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置身诗境谷雨生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70393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归鹿门歌置身诗境谷雨生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夜归鹿门歌置身诗境谷雨生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夜归鹿门歌置身诗境谷雨生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夜归鹿门歌置身诗境谷雨生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夜归鹿门歌置身诗境谷雨生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夜归鹿门歌置身诗境谷雨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归鹿门歌置身诗境谷雨生(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学习重点品味诗歌意境美涉及的主要内容意象出意境一字出意境什么是意象?“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 物象。 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 的客观物象。 它们可以是自然景 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美人 神女 灵修 杜鹃 磁针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 白雪 玉壶 冰心离别、游子凄凉悲愁高洁隐逸 国君 坚贞 思乡 音信、书信高洁什么是意境? “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 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意 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

2、 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 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常见意境举例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的美好;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例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3、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 人罢远征。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 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 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 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 ,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 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 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鉴赏意境关键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中景的设置,总是以 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 哀,情乐则景乐” (乐景也可以抒发哀情)。

4、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 来说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 鉴赏诗歌,要诵读全诗,抓 意象,品意境,悟情感。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 吟诵意象(抓特点) 想象与联想意境 明情 一、诗文扩写式赏析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仔细分析诗句特点,通过合理想象,抓住 诗人心态,扩写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基本方法 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 )。 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 握诗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4:合理

5、想象、联想,巧加串联, 扩写成文。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 通过分析,这两句诗的基本景点 有: 山 水 柳 花 村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山”的特点是“重”(层峦叠嶂)。 “水”的特点是“复”(曲曲折折)。 “柳”的特点是“暗”(绿阴正“浓”)。 “花”的特点是“明”(明艳、艳丽)。 “村”的特点不明显,但从“山”“水”两 景点可推知这“村”应是“山野之村”,由 此我们可以推知这“村”应该具有“朴素” 、“原始”的特点。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握诗 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句,我们 从“重”“复”可以推知画面应有“ 迷濛”之美;从“疑无路”可知,人 的

6、心情有些“迷惘”。而“柳暗花明 又一村”一句就有了变化,从“暗” 和“明”可以推知画面应是“明朗 ”“清新”的,人的情感里有一种“ 惊喜”的因素。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成文例: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 处,飞瀑从天而降,濛濛细雨落 在草木上,草木愈见葱翠。清碧 的山泉在诗人身边迤逦而行,蜿 蜒的山径已依稀难辨。诗人正感 迷惘,拐过一道山崖,前面花明 柳暗,几间茅舍,隐现于花木扶 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试用上面方法扩写以下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浩瀚(想象) 烽烟孤、直 长河蜿蜒(想象) 落日浑圆 例:大漠浩瀚,没有往日的风舞狂沙。在 这无边的

7、苍茫之中,一缕边关的烽烟直上云 间;长河蜿蜒,这游动的生命之水,流过荒 凉,流过孤寂,流向远方,映着浑圆的落日 ,五彩的暮云,怎不让边塞孤寂的旅人感慨 万千。孟浩然名片姓名简历成就著有 名篇有评价孟浩然(689-740)名浩 字浩然 人称孟襄阳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孟浩然集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 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盛 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 王维齐名,并称 “王孟”孟浩然名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689 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 襄阳(

8、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 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 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 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 ,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 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 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 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 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 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 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 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 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 ,医治

9、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 世。释 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 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 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标榜归隐 性质的别业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 ,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用典。1、在诗歌的画面里,作者身居 何处?选择了哪些基本意象?从船上到岸上再到鹿门山中山寺、鸣钟、渡头、江村、夜月、烟树、岩扉、松径2、展开联想,说说山中是什么样 的景象?江边是什么样的景

10、象?请 用“山中有;江边有” 的句式来回答。山中有悠然的钟声; 山中有朦胧的月光; 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 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 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 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1、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 2、江边有小贩的叫卖; 3、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 4、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 5、江边有3、作者是喜欢江边景还是山中景 ?作者是怎样通过意象的组合表达 这种情绪的?请结合其余三联的诗 句分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此二句,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 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悠然的钟声 嘈杂的人声 对比 佛门清静 尘世喧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此二句,写世人回村世人

11、回村,诗人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隐逸自得之志趣。同是乘舟,两个方向归宿不同,心境不同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 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 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惟有幽人夜来去”

12、,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愤郁不平之气不平之气。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通过描写洞 庭湖周围的景色 ,借景抒情,表 达了希望有人引 荐、积极出仕的 愿望。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这首诗写“夜归夜归”的的“ 归归”途,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从世

13、俗到 隐逸的道路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清淡干 净的笔墨净的笔墨,构造了一种平淡平淡 自然,优美恬淡自然,优美恬淡的意境,抒 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归隐的情怀志趣。小 结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清澈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读 懂 诗 歌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这次的归隐,似乎是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诗人并不是被逼出走,落荒而逃,

14、也不是愤然离去。正是这种从容的心境,才使诗人在出发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平和清静之景。车马“闲闲”从容的心情河水长流、草木繁生平和清静之景。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流水”、“暮禽”都被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有人的感情:怕诗人路上孤单,与诗人结伴同归。体现诗人归山 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缓缓地流淌着,陪“我” 前行;黄昏中的鸟儿飞回草木茂盛的沼泽,伴“我” 一道回家栖息有流水和鸟儿的陪伴,诗人悠然自得。但归途漫漫,仍不免 孤单。渐渐地,他的心绪开始低沉,这时的他看到: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归途中会遇到很多东西,诗人独独选择了这些。一切 景语皆情语,当

15、归隐之地嵩山渐渐就在眼前,诗人心 中开始生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悲凉。充满凄凉色彩的景物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 意。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趋向冲淡平和 事实上,王维隐居嵩山的时间并不长。次年,他即在张九龄的 荐举下出任右拾遗,结束了这次短暂的隐居生活。 知 人 论 世 虽然决意归隐,但终究是失望而归,失落而归。 回顾王维前三十多年的经历,并不得意。虽少年 得志,却屡经曲折;人近中年,却青春赋闲。曾 经的豪情壮志,如今的黯然收场,怎么不叫人心 生悲凉?王维之前也曾在诗里劝慰友人孟浩然归 居田园:“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 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送孟六归襄阳)但对于王维这样一个想象 着“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不遇 咏)的人而言,再怎么平抑心情,也无法全然 超脱地面对这次的归隐。 比较夜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