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841676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资料由王铁匠保健球编辑整理 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山西朔州有什么特产 1、 油果子油果子 早在清代已是走俏的外销特产之一,滚糖、罩蜜、夹心、包馅、擦酥、渗糖品种多样,美味 可口,益气胃,享誉四邻,是老少皆宜的佳品。 2、 应县紫皮蒜应县紫皮蒜 应县紫皮蒜:产于恒山脚下应县小石口一带,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 瓣衣紧。如果把紫皮蒜放在大马车轮胎下轧过去,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现象,蒜头在轮胎刚碰 着的时候,只听“啪”的一声,便分成数瓣向两侧飞射出去,决不象一般蒜被压碎。紫皮蒜 做的蒜泥和一般蒜的蒜泥不同, 一般蒜泥隔夜变色变味, 而应县紫皮蒜泥却可以放二、 三天, 色味如初不变。 紫皮

2、蒜品质优良,每到秋季上市,人们便争相购买,或编成大挂吊在屋檐头,或携带它乡赠 送亲友。 如今的应县紫皮蒜,已成为出口的土特产品。当地谚语说: “应县紫皮蒜,马车轧不烂” ,就 是形容它的品质高超。 3、荞麦。、荞麦。 近年来,随着农民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荞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平 鲁红山荞麦,千粒重 38.8 克,硒含量 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多次入选国 宴。荞麦是原产于我国北方的古老作物。由于它生育期限短,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种, 逢灾年用荞麦补种、改种都可获得一定购收成,是较为理想的救灾、备荒作物。 荞麦是双 子叶植物, 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蓼科,

3、与单子叶、 禾本科的小麦、 大麦等麦类作物亲缘较远, 在常见大田作物中几乎没什么近亲, 在很多方面也都表现得别具特色。 栽培荞麦有四个种, 它们分别是甜荞、苦荞、翅荞和米 荞麦。甜荞又称普通荞麦,其花中有蜜腺,能散发香味, 引诱昆虫,异花授粉;苦荞又称鞑靼荞麦,花器小,无香味,自花授粉,人工杂交极难成功; 至于翅荞和米荞则是由于其所结瘦果棱薄呈翼状或是瘦果两棱之间饱满欲裂,易露出果 内 的“米”而得名。总之,无论哪种荞麦,它们所结的种子都 有一坚硬的外壳并且是三棱型 的瘦果,这在其它作物中极为少见。 4、面塑、面塑 也称“面人” ,是平鲁县的工艺品。用白面粉捏成各种禽兽、果品或各种人物形象,蒸

4、熟再 进行彩绘。面塑细致精巧,形体生动,常当作吉祥物品供人欣赏馈赠亲友。 5、三鲜南炒面、三鲜南炒面 三鲜南炒面,是榆次的一种高档面食。制作时,由于先用面萝炒面一次,海参、鱿鱼、玉本资料由王铁匠保健球编辑整理 兰片又需烩一次,故又谓之“两出瓢” 。 三鲜南炒面为民国初年榆次县前街“双盛圆”饭馆的高厨“计蛮”师傅所创,作工精细,工 艺独特。 三鲜南炒面的制作方法如下:原料精粉、食油、海参、鱿鱼、玉兰片、各种辅料调味。 工艺将白面团用手拉成龙须面,下油锅炸,呈金黄色后,取出装盘,上笼蒸几分钟, 再上瓢炒,再装另盘,然后将玉兰片、海参、鱿鱼上瓢烩,出瓢后浇在面上即可食用。饮食 界谓之“两出瓢” ,此

5、面肥而不腻,味道鲜美。 特色酥软可口,色鲜味美。 6、应州牛腰、应州牛腰 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 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 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 食品,颇负盛名。 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 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 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 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 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 把白面和糖稀和起

6、来,做成了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 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于是他 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一起炸好,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 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1900 年农历 8 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贡给他 们品尝,受到好评,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民国初年,制作牛腰得技艺又传到于自林先生 手里,内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应县。至今仍然以一尝应县牛腰为快。 7、油糕、油糕 油糕,主要以黄米面(即软黍米面)为皮,以糖料或枣泥、

