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后弹壳上弹底纹痕再现性之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841248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射击后弹壳上弹底纹痕再现性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射击后弹壳上弹底纹痕再现性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射击后弹壳上弹底纹痕再现性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射击后弹壳上弹底纹痕再现性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射击后弹壳上弹底纹痕再现性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射击后弹壳上弹底纹痕再现性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击后弹壳上弹底纹痕再现性之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射擊後彈殼上彈底紋痕再現性之研究 射擊後彈殼上彈底紋痕再現性之研究 陳振1、孟憲輝2 1臺縣政府警察局刑警隊鑑組組員 2中央警察大學鑑科學學系系主任 E-mail: *F47130tcpsung.gov.tw; Tel: 02-29521110 ext. 24 摘要 摘要 槍枝在擊發子彈過程中,由於子彈於上膛、擊發、抽殼和退殼過程彈殼和槍機面的刮擦和碰撞,射擊後的擦拭保養,殘火藥的腐蝕,拆卸槍枝時的碰撞摩擦和其他無意的摩擦接觸均可逐漸造成槍機面特徵的變化,相對亦影響射擊後彈殼與槍機面有關工具痕跡之改變,但此種特徵變化的快慢尚未為人所知,國內外也尚無相關報告。 本研究選擇三種同自動操作方式的半自

2、動手槍共十二支進試射採樣,並以彈底紋、撞針痕及撞針刮擦痕等三種痕跡做為標的,隨著射彈之積觀察此些彈底紋痕再現性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所有實驗用槍枝經分別射擊 1252 至 2578 發之子彈後,其槍機面上之工具痕跡均無明顯改變,但槍機面工具痕跡過淺之槍枝所下之彈底紋再現性佳;槍機面工具痕跡較深者彈底紋均無明顯變化,而可與較早射擊之彈殼吻合比對;部分槍種之撞針於射擊時因劇刮擦,表面特徵逐漸改變,下之撞針痕特徵再現性佳;部分槍枝射擊後形成之撞針痕則缺乏足資比對之特徵。射擊時槍管傾斜之短反作用式槍枝常可在彈殼上形成撞針刮擦痕,所下之撞針刮擦痕幾無任何變化,再現性好。 關鍵字:關鍵字:鑑科學、槍彈鑑、

3、彈殼比對、彈底紋、撞針痕、撞針刮擦痕 F-1 常涉案手槍板機之測定常涉案手槍板機之測定 孟憲輝1*、蔡依庭2 1.中央警察大學鑑科學學系教授兼主任 2.中央警察大學鑑科學學系學士 E-mail: *una106mail.cpu.edu.tw; Tel:03-3285187 摘要摘要 本研究針對常涉案手槍板機之分佈情形進探討,以瞭解同一槍枝扳機之再現性、同口徑同廠牌型號手槍扳機之差及危險扳機出現情形。首先蒐集板機測定相關文獻,探討並選定適當之測定方法。就用之 102 支 9mmX19 口徑涉案槍枝,以扳機測定器分別進各槍單動扳機和/或複動扳機之測定,每枝槍之單動扳機和/或複動扳機各測定5 次,求

4、其平均值和標準差,供進一步分析之用。 經測定 Beretta M92FS、IMI Jericho 941、Sig-Sauer P226、Glock 17、Glock 19、Glock 26等廠牌型號手槍之扳機並分析測得據後發現:(1)同一槍枝同種動作之扳機再現性好;因此,只要測定次夠多,即可準確測定特定槍枝特定扳機動作之扳機值,作為案發時槍枝操作況研判之依據。(2)同一槍枝複動扳機之扳機均明顯大於單動扳機,且其差在統計上均具顯著性,故槍枝上膛後只要扳下擊錘,槍枝意外擊發之可能性即可顯著低。(3)同廠牌槍枝單動扳機之分佈有明顯之差,但複動扳機之扳機分佈重疊性較高。(4)同種廠牌型號之槍枝,同種動

5、作之扳機雖相近,但仍有少部分槍枝之扳機與其他槍枝有顯著差,明顯較高者僅使用,過低者導致意外擊發或自覺的續擊發,造成危險。因此,每支疑有意外擊發可能之每支槍枝均需實際測定其扳機,可直接引用同型槍枝的文獻據或生產商的公布值作為研判依據。本文並提出扳機測定的實際應用案,供考之用。 關鍵詞:關鍵詞:槍彈鑑;意外擊發;扳機;複動扳機;單動扳機 F-2 資訊檢在刑事鑑科學之應用資訊檢在刑事鑑科學之應用 余秋忠1*、溫哲彥2 1中央警察大學鑑科學研究所 1屏東縣警察局刑警隊鑑組 2中央警察大學鑑科學(系)研究所 E-mail: pt2165ptpolice.gov.tw; Tel: 08-7327546 摘

6、 要 摘 要 多媒體資庫管系統(Multimedia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MDMS)在多媒體資管上提供許多功能,如視訊(video)資的位化、壓縮、儲存及檢等,隨著位視訊資的高成長,資訊檢(information retrieval)功能已越越重要,如何在大的儲存資內取得有用的資訊已是當前刻容緩的研究方向。在刑事鑑及犯罪偵查上,多媒體資庫管系統提供一個有效的資管方式。在商業應用系統方面,移動物體特性的自動化擷取大多使用化特徵(quantitative features),如空間特徵(spatial-based features)、紋特徵(texture-ba

