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7824759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育 发 展 研 究教育发展研究 2 0 0 5 . 1 0视点李海生/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2 0 0 0 6 2 )!发端于西方女权运动的女性主义, 历经百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不同理论和流派共存的局面。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性别问题和性别观念的变革, 而且体现为一种全新的看待历史、 社会、 文化甚至知识产生的社会性别视角。在学术领域, 导致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或方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伴随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 女性主义者发现, 男女不平等的原因不在于生理性别, 而在于社会性别,主张把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同社会文化建构的性别角色区分开来。2 0 世纪8

2、0 年代以来, 社会性别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概念并成为主要分析范畴。 社会性别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气质和性别角色以及与此相关的男女在经济、 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机会等可以改变或互换的一切特征。 1 社会性别视角则是以社会性别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或理论框架。作为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性别视角不是知识或主要不是知识, 而是思考问题、 认识问题的方法。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进行性别分析, 在西方社会已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以社会性别为视角研究教育在西方国家也相当普遍, 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教育学科, 如教育哲学、 教育史、 教育社会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法

3、律与政策分析, 在教育实践领域也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 2 但在中国, 借鉴女性主义理论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都非常有限, 社会性别概念更是在9 0 年代中期后才进入我国学界。笔者对1 9 9 7 年至2 0 0 4 年中国期刊网数据库检索发现, 以女性主义或社会性别对教育学进行研究的文章仅1 0 余篇, 主要是对高等教育问题、 教育与性别特质问题、教师的性别角色意识问题、 教材中的性别倾向问题、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基本上没有从社会性别角度对教育管理进行研究的文章。理论研究的滞后与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性别问题形成了鲜明对照,表明了现有的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位

4、。一、 教育管理研究中社会性别视角缺失的表征1 . 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存在性别视角缺失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 S S C I (从1 9 9 8 年到2 0 0 3 年) 的检索表明, 近几年中国的教育管理研究主要关注管理体制、 管理机制、 管理活动、 管理观念等领域,除个别文章在介绍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提及女性主义观点外,在本土化的教育管理研究议题中均未涉及女性主义观点或社会性别视角。在绝大多数教育管理论文中,性别因素并未进入教育管理研究者的探究视野,多数研究都忽视了教育管理现象中的性别问题,很少有学者把女性领导或管理单独作为教育管理研究对象。对于教育管理领导方式、领导特质和管理者角色

5、定位等明显关涉性别差异的课题,也鲜有研究者把性别因素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 以社会性别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概念,对现有教育管理理论进行批判、反思和重构的教育管理研究较为少见。 可以说, 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研究对象基本上不涉及或极少触及性别问题,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对象存在社会性别盲点。在目前这种具有明显男性中心的理论体系下,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李海生6 3教 育 发 展 研 究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主题和内容符合的是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注重的是男性关注的一些问题, 看问题的视角也主要是站在男性的立场上,隐含着替男性说话的理论,而女性在教育管理中的经验和情感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6、排斥和刻板化。 在女性主义看来,教育管理中女性和女性经验的无形化、 边缘化, 不应仅仅视为是研究对象和主题上的简单疏漏,而是因为教育管理研究在价值取向上就具有男性中心主义的色彩。研究者身处这种学术气氛中, 已将男性立场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 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将女性和女性相关议题排除在外也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为此, 女性主义者哈尔 (H a l l) 指出,在对女性管理者进行的研究中,能够用来挑战教育管理理论或导向理论的再建构从而使之包括两性视角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认为应该通过把社会性别作为理解教育管理的一个基本观念来转变理论和行为规范。 3 2 . 主客分离、 价值无涉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与女性

7、主义观点相左中国教育管理理论正处于由经验向科学阶段过渡,在西方教育管理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强有力传统影响下,已逐步将科学实证取向作为自己在方法论上的追求。目前中国的教育管理研究方式主要以思辩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思辩研究和实证研究两者看似不同, 却都强调普遍性、 一致性、 统一性、 相似性、 精确性, 都宣称从研究客观的、 外在的教育管理现象入手揭示教育管理规律。 4 在这种观念主导下,教育管理研究强调研究者中立和资料与理论的真实客观, 将主客分离、 价值无涉的定量分析奉为主要目标。 对照中西方教育管理实证研究的发展水平, 我们认为这一取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取向也存在研究方法上的性别缺失。在实

8、证主义方法论下,位于主流优势地位的男性, 其经验、 观点和方法很容易被当成唯一的真理,而实质上却是男性化的。 事实上, 研究者是特定时空的社会人, 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了不同的阶级、 文化、 教育、 种族、 性别取向, 因而不可避免地把自身价值观渗入到研究的过程,所谓研究者中立是不可能的。此外,也不存在完全中立的资料, 所谓第一手资料其实是在特定社会与历史环境下的阅读与抽取。而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主客分离的研究模式, 则是将研究对象当作了物, 而不是有主体意识的人, 由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距离, 使得研究者将自己的价值偏好和意愿加在被研究者身上, 使研究结果成为研究者的主观构造。鉴

