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7867754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师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师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师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师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如何提升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教師培訓研討會之人文素養的培育“教師如何提昇高中學生的人文素養“陳建熊香港田家炳中學榮譽校長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校長2005.4.11人文素養的培育觸及到生命、生活、人文教育及通識教育等最中心的目的最核心的意義和價值最終極的目標最難能可貴的成就【難於達成,卻是最可寶貴】人文素養含涉下列的討論人文教育、人文學科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素養 ( 關懷與情操)人性、人之為人、人應該是怎樣的?個人、獨立個體(的主體性)、超越的個人生命、生命的展現、生命的終極目的生存 、生活開展、生命的終極目標人本主義 ( 偏執絕對的個人自由,易生反社會的極端 )人文教育一個模糊的、多義性、帶價值的

2、概念 在不同時代、時期,有多種、不同的表述 這個概念的在不同學科、語境,含義會呈現出差異 它是一沒有公認確定內涵的概念,可以從多角度理解 含:一種內容、涵意豐富,卻多歧異的教育思潮、一種教育內容 ( 學科類的文、史、哲 )一種教育改革的舉措 ( 通識、通才教育、人文素養 )一種教育方法的倡用 ( 主體參與、導引經歷、師生互動 )人文主義 古代的涵義古代社會,中、西方教育鐫刻著深深的人文倫理印跡以人為中心;強調身心和人格的和諧發展以善為導向,追求人性的正面展現與和諧的發展人格 西方 、古典道德 中國 的理想(主義) 的追求例: 教、育與 educare :引出,引發生命的培育,與不斷發展 柏拉圖

3、:教育目的在於絕對的善的追求,使人心靈的和諧達到完 善的境地 孔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仁者,愛 人 ( 仁賦予了二人關係的素質 ) 基督教:神造人 神看為是好的,活得更豐盛,全然成聖人文主義 早期近代的涵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 : 以標榜人道以求脫離當時的宗教勢力強調尊重人 (兒童)及其個體性,重生命本體的建 立,注重兒童身、心、靈的全面肯定、培育、調和 與發展 重視、尊重人的個性為特徵,以發展兒童的人格 為任務,提倡兒童身、心、靈全面並重發展,均 衡培育德、智、體、群、美、靈注重人身、心特點,與個別差異,反對一體性的劃 一集體主義 ( 類的人 ); 學習方法:反對嚴罰

4、,死記硬背,單向注入;倡直 觀自然、社會、互動,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主動人文主義 近代的涵義歐洲17 世紀科學大發現、啟蒙思潮時期 :標榜 科學、理性、自由、平等、博愛 為核心的 人文精神人文主義 現代的涵義針對 唯科學主義、唯理性、功利主義教育的流弊Alfred N. Whitehead :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強調科學、理性、物質、功利並不能涵蓋生活的一切強調以人為人,以人為本的人本精神提倡人文照觀的,把人當作人來討論 ,並重人際關 係的建立 ( 人文主義的第三思潮 The Third Tide Humanistic Movement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惟

5、人非單純的肉體存在,也非純 理性的活物;人有感性、情性和靈性,心靈是存在於 肉體,並且影響著肉體的生活。 反對現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把人純動物化,甚至 獸化;人文教育的意義 是成 人 的教育,而非單成 材 、 器 ,考 試中心、職業主義的教育 糾正重工科輕理科、重理科輕文科之偏失 魯潔教授:“當今的教育從根本上偏離了它本質 的意義,成為了一種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義 教育 “ 人文教育注重人文及社會精神價值建設:人格培 養、情意完善、情操的陶冶 人文教育的內涵 以 人 為目的,以 人文學科 (arts, humanities) 為手段,實現人文關懷的教育 以培養 人與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及

6、人與物 (自然) 的人文素質的教育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識 和 人文精神,後者是其核心、靈魂 人文教育是以 人 為主題,以 文化建構 (生活形 態 )為底蘊,以 生活意義 的追求為指向的 人的 生命的體現 、生命的確立、生命的發展 和 生命 的完滿完成 的法則和原理人文教育與人文精神 人文知識 若沒有了人文精神 和 人文情懷 的滲 透與定向,就成了純知性、理性的認識。人文學科教導 只有人文精神孕育其中,才可以轉 化為人文情感,人文情懷,以致人文素質培育。人文精神的涵義對人、人的發展的關注、對人之所以為人的思索,以及對人尊重等三種精神 ( 人道、人本、人文主義 )互為表裡 關係的表現只有基於上述精