7、sed features)、動態特徵(motion-based features)和色彩特徵(color-based features)等。 在本研究中,我們提出一個物體移動的偵測方法(object-based motion detection)和統計的色彩分佈特徵(statistical color distribution),用空間及時間的特徵描述MDMS上的視訊序(video sequence)。有關移動物體的偵測,經由視訊續影像的相減即可取得移動物體的資訊,分析該移動物體的色彩分佈以取得移動物體的色彩分佈特徵,以該特徵作為檢關鍵詞(retrieval keys)。最後,我們以一些子驗證

8、這方法的檢能及刑事鑑上的可性。 關鍵詞:關鍵詞:多媒體資庫管系統(Multimedia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MDMS)、資訊檢(Information Retrieval)、刑事鑑(Forensic Science) F-3 四軌道區域比對法於台灣地區運用之初探 四軌道區域比對法於台灣地區運用之初探 陳振煜1、時強2*、曾春僑3 1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鑑科測謊組警務正 2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中心技士 3臺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中心技佐 E-mail: *strongkmph.gov.tw Tel: 07-2517348 摘 要 摘 要 近人權意高漲,民眾對科

9、學辦案之要求日嚴格,於是測謊之角色日趨重要,並經常在偵查及審判中扮演重要之角色,雖然國內近對於測謊之相關研究,如測謊之信效及測謊技術之改等續出現,但仍未對國外許多現測謊技術作探討,本文即首就美國馬特(James Allan Matte)所研發出之四軌道區域比對法 (Quadri-Track Zone Comparison Technique)於國內實際案之運用,進本土化研究加以驗證。 馬特於西元 1977 以貝克斯特 (Cleve Backster)區域比對法(Zone Comparison Technique)架構為主,增加第四軌道,即害怕錯誤 (Fear of Error)和希望錯誤 (H

10、ope of Error)二個問題,以這二問題的反應作比較,增加對測謊結的判斷,發展出四軌道區域比對法 ,本文為國內首對此項測謊技術進探討。 本文以 93 至 94 7 月份,南部某縣市警察局所實施之測謊鑑定案件,於區域比對法中為人測試 (You Phase)後,再隨機進害怕錯誤和希望錯誤二個問題之題組,以這二問題的反應作比較,探討在測謊結誠實者和謊者中害怕錯誤與希望錯誤之反應比較是否有差,其中誠實者 16 件、謊者 15 件,共計 31 件。 本文結果初步發現誠實者和謊者二組中, 害怕錯誤與希望錯誤之反應比較,呈顯著差(214.24,df1,P0,P0.001) ,即誠實者之害怕錯誤問題反應

11、大於希望錯誤問題, 謊者之希望錯誤問題反應大於害怕錯誤問題。 根據研究結果,本文建議可在區域比對法中增加害怕錯誤與希望錯誤之題組,以增加測謊結研判之考,惟仍需多測謊實證研究加以證實。 關鍵字:關鍵字:測謊鑑定、 區域比對法 、 四軌道區域比對法 F-4 F-4 自動化線語者鑑定系統之設計自動化線語者鑑定系統之設計 詹明華1、陳弘斌2、莊銀河3、王聖宏4* 1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學系副教授 2國台南護專科學校助教授 3陽技術學院電子系講師 4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研究生 E-mail: ci933029mail.cpu.edu.tw; Tel: 0928154590 摘要摘要 傳統的線語者鑑

12、定是以聽鑑定及觀察聲紋頻譜鑑定種人工的方式進,自動化的線語者鑑定,除可提供客觀的鑑定依據外,亦可大幅縮短鑑定的時間。共振峰(formant)為觀察聲紋頻譜鑑定最為重要的特徵,本文以共振峰作為語音的特徵,用程式語言完成一套自動化的語者鑑定系統,在某一錯誤拒絕下,本系統可決定出相對應的相似門檻值,並可算出待鑑定聲紋與樣本聲紋的相似,鑑定的結果為客觀的相似。另外,本系統亦可應用於線上語者鑑定,作為身分辨之用,有助於犯罪預防。 關鍵字:關鍵字:聲紋鑑定、線語者鑑定、共振峰 F-5 Image Authentication for Digital Image Evidence Che-Yen Wen*,

13、 Kun-Ta Yang Department of Forensic Science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 Taiwan E-mail: * cwenmail.cpu.edu.tw; Tel: 03-3281823 With the increasing use of digital images in forensic science, it is obviously that digital images captured from 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 cameras or other digital image de

14、vices, have become direct or indirect exhibit in court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pects and the criminal behaviors. But the property of easy manipulation makes us doubtful when using digital images as evidence in court. To keep the authentication, all processed steps have to be docum

15、ented or recorded by forensic examiners. In traditional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ourse, forensic examiners in laboratory have to descript step-by-step of how the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conduct, including lots of parameters, mathematical actions and processed images, to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s). Since records or documents usually include a lot of image data, we need a proper way for recording or transmitting those image data. In this pa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