9、于此, 女性主义认为,教育管理研究中应摒弃带有明显男性中心的方法论,主张将研究者与研究主题放在同一个批判的平面上, 研究者不应是一个抽象的人, 而应是一个具体的、 真实的有自己偏好的人。 5 在具体的教育管理研究方法上,女性主义反对单纯使用男性观点进行研究设计, 解读研究结果, 而推崇开放与双向互动的访谈、 观察、 口述等定性方法, 拒绝一味强调抽象数据而漠视背后具体生活体验。3 . 教育管理研究中运用的理论存在社会性别视角缺失目前我们的教育管理理论,主要还是移植西方早期的以男性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并没有及时吸纳新的带有性别视角的管理理论。无论是在管理论文还是学术著作中,被广泛运用于教育

10、管理的各种理论主要还是源于经典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从本质上忽视人的存在, 也就更谈不上考虑性别问题。行为科学理论虽然对古典理论进行了修正,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但其关注的人还是无性别差异的人,并没有考虑到女性的存在。 这些理论基本上是一种性别无意识理论,是以男性为中心构建的理论。我们从对教育管理理论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个理论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哈尔平 (A . W. H a l p i n ) 在对领导行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1 9 4 5 年设计了“领导行为描述问卷” , 提出了关心人和关心组织两种领导行为。 在1 9 5 9 年, 哈尔平通

11、过L B D Q 问卷对美国中西部教育局长的领导行为进行调查研究, 提出了教育领导行为中的关心、组织两维层面理论,这一理论对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女性主义者谢克谢夫特 (S h a k e s h a f t) 在对这一理论重新审视后认为,当时样本中女性比例极低, 全国教育局长中, 女性约占2 . 1 %或更低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问卷及领导行为理论是评价女性领导者并不适用。 6 心理学家菲德勒 (F . E . F i e d l e r )提出的权变理论也面临着同样的质疑。 有学者指出,论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缺失6 4教 育 发 展 研 究权变理论选择的研究对象清一色是男性

12、,样本虽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 但大多为男性, 女性领导的经验被排除在外。 这些早期西方教育领导理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缺乏女性领导者经验融入, 在目前女性管理者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是否适用, 值得商榷。 近年来,西方教育管理理论中已发展了一些具有性别视角的理论, 如诺丁斯 (N o d d i n g s ) 的关怀伦理理论、 艾尔- 克里发基于女性管理风格提出的合作文化理论等等,但我国教育管理研究者对这些理论的运用还不多。二、 教育管理研究中性别视角缺失的原因分析1 . 主流研究意识的惯性作用, 本能地排斥社会性别研究视角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虽然可能对促进教育管理研究有所贡献, 但这一研究范

13、畴却受到已经建立的、已成主流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研究规范和研究方法的排斥。 如有人提出, 社会性别作为女性主义研究者的一个中心概念, 在她们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难免带上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感情色彩过浓、科学分析不足、 理论视角流于偏颇和偏激。 7 在性别分析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上, 也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女性主义指出, 只要学术界中的等级制度存在, 只要男性观点的理论和方法仍被作为诠释与分析的架构,女性主义的方法就会受到排斥。 有学者指出, 在整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学术研究领域中, 研究视角常受到限制, 因而忽略或扭曲女性经验,而这些研究经由科学实证逻辑予以正当化, 偏颇、 片面地陈述社会现象, 成为知

14、识, 更加固了原来既有的男性中心思想脉络。 8 这一看法也部分地解释了目前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性别缺失问题。2 . 男性主导教育管理实践的现实影响了社会性别视角介入教育管理研究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还与长久以来教育管理主要由男性主导,女性在管理职位中所占比例较少的现实有关。由于社会对女性存在着刻板印象, 女性被视为被动、 缺乏进取心、 畏惧成功,使得人们把教师职业地位低下与女性联系在一起。 在学校中, 学校管理体现出鲜明的父权制特征, 女教师在男性管理者手下工作成为一种常态。美国学者的一项调查表明, 1 9 9 2 年, 7 2 %的小学和中学教师是女性, 但7 2 %的校长和9 5 %的学监

15、是男性。 9 与此相似, 虽然无法提供具体的数据, 但中国的教育管理实践中也同样存在女性在教育管理职位上比例偏少的问题。 在这种教育管理现实下, 男性领导者所展现的特质, 如进取、 成就导向、 竞争、 独立等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领导特质, 而一些女性特质如重情绪的、 直觉的、 关心等则被认为与领导特质不符, 甚至被用来解释为何教育管理为男性职业的原因。3 . 学校在培养社会性别意识的过程中存在偏差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社会性别缺失,主要症结是研究者缺乏性别视角的意识。而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者在学校性别社会化过程中无意识地认同了两性刻板特质。学校社会性别教育主要通过课程和教材内容来完成,而教材传递的社会性

16、别信息却存在偏差。有学者曾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 9 9 4 1 9 9 8 年间编辑并出版小学阶段 (六年制) 1 2 册语文系列教科书统计分析发现,人物角色性别比例总体明显向男性倾斜,在2 6 册中,女性角色达到全部女性角色的6 7 . 3 %, 而7 1 2 册中女性角色还不足总数的3 3 %。 1 0 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材其本身所存在的单性别中心倾向、 性别价值理解误区、 性别角色性格误读等问题, 势必对受教育者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一趋向使受教育者无形中形成关注男性的思维定势,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社会性别偏见。4 . 女性主义理论自身不完善的局限性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非常多元化的思想体系, 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主义、 观点和立场, 而各种观点相去甚远。 而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对这种不连续和不完整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女性主义理论的这种特征影响了这一研究视角较早进入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女性主义研究于8 0 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兴起,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并没有形成共识。 有学者指出, 女性主义者在讨论国内女性主义流派及特点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