7、神, 才能把人文教育的實質表現出來藉人文教育以培育人文素養人內在的素質與外在的表現,體現出: - 自我在的正面、積極肯定 自我的發展與提升,以求自我的實現 ( Self-actualization ecology )Martin Buber“ 重視人文教育 ,其目的在於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是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活,包括真誠、選擇、負責的態度;教育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某種知識和技能態度,而且要關心著整個人的形成。“ I I , I Thou, I It Relation “ “ 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物 的關係 “主體的人生命生活生態生命 教育生活 教育生態 教育人文精神和素質的體系與培育(mili

8、eu)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缺乏人文精神與素質的後果獨尊技術知識、物質、功利教育,輕視情性與精神的人文教育 人 ( 學生 )對生命的自殘,對他人生命、對自然 與生命的漠視 人文學科止於純 人文知識,日趨科學化、知 識化 教師進行支離破碎的講授與分析,缺失了人文的 內涵,成了沒有靈氣和活力的知識,忽略了人間 終極價值的意義。例:一篇有血有肉、感情豐滿的課文,分解為生詞、般落、大意和中 心思想, 靈魂 就沒有了:熟背 背影 ,感受不到淒美的情愫人文教育的時代作用 以人的生命、人格培養、生活智能與技能為目 的的人文教育是超越的 人文教育高於知識教育,而且從根本上制約著 知識教育 人文教育也照觀科學教育,賦

9、予科學教育持平 而合宜的人生位置、價值和意義使科學教育在 意義上具有一種人文教化意蘊的,全面的科學 教育 並非 反科學 的 它使人的個人自處、人的精神生活、靈魂世界 、人的人際生活不致進一步日益邊緣化Alfred North Whitehead ( 懷德克 ) 1861 1947 in “The Aims of Education“ “ The aim of education , or education itself, is as boundless as the sky and as deep as the ocean. It concerns the nobility of life

10、and is, in this sense, religious in nature. Education is religious. “ Alfred North Whitehead ( 懷德克 ) 1861 1947 in “The Aims of Education“ 我要強調整個人類文化遺產 帶來的修養, 例如 :文學 對人的文明生活的影響。 我重視個性、創造力的相互影響。 人將很快遺忘教育的個別細節。 教育的目的 就是培養智慧力量 ( intelligence )。一些徹底滲透 到你全身的原則,毋寧是一種心智的習慣和素養 。心智活動時,能起動合宜的思維與行動作用, 就是智慧力量。Al

11、fred North Whitehead ( 懷德克 ) 1861 1947 in “The Aims of Education“ 教育充斥了無活力的概念、死的知識。教育就是獲得運用知識的心智能力,其目的在於刺激 和指導,以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編一本具有真正教育作用的教科書,它將是難編、難 教的,若然不是,燒毀它吧,因為它不可能具有教育 價值。教育需要通過調協專門教育與普通 (通識) 教育使個 體的人得到和諧的發展,使受教育者成為有文化的專 家,既有專門知識,又有文化素養,表現智慧能力。艾略脫: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說:“ 我要警告面前的世代,當惕勵、小心 - 智慧失落在知識裡! “廿一世紀人

12、類: 多資訊,卻缺少知識 與學問 多知識和理論,卻缺少智慧力量新世紀 人需要掌握的智能類別 Y.C. Cheng (2000 ) Contextual Multiple Intelligence 學習智 / 技能 Learning Intelligence / Skills 科技智能 Technological Intelligence / Skills 經濟智能 Economic Intelligence 社會智能 Social Intelligence 政治智能 Political Intelligence 文化智能 Cultural Intelligence智能 (intelligenc

13、e) 是一種或一組 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製造出一 種或不同交文化背景中被認為有價值的生產能力。 Howard Gardner新世紀人的類別 Y.C. Cheng (2000 ) Contextual Multiple Intelligence學習人 Learning Person科技人 Technological Person經濟人 Economic Person社會人 Social Person政治人 Political Person 文化人 Cultural Person“ 一個真正受過教育的人,不單體會到知識,並能了解 經濟的意義,欣賞美的事物,又肯為社會服務即便對生 存的意義,也有透徹的體會 “ - Oswald Spengler 新世紀人的類別 涵義 藉人文學科學習培育人文精神與素質Humanity & Humanistic Temperament ThroughHumanitiesWorld 世界Society & Nation 社會、國家Scho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