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受压变形性能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7799922 上传时间:2018-07-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5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受压变形性能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受压变形性能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受压变形性能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受压变形性能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受压变形性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受压变形性能(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卷 第#期建筑结构$ % % “年#月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的受压变形性能秦士洪皮天祥骆万康(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 % - % , 9 -:1 - 3 ? = * A + 2 : = D 2 = F -. G F . A ? = D D * . +H G . = A 2 * . +I - 2 9 * . =. G G * = HD - 2 : ( / 2 + / 5 ? = G . = 2 HI = * F 7A 2 (D . + = EJ - * F - * + F : 5 H D $ %/ = . 5 ? D . 2 : % D ? F * A + D 2 = * +

2、= . H 5 F H K 1 - = A . H D 2 = 2 H . ? H = D ? F * 9 : E . = / = D D 2 + H2 + 2 : E L D - F . A ? = D D * . +D = D D ( D = 2 * + = : 2 * . +. G - A 2 D . + = E,2 + H - 9 2 : 5 . G : 2 D * FA . H 5 : 5 D,0 . * D D . + = 2 * . 2 + H? 2 7D = 2 * +. G - D = D D ( D = 2 * +F 5 = 9 2 = H * D F 5 D D H2 +

3、 H= F . AA + H H G . = - I = * F 7A 2 D . + = E K? & “ % 2 :G * = H? = G . = 2 HI = * F 7;D = D D ( D = 2 * +F 5 = 9 ; : 2 D * FA . H 5 : 5 D;0 . * D D . += 2 * .;? 2 7D = 2 * +A前言砌体的变形性能是砌体结构的基本力学性能, 是结构内力分析、 抗震计算以及有限元分析的重要基础。但至今为止, 国内对砌体的应力(应变关系研究甚少,砖砌体性能的重要参数如弹性模量、 泊松比及受压峰值应变等, 也主要是粘土实心砖的研究结果M,$,

4、 而砌体的变形性能总是与砌体的材料密切相关。基于文M % 的烧结页岩煤矸石多孔砖砌体试件的受压试验研究, 着重对这种砖砌体的受压变形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其变形的发展过程, 掌握其应力(应变关系规律, 并探讨弹性模量、 泊松比及峰值应变的取值。B试验概况试验数据来自$ %组 %个圆形孔多孔砖砌体受压试件在单调加载下的受压试验, 试件的具体情况和试验方法详见文 M % 。在第一阶段中 (荷载约为峰值荷载的“ %N以下) , 荷载(纵向变形 (!A(“%) 曲线大致 呈直线关系, 若停止加载则纵向变形亦停止发展, 表明砌体处于弹性阶段 (见图M) , 且砖和砂浆的强度越高,变形曲线表现越直和越光

5、滑。第二阶段荷载(变形曲线不再保持直线, 持荷时变形仍在缓慢增加, 且横向变形比纵向变形增加速度快, 试件中部外鼓, 说明内部的裂缝也开始发育。继续加荷至峰值荷载的 “N左右时, 单砖内的裂缝发展、 连通, 形成贯通几皮砖的竖向裂缝, 表明砌体受压进入第三阶段, 其特点是, 如不增加荷载, 裂缝仍继续扩展, 并出现新的裂缝。纵向变形增长越来越快, 荷载(变形曲线呈现明显弯曲。接近峰值荷载时, 横向变形由于裂缝的快速发展而急剧增长,甚至超过纵向变形, 砖表皮外鼓较为严重。“ # $函数记录仪能描绘出曲线的下降段, 最终纵向变形达到峰值荷载对应变形的$倍左右时, 试件丧失承载力。图M实测平均应力(

6、应变关系C试验结果及分析$ O M实测平均应力(应变关系 根据各个试件在逐级荷载下的实测压应力!、 极限强度! F A、 纵向应变“和极限强度对应的峰值应变“ %分别计 算出 相 对 值! F A及“ %; 然后用插值法计算当! F A 按M %N递增时对应的各级“值和“ %值, 再取同一组&个试件对应的平均值, 得到每组试件的各级平均!A 值、“值及“%值; 最后将与!A按M %N递增时所对 应各组“值和“%值进行平均, 得到本试验的平均应 力(应变关系 (!A(“%) 如表M所示。由于千分表只 能测试到试件峰值荷载前的受压变形值, 故表M仅列出了应力(应变关系的上升段。根据表M绘出的应力(

7、应变 (!A(“%) 曲线如图M所示。 $ O $应力(应变关系的理想化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砌体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提出了多种表达式, 归纳起来有对数型、 指数型、 多项式型、 有理分式型等等。全曲线有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 亦有用两个方程式来分别表达上升段和下降段。P实测平均应力!应变关系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本文试验数据仅记录到峰值荷载, 故对

8、!-“ 试验数据的分析仅以上升段为对象, 下面分别采用三种模式进行回归分析。$ #对数型表达式 前苏联学者! “ #$# %在% “世纪& “年代提出了对数型表达式(:“#$ # $#. /$#! $ # $!()0($)式中#为与块体类别和砂浆强度有关的弹性特征值,!0为砌体抗压强度标准值。文 ( 认为式 ($) 中$ # $!0的定义有点勉强, 此外#未能反映块体强度的影响。在式 ($) 的基础上, 文 ( 根据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 提出了以砌体抗压强度平均值!为基本变量的改进表达式 (即砌体规范1 2 3 &+ +%采用的表达式) :“#$#$!. /$#! !()!(%)根据试验资

