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的性质》说课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78207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2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磁铁的性质》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磁铁的性质》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磁铁的性质》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磁铁的性质》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磁铁的性质》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磁铁的性质》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磁铁的性质》说课稿(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磁 铁 的 性 质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 上册第四单元磁铁单元的第一课,这 一课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和交流, 建立“磁铁有磁性”的科学概念;通过学生自 行设计实验来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 ,建立“磁铁两端磁性最强” 、“磁铁有两个 磁极”的科学概念。学生们只有在头脑中建 立起这些最基础的科学概念,才能为后面 学习磁铁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 大部分学生已经玩过磁铁了,这个活动作 为本单元教学的引入环节,目的是调动学 生已有的对磁铁的经验,交流已经获得的 关于磁铁的认识。在这个活动中,主要交 流磁

2、铁的形状、磁铁的名称和磁铁的应用 。通过交流活动,要让学生体会到磁铁与 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 们进一步研究磁铁的兴趣。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可分两个层次,首先让孩子猜测哪些 物体能被磁铁吸引,然后通过实验感知:能 被磁铁吸住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进而引 导学生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这个活动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更应该 是一个思维训练的活动。应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 探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 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 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的两端磁性最 强” 。

3、在探究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后,教材通 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 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 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 借助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到课外继续探究,进一步 开展拓展性活动。二、说教学目标以上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形成了磁铁的性质这一课 。这一课的探究目标也因此分成了三项: 1 、科学概念:磁铁有磁性,可以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 物体。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性最强的地方是 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2、过程与方法:学习用不同方法研究磁铁各部分的 磁性强弱不一样,并经历其中一个方案的研究过程,建 构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

4、磁极磁性最强的科学概 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领学生经历探究磁铁各部分 磁性强弱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积极的学习态度、小组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 点为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一样,着 重培养学生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动手操 作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直接经验, 分析数据,获得结论。教学难点为在探究磁铁 各部分的磁性强弱的实验过程中,反复实验观 察、收集真实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 论。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将是本课师生探究的 关键。三、说教学准备: 作为以学生动手探究为主的这节科学课

5、,材料的准 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只有精心挑选与准备有 结构的材料,才能引导学生,使他们不偏离科学探 究的目标,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为了顺利完成探 究活动,我准备了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等形状不同的磁铁、回形针、“魔盒”等作为演示材 料,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以下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形 状的磁铁、瓷汤匙、铜钥匙、铁钥匙、图钉(铁帽 )、牙签、橡皮、塑料尺、纸片、棉线、五角硬币 、一角硬币和较多的回形针、大头针等物品、记录 单。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 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 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

6、织教学, 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 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 的磁性。本课将采用引导探索发现 法,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 五、说学法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 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 方式。在本课中,我将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 究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 各种活动,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学习和培养有机地整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 中,引导学生将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 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学习有机地结 合起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提 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

7、能力的目 的。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这节课将呈现以下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 课的开头,我用了一个有趣的导入:桌上放一些用丝线固 定好的回形针,然后用一个“魔盒”引诱回形针在空中飞舞起 来。游戏会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回形针为什 么能在空中飞舞呢?估计学生们能说出是因为盒子里有“吸 铁石”。这时,我再把盒里的小磁铁展示给大家,同时纠正 同学们对磁铁的日常称呼,告诉同学们这是一块磁铁。然 后板书:磁铁。 这一环节从孩子们感兴趣的魔术入手,设计问题,引发探 究,并通过充分的情绪调动和情境创设,触发了学生的探

8、究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 磁铁及其形状,教师再分别实物展示条形磁铁 、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 、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来告诉孩子们磁铁的 命名。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 学生已有的对磁铁的认识和经验,交流已获得 的对磁铁的认识。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磁铁 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 研究的兴趣。(三)、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质疑: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 这时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学生会迫不及待的 进行分组实

9、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时教师要提示 学生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 铁能吸引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由此你能得 出什么结论?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 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 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 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 探究、验证的需求,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 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让学 生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小组合作学习 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的、有效的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

10、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 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的体现了新课 程的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研究条形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老师继续引导: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 问题呢? 然后引导学生先确定条形磁铁上的五个点再进行研究。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 ,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教师对实验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进行提示,师生共同讨论出可行的研究方法,强调要反复实验。再以小组为单 位进行实验,用多种方法研究条形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并记录(如记录表) 。这个活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这个环

11、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 、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做到有“扶”有“放”,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除了教材上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 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把一盒回形针倒在桌上,将磁铁的各部分 都接触到回形针,看各部分分别吸引多少回形针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定量研究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态度。(六)、总结延伸。 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并让

12、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 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 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七、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 时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 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基于这一 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 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 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研究磁铁各部分磁 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 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 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八、说板书设计:形状:条形 蹄形 环形 磁铁 磁性: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磁极: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 (两个)我的板书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 不仅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体现了教学难点,而 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