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十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65057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66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十首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十首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十首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十首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十首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十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古诗词十首(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册1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ng】,吴兴 故鄣(现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好学有 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诗文自成一家, 长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 ),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 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 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 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 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 免职。不久奉旨撰zhun 写通史,未及成 书即去世。 卒于普通元年(520年)

2、,时年五十 二岁。 1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译文:遥望山际,可以看见喷涌而来的烟霭 。 透过竹林缝隙,可以窥见灿烂的落日彩霞。前两句写窗外远景,静中有动,给 人以在近处见远方的广阔的空间感。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鸟儿成群的归来,飞向房檐的巢间 。 云儿悠闲的从窗里飘了出来。后两句写窗内近景,动中寓静,给 人以以小见大的审美感觉。赏析: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 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 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 尘滓z ,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 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 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

3、着山谷,在 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 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 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 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 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 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描写了诗人山 居时的有趣生活。诗中描绘的是山中的傍晚 景象。云烟缭绕,竹林茂密,飞鸟天晚归巢 ,由于房屋地势高,洁白的云彩竟然从窗户 里飘了出来。 诗的意境 :全是描绘了四种生动美丽的山中景物, 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景夕照图。动静结合, 由远及近。诗中的修饰语“来”与“出”、“落” 与“飞”,两两相对,错落有致。 “来

4、”与“出 ”,给人一种吐纳万象,出尘超然的感觉。“ 落日”使气氛较为凝重,“飞鸟”显得较为轻 灵,使事物动态变化逼真传神。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hung】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ji】 ,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 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 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 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 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人物评价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 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 画的南山之宗

5、(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 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赏析: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 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 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 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 、淡泊的心情。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 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 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 ,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 然相会。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 手成春。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 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2、竹里馆

6、王维独坐幽篁里,【hung】弹琴复长啸。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 弹奏古琴,时而高歌长啸。 “幽篁”幽静的竹林,写幽静之景。 “独坐”“弹琴”“长啸”写安闲自得的样子。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译文:没人知道我在竹林的深处,只 有一轮明月在静静的照耀。 “相照”与“独坐”呼应,意思是说:我独坐 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 来想照。 后两句借皎洁的明月来映衬自己清幽澄静 的心境1、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 ,时而吹吹口哨。指的是哪两句?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 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独坐幽篁里,【hung】弹琴复长啸。表达了诗人清心淡泊,怡然自

7、得的心情 。 独坐、弹琴、长啸3、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qing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汉族,祖籍 陇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 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 叶。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 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 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 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 病卒,享年61岁。人物评价: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 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 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y 开府,俊逸鲍参军”。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 诗歌、裴旻【

8、mn】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 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 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 矣奇矣,人不逮矣“ 3、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qing 】 译文:半轮秋月悄悄爬上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 映入平羌江中,与滔滔的江水一道奔流。 起句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 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 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 意境。 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 既写出月英清江的美景,寓言月影映入江水 ,又随江水流去也暗点秋夜行船。在固定位 置观水中月

9、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 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那天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幽 黑的峡谷隔开了你我,怀着无限的思念,我独 自赶赴渝州。 三,四句实写诗人的行程,表现了诗人( 江行思友之情。)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无限 情思,语短情长。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 ,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 写的作用。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 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 乡(朋友)的思念之情。4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

10、人不起故园情。赏析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暗”字为一 句关键。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 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 以说是暗中飞出。”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 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 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 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 的心绪,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 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 它感人的地方。 中心思想: 李白刚从山西太原游历归来,途中客居洛 阳,在一个春风荡漾的夜晚,诗人听到一首悠 扬的折杨柳笛曲,顿时想起了阔别已久的 家

11、乡和亲人,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 七绝。全诗紧扣“闻笛”这条线索,抒写了自己 闻笛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无限的乡思之情。 用词严谨,处处照应: “谁”与“暗”照应。“散入春风”和“暗飞声”“ 满洛城”照应。“飞”与“散”“春风”照应。“春风” 与“春夜”“柳”照应。“此夜”与“春夜”照应。“折 柳”与“故园情”照应。“满”与“何人不起”照应。4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译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不知谁家的玉笛暗暗吹出凄切的笛声,它 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阳城。 玉笛:精美的笛子。春风点明时间。洛城 点明地点。“满洛城”夸张,写春风飘荡, 笛声悠扬。 前两句写诗人春夜闻笛的感

12、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今夜想必每个人都听到了那首哀怨 的折杨柳曲子,谁的心中能不涌起强 烈的思乡之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故园情”:点题。 折柳:指折杨柳曲调,也有离别之情 ,是全诗的诗眼。 后两句抒写思乡之情。诗的 意境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答: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 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 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 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 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3、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 法?试加以说明。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 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 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 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 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 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5、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什么?它表达了诗 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简介 :岑参(cn sh

14、n) (约715年770年): 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 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 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 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 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 言歌行。5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译文:东望长安家园,路途是多么遥远,两袖 被泪水沾湿,双目仍泪水涟涟。 首句写眼前景。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次句写思乡情。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沾湿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老朋友路上相逢,只好在马上交谈,无 纸无笔怎么写信?就托您捎几句话儿,向我的 家人报个平安。 凭:托。后

15、两句写出对帝京,故园的无限眷恋 。 “逢”字点题,既见行色匆匆,又颇具军旅特色 。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 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 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 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 头,乡愁难收。“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 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 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 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 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 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 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 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 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 分传神

16、。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 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 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 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 现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 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 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 沾湿了双袖。6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莺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 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 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