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车丽萍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88866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车丽萍(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五章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第五章心理过程与管理第五章心理过程与管理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 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 过程中。心理现象(动态-稳态)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 记忆、 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 情感过程(情):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意)需要和动机(动力)个性倾向性 气质、性格、能力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状态 (暂时状态)注意人格 (个性) (稳态)心理过程 (动态)知 觉感 觉想 象思 维记 忆认识过 程是以 感觉为 基础, 从下往 上概括 性越来 越高。生 理心 理感觉一、感觉及其意义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

2、性 的反映。2.意义 (1) 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其它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 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 (2) 感觉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与感觉剥夺感觉一、感觉及其意义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的反映。2.意义 (1) 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其它心理现象的 基础,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 (2) 感觉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与感觉剥夺感觉 感觉及其意义 1.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意义 (1) 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感

3、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其它心理 现象的基础,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 步。 (2) 感觉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与感觉剥夺感 觉 剥 夺 实 验 装 置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赫布和贝克斯顿等人于1954年进行的二、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及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感 觉感觉感觉现象现象一、感觉适应二、感觉对比三、联觉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例如: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蓝、青、紫色使人觉得冷“冷色” “暖色”的东西看上去显得大,有

4、使视觉膨胀的作用 ; “冷色”使视觉收缩;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等宽,但因冷暖色的视觉效果, 看上去并不等宽,其中白色最宽,蓝色最窄,后来调 整宽度,使蓝色最宽,白色最窄,才使旗子看起来三 色等宽。 知觉概述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一、知觉的定义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注意:注意: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联系: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 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区别:反映的

5、对象特性不同借助的器官不同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 盲人摸象知觉觉的基本特征: 一、选择选择 性二、理解性 三、整体性四、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人的知觉系统并不会对所有刺激 来者不拒地加工,而是仅对其中部分加以反 应。 “对象”与“背景”对象:被知觉选择的刺激物 背景:未被选择的其它刺激物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 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22部分对整体的依赖关系部分对整体的依赖关系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要在过去的知识 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 使它具有一定意义。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

6、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 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 稳定性。 恒常性的种类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27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 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觉到的 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28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29明度恒常性明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 度保持不变30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人们对其 表面颜色的知觉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 ,而是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知觉的种类的种类 主要包括如下四种类型: 一、空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四、错觉错觉

7、错觉概念概念错觉错觉: :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即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即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 )错觉的特点错觉的特点:1. :1. 是一种歪曲的知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2. 2. 只要条件具备只要条件具备, ,就会产生错觉就会产生错觉3.3.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总之总之, ,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二)错觉类型(二)错觉类型1.1.

8、线条线条 ( (长短、方向)错觉长短、方向)错觉2. 2.面积大小错觉面积大小错觉3. 3.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造成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造成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4. 4.倒飞错觉倒飞错觉5. 5.运动错觉(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错觉(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三)意义(三)意义尽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但许多错觉对我们是尽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但许多错觉对我们是有益处的。有益处的。有些错觉严重歪曲事实,有消极作用,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错觉严重歪曲事实,有消极作用,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一

9、)社会知觉的内容 对他人的知觉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自我知觉(一)知觉偏差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刻板效应 5、投射效应 6、期待效应 知觉偏差及其矫正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第一印象” 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 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 “新官上任三把火”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心理学家陆钦斯(1957)用两段文字材 料描绘一个叫吉姆的学生。 1)吉姆去买文具,与两个朋友一起边走 边晒太阳。他走进一家文具店时,店里挤 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招呼,一面与一 个熟人谈话,出商店时,他又停下来与同 学聊天。离开

10、商店时,他遇到了头天晚上 结识的女孩。吉姆与她说了会儿话才去学 校。 2)吉姆放学后,独自一人离校,在阳光 明媚的马路上,他走在背阴的一边。路上 他见到了头天晚上结识的女孩,他穿过了 马路进了一家糖果。店里学生很多,有几 个人他认识。他静静地等到店员看到他, 卖给他东西。他坐在桌旁喝完饮料就回家 了。吉姆是一个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 乐的人; 吉姆是一个呆板、害羞和内向的人。 把两段材料结合起来,以1-2或2-1的顺 序呈现,结果验证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近因效应(recently effect) 最后留下给人的印象,往往对人具有 强烈的影响 开头结尾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指人

11、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 人的好恶提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 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爱屋及乌” 社会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也叫定势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 生比较固定的看法 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往往将聚在一起 的人们赋予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 、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 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 就有可能出现偏差,产生刻板印象。台湾大学李本华与杨国枢的调查国家刻板印象美国人 印度人 英国人 德国人 法国人 日本人 俄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 迷信,懒

12、惰,落伍,骑墙派 保守,狡猾,善于外交,有教养,严肃 有科学精神,进去,爱国,聪明,勤劳 好艺术,轻浮,热情,潇洒,乐观 善于模仿,爱国,尚武,进取,有野心 狡猾,欺诈,有野心,残酷,唯物 投射效应 也叫以己度人,就是将自己的感觉、倾向 或动机投影到你对别人的判断之中。假定对 方与你有相似之处。 期待效应 期待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 就是指在生活中人们真心期望常常会变成 现实的现象。 投射效应 在认知过程中,人们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似 之处,把自己的特征归于他人身上。社会知觉偏差的克服 知觉要全面,防止片面。 避免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 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形成正确的自我知觉。归因所

13、谓归因(attribution)是指个体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 归因理论(Attributional theory) 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Nave psychologist)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The theory of correspondent inferences) 3.凯利的三度理论(the cube theory) 4.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海德将人的行为原因基本上分为两种:内因 和外因。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人 本身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如果判断原 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 相应推断理论 代表人物:琼斯(E. E. Jones)和戴维斯(K.

14、 E. Davis),1965。 理论观点: (1)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 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或者说,一个人的 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2)从行动者意图到其个性本质的推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第一,社会赞许性指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大多数 人越喜欢的行为,其社会赞许性也越高。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小,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 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第二,非共同性效应或称独特性,是推断个性本质的重要因素非共同性因素 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性越高第三,选择自由性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 其态度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于做出相应推断

15、三度理论 代表人物:凯利(H. H. Kelley),1967 理论观点: (1)人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方 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存在);行动者( 人);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 个立体框架。称为三度理论。 案例: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的表演发笑条件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因维度 1低:她总 对小丑们 发笑低:别人 很少发笑高:她总 是对他发 笑主体:玛丽 (86)2高:她没 对别的小 丑发笑高:每个 人都发笑高:她总 是对他发 笑客体刺激物 :小丑 (61) 3高:她没 对别的小 丑发笑低:别人 很少发笑低:她以 前没对他 发笑情境:? (72)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研究了人们对 成功与失败的

16、归因。他同 意海德提出的尺度,即把 原因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 两种。但他还提出了另外 两种维度,即稳定与不稳 定、可控与不可控。归因尺度内在的 可控外在的 不可控稳定 不稳定能力 努力任务难度 机遇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偏差我们在判断他人行 为时,往往会低估 外在环境的影响, 而高估内在或个人 因素的影响。你怎么这 么慢?归因中的偏差w 自利性偏差倾向于将自己的成 功归因与内部因素 (能力),而将失 败归于外部因素( 运气或条件)瞧!我棒吧 ! 归因的应用记忆记忆及记忆过程及记忆过程一、记忆的定义、功能 二、记忆的种类 三、记忆的过程 四、遗忘及规律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1.提纲要点记忆法:适用于量大的知识系统 。 2.分类列表法:适用于内容相似的多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