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之罗汉大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21943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77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高粱之罗汉大爷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红高粱之罗汉大爷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红高粱之罗汉大爷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红高粱之罗汉大爷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红高粱之罗汉大爷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高粱之罗汉大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高粱之罗汉大爷(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红高粱 罗汉大爷学习目标1掌握作者及红高粱的 相关知识。 2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 环境描写的特点,深入理解 作品的思想内容。 走进作者 莫言(1955年2月17日 ),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 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他自1980年代 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 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 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 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 ,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 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主要成就: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诺贝

2、尔文学奖 大家文学奖鼎钧双年文学奖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代表作品:红高粱 丰乳肥臀 处女作:春夜雨霏霏 三、概述小说故事内容 整个故事是这样的:“我奶奶”十九岁那年,曾外祖父把她嫁 给了十八里坡有麻风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换回一头骡子。迎亲 路上,把轿头余占鳌领着轿夫们起哄颠轿。行至青杀口,高粱地 里杀出劫道人,余占鳌送他上了西天,我奶奶遂对他有了好感。 三天后奶奶回门,又遇蒙面人,原来是救她一命的余占鳌。 两人激情迸发,在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作天地之合。从此他就成 了我爷爷。几天后奶奶回来,李大头被人杀了,奶奶留住众伙计 ,开始主持酒厂。我爷爷酒醉后被扔进空酒缸,恰好这时土匪秃 三炮劫走了我奶奶。

3、我爷爷酒后找秃三炮算账,居然逼得三炮求 饶。我爷爷回来后,朝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竟成了喷香的好酒 十八里红。 九年后,日本鬼子逼乡亲们砍倒高粱修公路,又将罗汉大爷 剥皮示众。当晚我奶奶搬出十八里红,伙计们喝完酒,准备打鬼 子报仇。第二天黄昏我奶奶给我爷爷他们送饭,倒在鬼子的机枪 下。我爷爷他们疯一样冲向日本军车,一声巨响,伙计们全死了 。九岁的我爹,找到了已经痴呆的爷爷,站在我奶奶的尸体旁。 夕阳如血,高粱如血,我爹唱起来:“娘!娘!上西南,宽宽的 大路长长的宝殿” 四、节选部分前后的情节 红高粱的叙事呈现非常自由的时空结构 ,并不按照一般小说的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 情节。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

4、二、三节。 节选部分前的情节(第一节):土匪司令余 占鳌(我爷爷)带着儿子豆官和自己的队伍,在 公路旁边高粱地里等待伏击日本鬼子的车队。 节选部分后的情节(第四节):余占鳌等人 在公路边埋伏;追叙奶奶拉着余占鳌和另一支抗 日武装(国民党系统)的冷支队长一起喝掺有罗 汉大爷血的高粱酒,共同盟誓,为罗汉大爷报仇 ,打日本鬼子;再追叙罗汉大爷怎样被日本鬼子 活活剥皮杀害。 五、节选部分赏析 选文描写的是罗汉大爷,虽然不是作为主 人公的“奶奶”“爷爷”,但是作者对罗汉大爷的刻 画,仍然是一丝不苟,很下功夫的。作者开篇即 说“刘罗汉大爷是我们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 物”,而且扯出一段与“奶奶”暧昧不清的

5、风流韵 事,看似有些“无聊”的“闲笔”,其实是有伏笔的 。随后作者写到县志,写到“农民刘罗汉”的“英 雄事迹”: 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 腿无数,被捉获。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 汉剥皮零割示众。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 方休。 而在文本中,刘罗汉几乎没有反抗,被拉到工地 干活;面对恶劣残酷的现实,他也忍气吞声;拉走黑 骡,因为那是主人的财产(如果他真和女主人有染, 足见他对女主人的感情)。由此可见,刘罗汉只是一 般的饮食男女(和奶奶的一段韵事可佐证)。他铲黑 骡的腿,也并不是“乘夜潜入”,有意抗敌,更没有“ 铲伤骡蹄马腿无数”(“无数”也有些夸张)。 小说的文本和“县志”

