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加强城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854848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实加强城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切实加强城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切实加强城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实加强城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期以来, 我国在城市建设中, 存在 “重建设轻规划, 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 重投入轻管理” 等问题, 尤其是对城市社会发展重视不够, 导致社会事业设施滞后,表现为用地小、配套差、数量少、 质量低,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一条腿长, 一条腿短” 的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建设和做大做强三大中心城市及其他区域城市中, 首先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 用地规划上, 充分认识并明确社会事业发展的意义和地位, 将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来抓 ; 其次, 明确各城市功能和定位,合理界定城市发展的内涵,突显区域、城市特色;第三, 在城市布局、 市域空间布局、项

2、目布局上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第四, 在规划、 建设和项目落实上与经济项目同步展开, 协调推进 ; 第五,加大改革力度, 推进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 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 引导企业、 中介机构、 外资和民间资金投入,促进社会事业项目的建成和发挥效益。通过加大城市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建设, 逐步形成人尽其才、创新活跃、教育发达、文化繁荣、 卫生安全、 社区服务、 保障有力的城市社会发展新局面。 在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和 “十一五” 规划中,本省要加强福、 厦、 泉三大城市和其他城市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设施规划和建设, 强化城市的科技创新中心、

3、教育中心、 文化中心等服务功能。一 、 大 力 发 展 科 技 事 业 , 增 强城 市 创 新 功 能 。要通过集聚科研院所、 公司总部和科技型企业, 汇集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企业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 强化省域中心城市的创新功能,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一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科技新体制, 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 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进科技机构分类 (开发经营类、 社会公益类)转型运转,发展民营科研机构,鼓励引导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 ; 四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社会化服务

4、, 建立国家级、 省级行业科技开发中心、科技促进中心,完善省级、产权知识 (技术) 交易中心, 新建各市产权交易中心;五是努力增加科技投入, 开展基础、 超前性和应用性科研活动, 形成基础创新能力, 并把三大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省、中心城市技术创新体系框架 ; 加快建设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个国家级、1 个省级) 、 民营科技工业园区、 大学科技园、 星火技术密聚区、 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成果转化, 提高技术辐射推广效应。 重点是加强福州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

5、、 福州软件园、 厦门火炬高新区、 厦门软件园、 同集高新园区、 泉州、 三明、 南平高新区、泉港 - - -石狮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等建设。 继续推进国家级、 省级星火技术密聚区和泉州湾- - - 武夷山沿线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 加强大中城市及有关区科技馆、 海洋馆、 生态馆建设, 促进城市科普事业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 要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使城市成为未来信息社会新的枢纽和信息节点,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结合 “数字福建” 工程、 建设, 推进大中城市的数字化工程建设, 推进电子政务工作。 尤其要结合产业特点, 服务产业集群建设, 推进厦门市、 泉州市和福州市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

6、点工作, 不断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二 、 加 快 发 展 教 育 事 业 , 提 高市 民 文 化 素 质 。围绕“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目标,坚持教育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大教育体制改革,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同时,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样形式办学, 尤其是兴办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逐步形成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从而实现教育发展的构建体系、 培育人才和知识贡献三大任务。具体地, 一是适应城市化发展过程切实加强城市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胡宗潭59发展研究 / 2 0 0 5 年 第 2期社会研究DEVELOPMENT RESEARC

7、H中人口集聚、 城市扩大导致城市形态变化的新情况, 调整城乡学校布局, 在新区和城郊结合部新布点中小学,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大力扩大高中办学规模,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以中心城市为重点, 继续相对集中布局, 大力发展高等普通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扩建现有高校和兴建一批新的高校, 省重点扶持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8所高等学校建设, 扶持壮大巩固提高一批新升格本科院校 ; 加快建设大学园区(高教园区) , 如福州上街大学园区、 厦门集美大学园区、厦大曾厝安文教园区、 泉州高教园区、 武夷山高教园区等。三是完善、 新建一批职业技术学院, 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8、,服务劳动力就业,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运用函授教育、 远程教育等形式,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 构建终生教育体系。 四是积极推进社区教育, 统筹协调社会教育资源, 加快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形成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为基础的学习网络, 形成学习型社会。三 、 加 强 城 市 文 化 建 设 , 提 升城 市 发 展 内 涵 。要继承福建文化,发展文化事业, 推动文化产业, 树立城市文化品牌, 发挥城市文化功能, 突显各城市文化特色和形象。要加强福建土楼、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遗迹、 福州三坊七巷、 宁德廊桥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 充分

