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84268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8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湖北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A卷)(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王明琼嘉 应 学 院 医 学 院 钟 锋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刘小丽第一节 概述o感染性疾病:o 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 原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昆虫)感染 人体所致的疾病,包括有传染性的传染病和没有传染性的 感染性疾病。o传染病(疫、瘟疫、瘟病、伤寒):o 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体后所引起 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与人、动物 与动物、人与动物中传播并导致流行。o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 的原因和规律,重点在于研究其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鉴 别诊断、有效的治疗措施,其

2、研究的目的是促进患者早日 康复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流行,是一门临床医学。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o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 布规律,重点在于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其研究目的是控 制或消灭传染病,是一门预防医学。 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的区别研究 对对象研究重点学科性质质传传染病 学个体临临床表现现、诊诊断、治 疗疗临临床医学流行病 学群体流行规规律、预预防措施预预防医学总论o1、传染病的危害o2、建国以来防治传染病的成就o3、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及意义:掌握传 染病的基本知识,消灭传染病。第二节 感染与免疫o一、感染的概念o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的方式或途径

3、侵入人体后 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斗争的过程。o传染后不一定得传染病。 传染病只是传染的一种表现。o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o1、病原体o2、人体o3、病原体与人体所处的环境第二节 感染与免疫o二、感染的五种表现o1.病原体被消除o2.病原携带状态o3.隐性感染o4.潜伏性感染o5.显性感染感染的五种表现o1.病原体被消除o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人体有效的防 御作用下,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或排出体 外,人体不出现任何症状。感染的五种表现o2.病原携带状态o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一 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引起轻度的病 理损害,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

4、临床表现。o(病毒性肝炎、流脑、白喉、百日咳)o病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和恢复期携带者。感染的五种表现o3.隐性感染(最多见)o 又称亚临床感染o 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 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 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o(乙脑、流脑、白喉、脊髓灰质炎)感染的五种表现o4.潜伏性感染o 又称潜在性感染o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病原体与人体在相互 作用时,保持暂时的平衡状态,而人体不出现 临床表现,待人体防御功能降低,原已潜伏在 人体内的病原体可乘机繁殖,引起人体发病。o(疟疾、水痘带状疱疹)感染的五种表现o5.显性感染o 又称临床

5、感染(发病)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 ,不但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 身的作用或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严 重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o 以上五种表现不一定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互相转变,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 为病原携带状态,显性感染所占比例最低,但易于 识别。o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o 感染过程中人体免疫反应在抵御病原体致 病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病原体的侵袭力、毒 力、数量和变异性等在传染过程中也起着重要 作用。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o1、侵袭力o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o2、毒力o 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o 毒

6、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o其他毒力因子有:o(1)穿透能力 (2)侵袭能力 (3)溶组织能力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o3、数量o 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 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o4、变异性o 病原体可因遗传、环境、药物等因素而发生 变异。o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o分为:o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炎性反应) 和变态反应两种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o(一)非特异性免疫o 在抵御感染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首先发挥 作用,这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出 生时即有的较为稳定的免疫能力。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o(一)非特异性免疫 o1.天

7、然屏障 包括皮肤、粘膜及血-脑脊液屏障 和胎盘屏障。o2.吞噬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吞噬 功能,可清除体内的病原体。 o3.体液因子 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和干 扰素等,均对清除病原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o(二)特异性免疫o 是指由于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 疫。感染和免疫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特异 性免疫是通过细胞免疫(T细胞)和体液免疫( B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免疫应答。o 目的:促使病原体的清除及抵抗同种病原体 的再感染。特异性免疫o1、细胞免疫o 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致敏T淋巴细 胞。当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 巴因子,

8、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特异性免疫o2、体液免疫o 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在感 染过程中最早出现IgM,浆细胞合成,分泌抗 体,通过抗体发挥抗感染作用。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o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o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疾 病发展的阶段性。(分三个阶段)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o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o1.入侵部位 o 病原体入侵人体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为 侵入门户。 病原体的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入侵部 位适当,病原体才能进入、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o(血液、淋巴、胎盘、皮肤、粘膜)痢疾杆菌必须经口侵入,破伤风杆菌必须经伤口侵入, 白喉杆菌