9、料统计分析#$值为 ) “。!“值表#!$(45 6), # “ (% # ( % + # $ +& ) # & “!% (45 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采用式 (%) 的模式对此次试验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 得#$值如表%所示。由于!7$时, 式 (%) 的“趋于无穷大, 故回归中未纳入!7$所对应 的试验数据。#$的取值可分两种情况: 当砖强度

10、等级 较低,!$为, # “ ( 4 5 6时, 对应的#$平均值为* “ ; 当砖 强度等级较高,!$为% # ( ,% + # $ +,& ) # & “ 4 5 6时, 对应 的#$平均值为 “ )。而表%各组#$的平均值为 + “, 与文 ( 的#$7 ) “相当接近, 但仔细分析采用式 (%) 表示存在以下问题:($) 表%中#$值随!$增大而减小, 亦即随!增大而减小, 因此#$取为常数不合理。然而对比式 ($) ,(%) 可以看出,#相当于#$!, 而#$和!随!的变化恰恰相反, 故#作为#$与!的积, 取为常数才 是合理的。(%) 在各级!下, 由式 (%) 得到的回归值与试验

11、 值的差值随!的增大而增大, 表明式 (%) 回归模式的值在砌体压应力较小时拟合较好, 压应力较大时拟合较差。(&) 当!趋近于$时,“值趋于无穷大, 这与事 实不符。在计算过程中发现, 砌体在!7“ # ,&$之 间产生的应变较大, 一般都可以达到峰值应变的 “8左右, 由于回归式放弃了!7$时的各组试验值数 据, 导致了回归式误差偏大。综上所述, 提出以式 ($) 为基础, 用相对应变值表达的下述改进模式:“ “#$ # $#. /$#! $ # $!()!(&)对试验数据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 得:“ “#“ # & . /$#! $ # $!()!()当“7$时,!7$ # “ %“$

12、, 显然较式 (%) 合理。 按式 () 计算的标准差!7“ # $ “。% #一段式抛物线型表达式 通过本文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 可得一段式表达的二次抛物线表达式:! !“& # “ +“#% # $“ “()“% (()此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表达式的形式简单、 计算方便, 但不能区分砌体受压变形过程中的阶段特征, 如砌体出现裂缝后应变增长很快, 而此式中无法反映。(%) 当“7“ # * &时, 应力即达到峰值, 与实际偏 差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最后一级或两级应力产生的应变值太大, 一段式难以模拟。故当应力较大时, 该本构关系不准确。(&) 结 合 试 验 数 据, 按

13、 式 (() 计 算 的 标 准 差 为“ # $ ,。& #两段式表达应力应变关系 综合上述以及实测应力-应变关系和受压变形特征, 本文提出两段式表达应力-应变关系。当!#“ # (时, 应力-应变关系采用直线; 当“ # ($!#$ # “ 时, 应力-应变关系可采用二次抛物线。代入试验数据回归, 当!#“ # (时为!“& # + $“())当“ # ($!#$ # “时为! !“ # % )$ # + (“#$ # $ $“ “()“% (*)当“7“ # + & &时, 式 (*) 应力达到峰值, 这比采用一 段式二次抛物线更接近实际情况。实际上第二段曲线考虑以下四个边界条件后, 可

14、采用指数多项的表达:! !“%$&“ “()“% $“ “()“9+经试算, 第一段直线和上式曲线的分界点前移至应力比为! “ #处, 第二段曲线的拟合程度较好, 则四个边界条件可确定如下: 当!$%! “ #时, 在该点与第一段直 线相接, 即有:“!%! “ #& “ (%! “ ( ! ); 当!$%! “ # 时, 在该点的切线斜率与第一段直线的斜率相等, 为& “ (; 当!$%(时, 峰值应力与峰值应变对应, 即有:“!%(, 且该点的曲线斜率为零。将上述边界条件代 入, 可得到:“%* “ # #,#%+! “ ( &,$%+( “ & (,%+! “ ( , -。代入上述表达式

15、可得: 当!$! “ #时!$& “ (“!()当! “ #“!$!( “ !时!$&* “ # #! “ ( &(“!)*( “ & ((“!) ! “ ( , -(,)将试 验 数 据 代 入 式 () ,(,) , 可 求 出 标 准 差 为! “ ! . .。将!$和“!实测值代入式 () 即可求出弹性模 量 (!“) , 与弹性模量实测值的比较列入表&, 其平均比值为( “ ! #, 标准差! “ ( # , 变异系数! “ ( # *。说明第一段直线表达式的拟合性较好。同样可以对第二段曲线表达式进行比较。实测平均值!“与式 (#) 值!$ “比较 (/ 0 1)表%!*(/0 1)* “ &- “ , “ . .( * “ , .( ) “ ! (2$(3$比值(2$(3$比值(2$(3$比值(2$(3$比值(2$(3$比值!( (/0 1),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