 11.1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的多功能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产与非经济生产两大功能。&经济功能是指农业具有生产食物等农产品这一主要和传统的经济功能, 非经济功能是指农业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生产功能。&非经济生产功能在正面上体现为保障农业就业、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化、保持农村社会活力等,在负面上体现为土壤的过度侵蚀、水 源污染以及植被破坏等。11.2.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11.2 传统农业的特征与改造&主体分散,组织化程度低 。&规模狭小,地块零散 。&生产“小而全”,兼业经营

6、开始出现 。&资源占有少,经济实力弱 。&半自给经济,市场化程度低 。&经营效果差,劳动生产率低 。传统农业是以土地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为主的农业,今天中国的现实就 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这种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是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但劳动生产率很低。11.2.2传统农业基本特点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11.2 传统农业的特征与改造&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千家万户的难度很大,组织成本较高。&农户经济难以形成商品批量,提高了交易成本。 &农户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难以满足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的特定要求 。 &龙头企业向农户让利的任务很重,处理不好要么影响龙头企业带动农户 的积极性,要么丧失产业化对农

7、户的吸引力。 &农户难以成为对内对外开放的有效载体,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和 优化组合。 &由于农户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契约意识、信誉观念差,制约了一体化进 程。 11.2.3传统农业的改造 11.2 传统农业的特征与改造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于1964年出版了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他指出,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作出什么贡 献,惟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推动经济腾飞。 改造传统农业要着重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加强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 。11.3.1农业转

8、型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11.3 农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1800美元,农业GDP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到1314,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已经降到50以下。这些指标表明我国已进 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且是快速发展阶段。这样的阶段对农业提出了一些新 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农业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农业的三大 基本功能实物保障、原材料供给、就业增收,现在又拓展出一些新的功能 ,譬如搞林业建设,它有生态保护的功能,搞都市型农业和效区型农业,它有 观光休闲的功能,搞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比赛,它有传承文化的功能。 农业不断彰显出新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发展现

9、代农业,农业转型也就势在必然。 11.3.2农业转型的有效途径 11.3 农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实施“资源资本化”,加速农业资源由行政分配向市场配置转型。&推行股份合作制,加速农业组织由个体化、分散化向企业化、集团化转 型 。&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加速农业经营与管理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型 。&健全各类中介机构及市场,加速农业发展由分割式向系统化建设转型。&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加速农业投资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型 。11.3.3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11.3 农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 &经营循环市场化 &生产组织社会化 &生产绩效高优化 &劳动者智能化 11.3.4

10、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1.3 农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 &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是发展精细农业的原因&信息农业方兴未艾 。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生态农业大发展 。以生态科学和原理指导农业生产&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在“农业生产车间”内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 11.4.1农村发展理论 11.4 中国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理论是经济发展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经济学关于农 村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传统发展

11、战略与替代发展战略的对立。 &传统发展战略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当把发展的重点和资金放在现代化的 工业部门,而不是集中于小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单位。 &与传统发展战略理论相对的是替代发展战略,其特点之一是对农村或农 业的发展给予充分重视。 &关于如何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世界银行的艾伯特沃特斯顿通过总结中 国、坦桑尼亚、以色列等国家发展农业生产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农村整 体发展”的模式。 11.4.2新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 11.4 中国新农村建设韩国政府自 1970 年开始发起了“新村运动”,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激励农民建设农村,其特征是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 民自主为基本

12、动力,带动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 1.韩国的“新村运动” 韩国新村运动的具体操作方式为: &建立从上到下的一整套行政机构。 &成立村民自治组织。&分类激励和发展新村。&培植人力资本。11.4.2新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 11.4 中国新农村建设日本的新农村建设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1-1998 年):在这一阶段,日本主要是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 展。 &第二阶段(1999 年以后):农村与农业并行发展。 2.日本与欧盟的新农村建设 欧盟的新农村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2-1991 年):为农村地区采用农业新技术、改进农业产业结构和 发展非农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第二阶段

13、(1992-1999 年 ):把过去以价格支持为基础的机制过渡到以价格和直 接补贴为主的机制。 &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把农村发展作为共同农业政策的第二支柱,支持农民 按照欧盟标准进行生产。11.4.3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11.4 中国新农村建设1.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有这样五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的需要。 &二是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 &三是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四是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14、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经济社会发展成 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 11.4.3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内涵 11.4 中国新农村建设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 11.4.4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 11.4 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不能 片面地理解为是单纯的新村庄建设,概括起来是“五个五”:

15、&五中全会提出的5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 &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 的建设”。 &五个必须坚持 &“五要五不要” &五大目标 11.4.5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11.4 中国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生产,前提是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富 裕程度。如何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路径,要统筹安排,抓 住主线,把握好五个关键点。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突出试点示范引导 &狠抓农村环境整治 &充分整合有效资源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本章小结总体上讲,中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村传统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过渡、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阶段 。当前,中国要紧紧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立足国情,着眼发展,把 大力实施农业转型和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引擎和着力点,以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为方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