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第五册《李杜诗五首gaojun210制作》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67259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三第五册《李杜诗五首gaojun210制作》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人教版高三第五册《李杜诗五首gaojun210制作》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人教版高三第五册《李杜诗五首gaojun210制作》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人教版高三第五册《李杜诗五首gaojun210制作》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人教版高三第五册《李杜诗五首gaojun210制作》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三第五册《李杜诗五首gaojun210制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第五册《李杜诗五首gaojun210制作》(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诗歌解读三元素:鉴赏诗的情感形象 语言返 回李 杜 诗 五 首导语: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 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 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 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 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 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今天 ,我们从唐代成就最高的两位大诗人的这五 首诗入手体味一下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李白生平及创作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 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 为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 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 四川江油)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 诗坛

2、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 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 求功业时期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 书)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 山。迁家山东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 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 林时期 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十载漫游时期 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报国蒙冤时期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诵读提示并背诵: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 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 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 语调,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3、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内容感知: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 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伴 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直入岷江。我正连 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 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啊。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意境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初离乡土, 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 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 以实现远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 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次句

4、“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 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 流去。问: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 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 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 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 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写写 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船之事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 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 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 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 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 见”的感慨更加深沉。峨眉山月歌是怎样写尽

5、对故 乡故人的眷恋的?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 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 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 ,诗歌风格明朗,语言浅近,音韵 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诵读提示并背诵:这首诗系因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 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 的,表达了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全诗当 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内容感知: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 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 洛阳

6、城。在夜里倾听一支表达惜别之情的 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 呢!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王尧衢 唐诗合解说:“因是夜闻,声在暗中 飞也。”谈谈你对 “暗”的含意的理解 。 写出“闻”时的状态,先听到飞声,却不 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夜深人静,笛声 悠扬,所以说是暗中飞出。此外,“暗” 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 致的。这就是“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东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请简要分析。“散入东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 张。“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 无处不闻。这自

7、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 夸张。也为下两句做了铺垫。“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 说法?试加以说明。(2002全国高考题)“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 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这首诗是诗人客 居洛阳时所作,描写的是夜深人静时,被 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1在内容上,两诗都写闻笛。春夜洛城闻笛写的是一 般的离乡之感;黄鹤楼闻笛写的是去国之情。“西望 长安不见家”,实际上是眷恋朝廷之意,也就是所谓去国 之情, 因为这时李白的家属在江西。 2在结构上,春夜洛城闻笛先写所闻,后

8、写所感; 黄鹤楼闻笛正相反,先写所感,后写所闻。课后练习三 黄鹤楼闻笛 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不着 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答一:作者并没有直接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有陈 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有多久;但我们仿佛看到作 者李白久久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 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 佛是流向天边。这就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 惆怅。达到了“言有尽而

9、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 ,让人回 味无穷。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答二:这两句诗中虽然找不到“友情”“依恋”等字眼,但是 诗人寓情于景,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巧妙地将真挚的友 谊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 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 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 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 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

10、“ 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 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 要说明理由。 答: (6分)“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 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 主题更加鲜明。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 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 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 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 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 、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 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 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 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 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参考答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11、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 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 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 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读书游

12、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悲陈陶、羌村、和“三吏”、“三 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后经严武荐任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 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不足半年,辞职回草堂。漂泊十一年间, 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13、,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背景: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因 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 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定 ,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崔 姓县令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数 ,殷勤待客,并写下了这首诗。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诵读指导,把握全诗基调: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 亲切、平易,切忌夸张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4、。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你若同意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鉴赏首联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 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 。诗人描绘了春意盎然的热闹景象。原来他太寂寞了, 深盼有人来此,可 是不见人来,只见 群鸥

15、,也就只好日 日与鸥鸟为伍了。 (乐景衬哀情)诗人首联写景,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但见”二 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怎样的奥秘?客至情致理趣鉴赏上联承上,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 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 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句作铺垫。下联笔锋一转写“客至 ”,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 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 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 得眼前一亮,喜出望外。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在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客至情致理趣鉴赏“无”和“只”两字, 这不是客套 话,句

16、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 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 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 间的深厚友情。品读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 醅”中“无”和“只”两字,体会蕴涵的情感。思考: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 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 ”,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 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 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 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 个痛快,玩个尽兴!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 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 更热烈的高潮。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 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就写法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