6、,哪个叙述是“事实”呢?作 者虚构了两种“事实”让读者评判,为了什么目的呢? 当然作者是偏向文本的“事实”的。“县志”的陈述,是 对革命战争以及其中人物传统的“定义”,是历史教科 书似的“事实”。而作者却要颠覆这样的“事实”,颠覆 以往对“战争”“英雄”的“定义”,从战争的微观舞台 民间的视角,建构自己的叙述与评价体系,还“战 争”“英雄”本来的面目。自学指导语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课文是如何刻画罗汉大爷的形象的 ? 3.罗汉大爷逃生后,为什么又回去拉 骡子?为什么最后又铲倒骡子?自学检测 1.“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我”是一个隔了大半个世纪

7、的事后叙述者 。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形成一种断裂又共时的 生命感受。 “我”又是一个小说的穿插着,便于叙事、 抒情。 “我”穿插文中,能够频繁和富有跳跃性地 进行时间切换,使时间、空间交叉在一起, 产生一种美妙而陌生的诱惑力。 、环境烘托,凸显人物弱点。 罗汉大爷是个普通的农民。他为东家做事,眼界小得和一般 的百姓没有什么区别。当日本人要牵走东家的骡子时,罗汉 大爷表现得低三下四、卑贱低劣,毫无男子汉的刚猛之气。 小说里写道:“罗汉大爷一次一次地扑向那个解缰绳的小个 子伪军,但一次一次地都被那个大个子伪军用枪筒子戳退。 初夏天气,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枪 口戳出的紫红圆圈。”罗汉

8、大爷太过软弱,在日伪的枪口下 ,他敢怒而不敢言,被人骂做“老混蛋”也“一气不吭”;当日 本人要他牵骡子走时,他也只能选择屈从。在工地干活这一 段,作者进一步对罗汉大爷的窝囊、猥琐做了细致刻画。他 挨了别人的鞭子也不敢吱声,受了各种气后甚至还“泪眼模 糊”。这哪里有一点英雄的样子?莫言这样缓慢的叙述节奏 难免让性急的读者感到憋闷,但正是因为有着残酷环境的充 分烘托、铺垫,我们才能相信这样的描写是真实而又刻薄的 生活存在。罗汉大爷的弱点因为有环境阴冷的基调而变得可 信,也与后文罗汉大爷的反抗形成充分的对照。2.课文是如何刻画罗汉大爷的形象的? 、情节暗示,强化人物成长。 罗汉大爷的性格在短短的几千

9、字中是有所变化的。莫言让我们相 信,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罗汉 大爷在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依然是个平凡的农民。他只顾着 念叨自己的小本本,要为东家卖命。在监工的皮鞭下,他忍气吞 声,对拿着抽人藤条的监工心存恐惧。“罗汉大爷一见这笑脸, 脑子立刻就糊涂了。”这种恐惧病症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产生 的,是一个机体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正常的条件反射。但这种 恐惧伴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消失殆尽,罗汉大爷在逃跑的中年人的 激励下,鼓足勇气逃脱了牢笼。当他为那两头忘恩负义的骡子而 激荡起复仇的火焰时,他已经完成了一次人格的提炼和升华。“ 你怕了吗?畜生!你的威风呢?畜生!你这个忘恩负

10、义吃里扒外 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罗汉大爷骂的是骡子 ,但我们从他的语言里明显地能够品悟出另一重人事的含义。因 为有了语意双关,我们对作品内容的品读就变得深刻而丰富了。 罗汉大爷的倔强在他对骡子处以惩戒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血 性男儿的秉性得到了充足的刻画。当然,我们从这个情节的暗示 里,已经看到了罗汉大爷作为平民英雄刚直勇猛的一面,这是一 次人格在危难中的精神洗礼。罗汉大爷用自己的行为捍卫了自己 的尊严,从而完成了自身由懦弱到奋争的真正成长。 、多重对比,打造真实人性。 小说为了表现罗汉大爷的真实生存和成长状态, 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比如罗汉大爷先前的退缩 忍让和后来的刚强勇猛,中年人的果敢机智、奶 奶的聪明机警、伪军的凶狠残忍和监工的蛮横无 理等等,都可以作为罗汉大爷的成长背景来看待 。尤其是这样的多重对比,使罗汉大爷形象的真 实性得到深刻的确认,也推动了小说情节的逐层 递进式的发展。“那边狗叫人喧,天亮了,从东 边的高粱地里,露出了一弧血红的朝阳,阳光正 正地照着罗汉大爷半张着的黑洞洞的嘴。”结尾 一段描写,成为罗汉大爷完成人格成长与塑造的 结论性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