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课件苏教版必修5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915579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课件苏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课件苏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课件苏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课件苏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课件苏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课件苏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师竞赛作品《记念刘和珍君》课件苏教版必修5(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是谁?有多大? 干什么的?作者是怎么 认识她的?她做了什么 事?怎么死的?死时惨 不惨?作者为什么纪念 她?是纪念她一人吗? 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何 目的?杨德群烈士游行的队伍十八日早晨请愿血衣从纪念刘和珍的事迹,可以看出她是 位怎样的青年? 第一部分:对革命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 第三部分:表明她富有斗争精神;有思想, 有远见,富有革命责任感;是个和蔼善良 的女大学生。 第五部分:详细叙述了她遇难的经过。从 中看出她那种临难从容的 勇毅精神。 总之刘和珍和蔼善良,渴求真理,富于革 命责任感。勇敢、坚毅。“是为了中国而死 的中国的青年。”作者为什么不从第三部分记述刘和珍的生前

2、事迹写起,而从开追悼会的那天写起?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1、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 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 案,提醒人们不忘血债。 2、从追悼会写起,为全文奠定了悲愤的感 情基调,避免平铺直叙。 3、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 的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 ,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提问:鲁迅先生为什么要 写这篇文章?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 人?对每一类人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第一类:爱国青年,突出的代表是刘和珍,还提 到杨德群、张静淑 作者的感情是:沉痛悼念,表达敬意颂扬她 们的勇毅,称她们的“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

3、其瑞执政府(或称“ 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 的闲人”“流言家”)。 作者控诉他们的暴行、痛斥他们无耻下劣。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或称“无 恶意的闲人”) 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3.在于唤醒庸人,要 人们牢记这笔血债。1.要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最 大的哀痛和尊敬。2.控诉段祺瑞执行政府的暴行 ,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写这篇纪念文章的目的:真的猛士:象刘君这样的革命 志士。要激励后人,不要忘却,不要“暂得偷生”要像真的猛士那样继续战斗,去改变那“似人非人的世界”课文小结:全文由七部分组成,由作者用数码 标好。一、说明写作的原因和目的

4、: 揭 露敌人,记念死难烈士。二、从赞颂革命者,唤起人们的觉 醒这一角度进一步申述写作意图。三、追叙与刘和珍交往的经过,赞 扬她敢于斗争的精神。 四、写刘和珍遇害,愤怒地揭露反动 军阀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卑劣,呼 唤人们起来变革黑暗现实。五、叙述遇难经过。六、总结经验教训。七、热情讴歌赞颂。 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划“”,错误的 后边划“”。 1.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 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2.纪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 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 特点。( ) 3

5、.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极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 4.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只是 用来点明开追悼会的时间。 ( ) 5.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与杨德群等爱国青年在 “三一八”惨案中被国民党政府屠杀。( ) 6.程君“正告”鲁迅先生:“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 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所以鲁迅才写下 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 7.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 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 意。( ) 8.“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 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 希望,

6、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 到斗争中去。( ) 纪念刘和珍君将记叙、议论、抒情很好地结 合了起来,为下列语段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 里 A.叙述 B.议论 C.直接抒情 D.间接抒情 1.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 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 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 认识。( ) 2.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 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而且又证明着这不 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 伤痕。( )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 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 4.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 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