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导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81204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8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导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导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导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导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导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导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谭崇台《发展经济学》导论(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经济学 Development Economics第一章 导 论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一般指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而现在取得政 治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落后国家(后进国家) Backward Countries不发达国家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欠发达国家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世界银行的历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根据人均GNP,将世界上人口100万 以上的132个国家(或地区)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组,并 指出“低收入国家和中

2、等收入国家有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联合国把全部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最不发达国家(Least-Developed Coutries)、非石油输出国发展中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目前世界上共有49 个最不发达国家,人口约6.3亿,又被国际社会称为“第四世界”。石油输 出国组织成员包括: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委内瑞拉、 阿尔及利亚、阿拉伯酋长国、厄瓜多尔、加蓬、卡塔尔、利比亚、尼日 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发展中国家分为61个低收入国家(那些1993年 人均收入低于650美元的国家)、73个中等收入国家、11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13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3、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包括:阿根廷、巴西、墨西哥、葡萄牙、西班 牙、希腊、南斯拉夫、香港、韩国、新加坡、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上述OECD所列举的158个发展中国家外,前苏联和东欧的经济 转轨国家作为当今发展中世界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历 史背景和艰巨的发展使命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的内涵。根据目前发展经 济学界的通常做法,将这些国家作为一个完整的新国家集团,以区别 亚非拉和中东那些传统的贫困发展中国家。总之, 发展中国家(世界)是由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所构成的:这 些国家或者是过去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或者是长期实行高度集中计划 体制的国家,或者是虽然某种

4、资源禀赋(例如石油)能够给它们带来 高收入,但经济结构单一、现代化程度不高,社会文明演进处于较低 层面的国家。正是上述原因,导致在这些国家中,经济、社会的双元 结构明显,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依然处于或者还没有进入工业化的进 程,形成了一个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的国家群体。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力水平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4.较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现象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高度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一)概念经济增长仅仅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

5、年、十年等)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加。经济发展则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 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 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 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 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就 有经济发展。在个别情况下,有时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 (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

6、国民收入,即GNP(GDP)的总 量或人均量的增长为尺度。衡量经济发展比衡量经济增长困难得多。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 社会和个人的福利增进,因此,表明发展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指标:基 本必需品的消费量、收入和分配的均等程度、识字率、健康水平和就业状 况。发展经济学家试图用多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来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程 度。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16项综合发展指标(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2)2万人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 )人均每日消费的动物蛋白质;(4)中、小学注册入学人数;(5)职业 教育入学比例;(6)每间居室平均居住人数;(7)每千人中读报人数; (8

7、)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中使用电、水、煤等的百分比;(9)每个男性农 业工人的农业产量;(10)农业中成年男性劳动力的百分比;(11)人均 消费电力的千瓦数;(12)人均消费钢的公斤数;(13)能源消费(折合 成人均消费煤的公斤数);(14)制造业占GDP的百分比(15)人均对外 贸易额;(16)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其中,(1)(7)属于社会指标,(8)(16)属于经济指标 。 2.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1977由莫里斯(M.D.Morris)提出,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 水平的综合指标,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

8、亡率三项组成。该指数 以瑞典水平为基准,识字率是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生活 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的反映;预期寿命指数由营养、公共卫生、收入 和一般环境等指数综合而来;婴儿死亡率则反映饮用水的净化程度、 居住的环境条件、母亲的健康状况等。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发展指数”(HDI, Human Development Index)该指数由三项指标组成: (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2)社会教育水平,用成人识字率(2/3)和在校受教育的平均年限( 1/3)的一个加权平均数衡量; (3)实际人均收入,根据购买力平价及与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较来 进行调整。 .另有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联系经济发

9、展的目标来考虑经济发展的量度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是首先保证基本需要,即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要注意改进卫生、营养和教育条件以直接对人力资源产生 积极作用。同时,要注意采用减少浪费和改进现有技术效率的简易方 法去提高生产率,而不要一味追求技术的迅速变化。这种主张被称为“ 基本需要思路”或“基本需要战略”。 根据前国际劳工局(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局长布兰查德(Francis Blanchard)的定义,基本需要“是一个社会应当为最贫穷阶层规定的最 低生活标准,满足基本需要意味着满足各个家庭对衣、食、住个人消费 的最低需要,意味着可以获得清洁饮水、下水道卫

