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学生适应状况调查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7745756 上传时间:2018-07-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地学生适应状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地学生适应状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外地学生适应状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外地学生适应状况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外地学生适应状况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地学生适应状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地学生适应状况调查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地学生适应状况调查报告组长:杨武飞组员:李治超、肖金清、胡鹤麟、段晨阳、宋金、许俊、李阔博、钟煌、户俊华、陈雷金一、现状分析:大学是一个兼容并蓄的环境,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路英才。与高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就近上学、 在家吃住、 生活方面的许多事情都由家长料理的状况不同,上了大学以后,过上了集体生活,生活独立性大大增强了,校园及周边的气氛与文化环境对大学新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其炎热及潮湿的天气对很多来自其他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再者,南昌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以辣为主, 稍微有点咸,加上地方话的影响,这些都难免让外省学生

2、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一些影响,造成一些困难和问题。那么在南昌学习的大学生的生活适应状况到底如何呢?为了更充分的了解现状,我们小组决定以 “外省学生适应状况”为课题开展调查,以便给予外省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来。二、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来自外省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适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究出目前外省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状况等相关内容,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给予外省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谊,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外省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中来。而在这个调查和分析的过程中,也让我们学会如何更加的关注身边的同学

3、,如何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并及时用适当的办法解决,从而培养我们得知责任感和凝聚力。三、调查涉及的内容范围:本次调查活动, 我们主要从 “语言交流” 和“饮食起居” 两大方面出发, 具体为:(1)南昌话对外省大学生的交流产生的影响。(2)外省大学生对家乡的想念程度。(3)外省大学生对赣菜的适应情况。(4)外省大学生对南昌气候的适应情况。四、调查的方式:( 1)观察法:从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观察,了解外省同学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记录下来。( 2)查阅书籍法: 通过查阅近期的书籍、 报刊杂志等相关资料, 获得所需信息。( 3)分析数据法:通过对相关人群派发针对性的问卷,获得可观有效的数据,并进行

4、分析。( 4)研讨法 :针对研究是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小组研讨,不断改进操作方法,获得更为客观、全面的分析结果。( 5)模拟法: 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模拟一些生活中的场景,从而更设身处地的为外省同学设想解决方案。( 6)问卷法:制作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充分地了解外省大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 7)实地采纳法: 对学校里的外省同学进行面对面采访,也可以从他们的出境和想法,也可以从他们当中获得意见和建议。五、数据分析:为更客观的了解外省大学生的适应状况,我们小组制作了一份带有12 项问题的调查问卷。本次共向大一部分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5 份,回收有效问卷55 份。 (问卷的具体内容和统计结果见附件)六、调

5、查结论:(1)对地方话的接受程度和影响1、对平时说普通话的同学:A 选项其实说明了虽然大家以普通话作为交流的语言,但是依然有同学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并以练习为目的的来讲普通话。一开始我们以为其百分比会很小,但竟然达到了7%之多,这个充分说明了普通话依然未达到普遍的程度,同时表明对他们的交流造成了 阻碍。B选项是为那些会讲南昌话的人准备的。C、D 两个选项,基本说明了不会说南昌话的同学的情况,占了一半之多。这个数据充分证明了对南昌本地的学生来讲,说南昌话是不可避免的。对平时不说普通话的同学:这个问题其实反应出会讲南昌话的同学的说话对象,在此的问题只是对不讲普通话的同学百分比进行调查,具体的分析

6、将在第4 题进行。2、这个问题对外来学生的适应情况进行了探究。大部分同学还是选取了A 和 C,即为了交流沟通和兴趣爱好。说明他们普遍已经开始接受南昌话并对南昌话产生了兴趣。即使南昌话较难理解,但是它体现出了独特的魅力。C 选项“觉得没必要”可以理解为其生活环境中并未因为地方话而产生交流问题,这个说明了南昌本地的学生还是考虑到了外省的学生,以普通话作为交流的渠道。3、我们在设题的时候以为语言将是最大的交流障碍,但是实际情况是,“生活习惯不同”占据了相近的比例,而“性格”、 “隔阂”竟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与预期有很大的差异。这道题其实明确地反映出,南昌话与外省学生的交流问题,不仅是语言方面,而是整个