9、重视弘扬城市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历史文物、场所、遗存、历史性建筑和街区、 地段及古城、 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 泉州、 漳州等) 的保护和建设, 促进城市文化资源的保存和永续利用, 并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福州重点突出昙石山遗址、 三坊七巷和朱紫坊、 马尾船政文化、 寿山石文化、 长乐郑和下西洋文化遗址等保护开发, 厦门重点突出近现代建筑如鼓浪屿建筑、 湖里的炮台、 集美学村文化资源等保护开发, 泉州重点突出海交文化如“海上丝绸之路- - 泉州遗迹” 、 华侨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保护开发, 龙岩突出“红色之旅”和客家文化开发保护,三明要加强万寿岩古人类文化遗址开发,南平则突出朱熹文化

10、开发, 莆田着重开发妈祖文化。 推进戏曲文化建设, 加强地方文化剧种保护,突出闽剧、南音、高甲戏、 芗剧、 汉剧、 莆仙戏、 歌仔戏、梨园戏等剧种保护、 剧目开发和演出场所设施建设, 形成文化多样性。 要突出历史文脉传承, 树立精品意识, 注重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以及广场、 公园、 街景、雕塑、 喷泉等设计与建设, 展现各地城市特色文明。加强福建特色文化宣传、推介, 扶持特色文艺团体, 开展国际国内巡回表演活动, 宣传福建, 扩大闽文化影响, 同时促进闽台文化交流, 增强福建文化辐射力。重点建设一批城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中心、大剧院、电影院、 广电中心、 会展中心等文化设施或建设综合

11、性的城市文艺中心。 在三大城市建设若干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 要打破省市、 市区(县) 等行政界线, 统筹协调, 共建共享一批文化设施资源, 促进文化繁荣。 加强城市文化信息网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 将社会力量办文化纳入文化发展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努力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 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 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发展文化的新途径。 结合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 “管办分离” , 推进报业、 广电业、出版业、影视业、演艺业、书画业、 会展业等产业发展, 努力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市域内文化资源重组,发展壮大以

12、产品为龙头, 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企业集团, 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体系,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推进省广电集团、 省新华发行集团、 福州、 厦门、 泉州三市日报报业集团、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等公司改制发展 ; 继续办好厦洽会、 福州泉州海交会、晋江鞋博会、 省 “6 . 1 8 ” 项目推介会等会、节活动,开展常年行业会、节、展活动, 提高福建会展业水平;加强文化旅游景点景区接点连线成片建设, 打破区划界线, 发展产业区块 (集群) , 突出围绕福州昙石山、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厦门万石山- - - 鼓浪屿等文化旅游品牌和武夷山等国家风景名胜区, 扩大旅游设施建设, 壮大旅游支柱产业, 使四

13、市发展成为国际化文化旅游中心;四、 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一要突出改革,推进城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民营医院发展步伐,发展具有较高水平、较大规模的股份制综合医院,壮大一批大医院, 增加医疗资源供给能力, 促进医疗市场竞争;实施医院分类经营, 合理划分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 鼓励发展私营、 股份制、 混合所有制营利性医院。 搞好区域卫生资源配置, 在城市新区新建综合性营利性医院, 努力把三大城市建成全省的医疗卫生中心。 二要增强公共医疗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城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 疾病信息网络体系、 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发展社区卫生事业, 完善社区医

14、疗保健服务网络;扶持建设职业病、结核病、性病、艾滋病、神经精神病、 麻疯病等疾病专科防治医院, 关爱弱势病人群体, 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三要完善体育设施网络, 建设一批体育中心 (馆) 、 专业体育场馆,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发展竞技体育, 突出在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举重、水上运动等方面加大投入,形成福建体育特色。四要加强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加大救灾、 救济和优抚等投入, 逐步实现城市公用设施“无障碍” ;适应老龄人口需要, 加快建设省老年大学, 统筹建设各地老年体育、 文化活动中心以及托老院等设施。加强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建设。 作者单位: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责任编辑: 王玮)60发展研究 / 2 0 0 5 年 第 3期社会研究DEVELOPMENT RESEAR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