7、豆沙为馅,经油炸制的一种 节日食品。 8、莜面栲栳、莜面栲栳 莜面的营养价值极高, 其脂肪含量是小麦、大米、高粱、荞麦、黄米这六种粮食的倍, 释放的热量等同猪肉或肥牛。 莜面栲栳栳的制做工序非常严格, 和面一般是由体力较好的小伙子负责, 加以烧开的水, 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接下来的活就可以交给双手轻柔的女师傅了,但 见她在光滑的石板上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 栳。接着将薄片卷成空心卷,竖立在笼中,蒸约分钟后,揭去笼盖,喧腾腾的莜面栲栳 栳就成功了。 本资料由王铁匠保健球编辑整理 9、塞上冻兔肉、塞上冻兔肉 塞上冻兔肉,味鲜肉嫩,营养丰富,

8、消化率高达 8090%,颇受消费者青睐。 兔肉所含蛋白质很高,比猪肉、羊肉多一倍,比鸡肉多 1/3,甚至比蛋白质丰富的牛肉 也高出 1/6;它的脂肪含量又低,仅为猪肉的 1/16,羊肉的 1/7,牛肉的 1/5。不愿发胖,最 宜多吃兔肉,至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老年人,更要吃兔肉,因为兔肉中含有的卵鳞脂, 可使脂肪质乳化,从而让身体吸收,减少血管硬化的可能。近年来,兔肉的营养价值越来越 被人们所认识。兔肉,成为国际市场高级肉食品,在日本被称为“美容肉” 。 塞上高原土地辽阔,牧草丰盛,有着大力发展养兔业的优越条件。近年来,雁北地区建 成九座宰兔厂与冷库,和兴旺的养兔业配套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对外

9、贸易,意大利、德国、 英国、法国、日本等地,都是塞上冻兔肉的销售市场。 10、刀削面、刀削面 以刀工、削技绝妙而被人称为飞刀削面。所用之刀是特制的瓦形刀。面要揉成尺余长的 筒状,削面时,人站锅前,一手托面,一手持刀从上向下往锅里削。削出的面条呈三棱形, 宽厚长度一样。工艺精巧的厨师削出的面条“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 削面如鱼儿跃” 。吃起来内虚、外筋,柔软光滑,容易消化。 11、揪片、揪片 揪片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在山西无论城市与农村,揪片是一种家常便饭。 将揉好的面团擀成薄片,用力将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纽扣大小、中间有凹的小片,甩进锅 里,面片飘起即熟。这种揪片嚼 起来感觉有

10、劲,面片清利,食之有味。 原料白面粉、水。 工艺将面粉用水和好、揉好,放置一会儿。然后,用擀面杖将面擀开,再用刀将面切 成五六寸宽的几块,拿一块在锅边往锅里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这样边揪边煮,一会后,锅 里的面就熟了。 特色操作简单,面片很容易入味,食之舒畅,容易消化,尤其适合于幼儿和老人。 12、应县凉粉、应县凉粉 应县凉粉是用马铃薯淀粉制成的。 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 在街头摆摊叫卖的四季 不绝。每到夏日,凉粉摊尤多,街头巷尾比比皆是。 应县凉粉不仅上市数量多,而且风味独特,其特点:一是含水量较多(淀粉与水的重量 比在一比十左右) ,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凉水里。二是加工精细。三是调味精美

11、。咸盐、 酱油、辣椒、醋、香油、味精、芥末、葱等佐料齐备,各味俱全。再佐以豆腐干细丝。色、 香、味俱佳。 13、羊杂割、羊杂割 本资料由王铁匠保健球编辑整理 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 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 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 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 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 。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 中、 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 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 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 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14、应县、应县面皮、滴溜面皮、滴溜 应县面皮是用纯白面制成的。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在街头摆摊叫卖的四 季不绝。每到夏日,街头巷尾比比皆是。 应县滴溜是用玉米面制成的。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营养价值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