7、文化的碰撞。4、这道题的回答很令人担忧。这道题可以说是针对1 题中进行详细的心理调查的。而调查显示 “留心去听, 希望尽快融入” 仅仅占了27.3%,而大部分人表示了冷淡态度。在此,我们对语言交流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为外省来的同学,不必担心语言 沟通上有问题,因为在与本地同学交流时,他们会讲普通话。但是会有本地的同学之间说方言,要给予理解,因为毕竟是他们的语言。(2)对家乡的思念5、这个问题的C、D 选项有点失误,只有寥寥几人选,因为每个人都是热爱自己的家乡的。因此对程度问题进行分析。6、此问题的回答表明初到南昌的同学的思乡情结普遍还是比较重。在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我们看来,在大学里学会与

8、人共处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一种人际交往技能,也是人生成功的一种人际资源。所以,外省大学生应及时转变观念,以一种好的态度多和身边的同学接触和交流。而本地的同学要积极主动的去接纳外省的同学,多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 3)对赣菜的适应情况我想饮食会与个人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的口味将会影响这几道题的回答。7 题是关于饮食适应时间的,大部分还是很快的适应了这里的饮食,其实也说明了这里的饮食和外省的饮食没有很大的差异。9 题对饮食的态度说明了同学们的接受,但是并没有非常受欢迎。( 5)对气候的适应情况气候方面,从10、11、12 题的调查结果得知,南昌天气很热,对大多数外省的同学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很多同

9、学对此很不习惯。我们建议同学们可以在宿舍里为自己配备一台小风扇,平时可以适当喝一些糖水和凉茶,注意劳逸结合,慢慢去适应这里的气候。七、小组成员分工:调查和统计:李治超、胡鹤麟、肖金清采访和收集:李阔博、宋金、陈雷金分析报告:段晨阳、户俊华后期制作:许俊、钟煌八、附件:1、你平时是否说普通话?(回答“是”请回答原因?)81.8% A、练习普通话8.9% B、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语言差异31.1% C、普通话说得比较好26.7% D、个人习惯33.3% (回答“否”请回答有没有考虑过听不懂你所讲方言的同学的感受?)18.2% A、有,所以只和听得懂的同学说40% B、有,只是不自觉就说出口了

10、10% C、有,从来不说20% D、 没有想过30% 2、你是否已经开始主动学南昌话? (回答“是”请回答什么原因促使你学?) 59.4% A、沟通需要28.9% B、为了以后工作7.9% C、兴趣爱好50% (回答“否”请回答不会主动学的原因?)40.6% A、没有太多兴趣34.6% B、南昌话难懂34.6% C、觉得没必要15.6% D、其他15.2% 3、你认为影响你与本省同学交往的原因是?(多选)A、生活习惯不同22.7% B、性格不同20% C、语言交流不便33.3% D、有隔阂,缺少亲切感33.3% E、思想价值观念10.7% 4、当你周围的人熟练的用南昌话交流时,你会?A、无所谓

11、,可置身事外54.5% B、感觉被冷落12.1% C、无心聆听6.1% D、留心去听27.3% 5、来到南昌上大学后,你是否怀念自己的家乡?A、非常29.4% B、一般52.9% C、没感觉5.9% D、一点也不11.8% 6、你是否渴望在学校里认识更多的同乡?其原因是? A、能够和同乡说家乡话,感觉亲切25.8% B、能够聊更多家乡的事情,有共同话题35.5% C、有相似的饮食习惯11.3% D、有相似的生活习惯8.1% E、其他0% F、无所谓是同乡19.3% 7、你来到南昌后,大概用了多长时间适应饮食?A、来了之后就适应了72.7% B、大概一个月15.9% C、至今还未适应11.4%

12、8、你认为南昌的饮食让你最不适应的是?A、太清淡26.5% B、太辣28.6% C、味道太杂4.1% D、没什么不适应38.8% 9、你对南昌饮食A、不接受0% B、可以接受但是不喜欢34.1% C、接受并喜欢29.5% D、无所谓36.4% 10、与你原来居住地相比,你觉得这里的气候怎样?A、差不多20% B、差一些26.7% C、差不多35.6% D、好一些11.1% E、好很多6.6% 11、来南昌时,你最不适应的自然因素是A、天气过热40.9% B、雨季长2.2% C、冬季太冷33% D、其他21.7% 12、来了南昌后,你认为为了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自身做了哪些方面的改变?(多选 ) A、开始喝凉茶14.3% B、习惯以米饭为主食21.7% C、天天洗澡45.7% D、没变化3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