9、经鼻腔侵入。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o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o2.机体内定位 o 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的一定部位称为特异性定 位。特异性定位的部位也是病原体最适宜的栖息部位,它便 于繁殖病原体的排除,也与疾病的传播途径密切有关。o如:痢疾杆菌的特异性定位部位是大肠粘膜;o 伤寒沙门菌的特异性定位部位是肠道淋巴组织。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o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o3.排出途径 每种病原体都有其病原体排除的途径 。有些是单一的,有些可有多个途径。o如:痢疾杆菌只通过粪便排除;o 脊髓灰质炎病毒既可通过粪便又可通过飞沫 排除。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o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o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

10、伤的方式有三种:o1.直接损伤 病原体借助其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可以直接 损伤细胞和组织,使细胞、组织死亡。o2.毒素作用 细菌毒素主要有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引起 发热、休克、DIC等;外毒素是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性 蛋白。 o3.免疫机制 人受病原体感染后,必然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以促使病原体的清除及抵抗同种病原体的再感染。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o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o1、发热 o 发热是传染病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不是其 特有的表现。当机体发生感染、炎症、损伤或受到 抗原刺激时,外源性致热源作用于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使之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内源性致热源通过 血-脑脊液屏障作用于体

11、温调节中枢,释放前列腺 素E2,使产热大于散热导致发热。第三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o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o2、代谢改变o 传染病患者发生的代谢改变主要为进食量下 降,能量吸收减少,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消耗增多,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内分泌改变。 疾病早期,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血液 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后期随着垂体反应刺激甲状 腺素分泌而升高,恢复期各种物质代谢又逐渐恢 复正常。第四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o定义:病原体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o o 传染病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 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传染源,在人群 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

12、流行过程。o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或环节: 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o在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时,应采 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 合措施。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o(一)传染源 体内有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 外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包括o1、传染病病人 典型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多,传染性强,是 重要的传染源。临床症状明显,传染性大。o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制定隔离 期限的依据。o2、隐性感染者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o(一)传染源o3、病原携带者 o 指没有症状能排出病原体的

13、人。病原携带者由 于缺乏症状,不经病原学检查难以发现,是很重要 的传染源。分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 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o如:白喉、肝炎、麻疹、伤寒、百日咳。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o(一)传染源o4、受感染的动物 o 动物是传染源,疾病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 这些疾病又称为人畜或人兽共患病。o如:鼠疫、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二)传播途径 o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另一易感 者体内所经过的途径传播途径。o 1.呼吸道传播 包括空气、飞沫、尘埃。o如:肺结核、水痘、白喉、百日咳、麻疹。 (二)传播途径o2.消化道传播 包括经水和食物传播。o如:伤寒、痢疾、霍乱、血吸虫病

14、、钩端螺旋体 病、蛔虫病。(二)传播途径o3.接触传播 o o 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如:性病、狂犬病)和 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 伤寒、痢疾、 炭疽、猩红热等)。(二)传播途径o4.虫媒传播 通过节肢动物为媒介造成的传播。o分为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和机械携带传播两种。o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又分两种o一种是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繁殖,通过吸血活动 将病原体传递给易感机体,如:鼠疫;o另一种是病原体须在节肢动物体内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 一阶段,然后才有传染性,如:疟疾、丝虫病。o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传播是指病原体停留在节肢动物的体表 或体内,一般不繁殖,仅通过机械传递的方式传播,如:苍 蝇

15、、蟑螂机械携带伤寒、痢疾等病原体。(二)传播途径o5.血液、体液传播o 经输血、使用血制品或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医 疗器械所引起的传播。o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二)传播途径o6.土壤传播o 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寄生虫虫卵污染 土壤,土壤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播途径。o如:破伤风、炭疽、蛔虫病、钩虫病等(二)传播途径o7.母婴传播 o 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通过产前(胎盘)、产 时(产道)、产后传播(哺乳或喂养)。o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o母婴传播为垂直传播,以上其他传播为水平传播。(三)人群易感性 o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群。o受人口动态变化、病原体变异、有无预防接种等因素影响。o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容易感染 的程度。o人群易感性高低受许多因素影响:新生儿增加,外来人口增 多,免疫人口死亡,人群免疫力自然消退,一般抵抗力降低 和病原体变异等,能使人群易感性升高;有计划地进行预防 接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