10、生设施、运输、保健 以及教育等方面必不可少的服务,意味着使一个能够工作并愿意工作的 人得到适当的报酬的工作,还意味着应当满足更具有质的规定性的需要 :健康的、人道的和令人满意的环境以及对足以影响人民生活、生计和 个人自由的决策的广泛参与。”第二节 经济学说史中的经济发展思想一、重商主义二、威廉.配第威廉.配第被称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也是由重商主义 向古典学派过渡时期的经济学家。在其著作中也存在不少重商主义的观 点。十分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认为人口稀疏是贫困的真正原因,主张 国家应合理地干预经济生活。主要思想: 1.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财富的增长;2.财富的物质形式是

11、劳动产品,价值形式是纯收入,财富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劳 动者人数的多少,因而,人口稀少是贫困的原因,增加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3.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土地和劳动两个因素,“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 之母”; 4.国家应干预经济生活,利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 5.配第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比重变动的看法,他认为,随着时间 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减 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减少。即“配第克 拉克命题(法则)”。 三、重农学派 四、亚当斯密他是将经济发展问题作为分析中心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1.强调国民财富增长决定于专业化分工、人口、资本积累

12、,储蓄是经济增 长的必要条件;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 起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的增加。 2.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财富的增长要受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但通 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促进增长。 3.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过程。他认为,经济增长一 旦开始,便会持续地进行,但受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稀缺的限制,资本和劳动投入到一定程度,边际报酬从而利润会下降,资本积累减慢,最终会 停止,经济发展也会停止。因此,如何突破这种停滞状态,是非常值得研 究的。 4.“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斯密说“由于每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付国内产业,都

13、努力 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 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并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 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 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 目的。” 五、大卫.李嘉图(D.Ricardo) 1.经济增长即生产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主要看经济剩余的多少。经济剩 余多,用到再生产上的资源多,生产能力扩大就快,生产增长得也快。经 济剩余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扣除付给最低工资后的差额。 2.李嘉图的经济理论不同于斯密的经济理论之处,在于他把研究的重点从 生产转向分配。 3.关于报酬渐减

14、规律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李嘉图认为,由于土地有限 而质量有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渐减的,而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 用。他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渐减,这种情况在工 业生产中表现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技术的进步只能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但在长期不能扭转报酬渐减的趋势,生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工 业生产报酬渐增,农业生产报酬渐减。在所有土地都被耕种之后,农业报 酬渐减的趋势将压倒 工业的报酬渐增的趋势,结果,从某个历史阶段起 ,经济增长将逐步放慢,而且越来越慢。 4.和斯密一样,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实行自由放任,在对外贸易政 策方面,主张实行贸易自由。 5.和斯密一样,认为

15、资本积累的扩大是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 六、约.斯.穆勒(J.S.Mill) 1.穆勒的经济理论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以及萨伊与马尔萨斯、西尼尔等 人的学说的系统综合,但是,他对经济增长问题作了一些特殊论证。穆勒 也探索了静止状态的问题。他认为,当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把经济增长推 向高水平阶段时,由于人口增长的约束,经济出现了静止状态,但“一个 高发展水平的静止状态,比任何其他状态都令人高兴。” 2.他把经济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的规律,它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另 一类是分配的规律,受人类意志支配,因而是人为的,可以改变的。这成 为在增长的同时解决收入分配与不平等问题的理论基础。 3.他把生产

16、要素概括为资本、劳动、技术和自然资源,这些至今是发展经 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他把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逐个地作为变化 条件来观察对投入要素价格升降所起的作用,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常用 的分析方法。七、“静态的插曲”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从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段时 间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几乎在经济思潮的主流中完全消失了,正 如迈耶(G.M.Meier)所说:“经济思潮出现一种明显的转变,即由古典主 义经济学家把经济进步视为由积累力量形成的动态模式的看法,转变为新 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既定资源的静态配置的特别关心。”这种情况的出现, 被称为“静态的插曲”(The Static Interlude)。在这一时期中,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在经济思潮中成为 主流。但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这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从主流经 济学消失的一个世纪之中,有两位经济学家是例外,他们是马歇尔 (A.Marshall)和熊彼特(J.A.Sehumpeter)。马歇尔的学说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系统综合。他对经济发展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